領先指數
領先指數(Leading Indicator),也叫“綜合領先經濟指標(Economic Leading Indicator)”、“先行指標指數(Index of Leading Indicators)”,是指一系列引導經濟循環(huán)的相關經濟指標和經濟變量的加權平均數。它主要是用來預測整體經濟的轉變情況,衡量未來數月的經濟趨勢,是預測未來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是各種引導經濟循環(huán)的經濟變量的加權平均數。領先經濟指標比其他單一指標能夠提供更多的具體資料,由投資到商業(yè)信用等,涵蓋了整個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因此有人認為它能預測未來十個月后的經濟形勢,甚至能正確地預測經濟發(fā)展和外匯交易市場的拐點。
領先指數可以被認為是經濟周期的指示器,是經濟周期研究的主要參考指標。20世紀初,伴隨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頻率和深度不斷增加,經濟統(tǒng)計界開始著手試圖對經濟周期波動進行測量、分析和預測,以期提高抵御經濟危機的能力。
現代經濟周期指數的系統(tǒng)研究者們從500個月度或季度數據序列中選取了71個序列作為相對可靠的復蘇指數,進一步地從這71個序列中又得到21個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先行指標序列,同時描述了選擇標準和這些序列的周期行為表現,并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領先(leading)、一致(coincident)、滯后(lagging)三類共 21 個周期指標(Cyclical Indicators),并且開發(fā)了擴散指數(Dif fusion Index,DI)方法。
然而,擴散指數不能表示經濟周期波動變化的強弱,研究者們又編制了合成指數(Composite Index),1968年投入使用。擴散指數是用處于擴張階段的經濟指標個數占全體選用的經濟指標個數的百分比來表示經濟的變動;合成指數則是從代表各種經濟活動的主要經濟指標中選取一些對景氣敏感的指標,用合成各指標變化率的方式,把握景氣變動的大小。合成指數不但能預測經濟循環(huán)的拐點,還能反映經濟周期波動幅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總體經濟增長波動的景氣程度。在構造合成指數時,按照指標組的先行、一致、滯后特征,分別構建先行合成指數、一致合成指數和滯后合成指數。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很多組織(如美國商務部BEA、日本、OECD等)都使用合成指數對各國的經濟周期波動和國際經濟周期波動進行監(jiān)測和分析。
對領先指數最基本的要求是,該指數應在時間軸上領先于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拐點。運用領先指數作為參考,首先要具備以下三個基本觀點:1.必須承認經濟存在其周期性(或波動性)。如果這一假設不成立,那么即使在數據中體現出來周期規(guī)律,也不應將其作為經濟起伏的指南。2.必須要相信在宏觀經濟環(huán)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變化是存在先后次序的。確實存在某些指標能夠提前反應,而某些指標的反應相對滯后。3.對領先指標的運用,最重要的是利用其來判斷拐點和趨勢,而非參考其絕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