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星
摘 要:個別化學習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主題背景下如何設計合適的活動內容,如何設計成行之有效的活動過程,應成為教師普遍關心的重要話題。本文就主題背景下大班個別化活動的構思與實踐作相應的嘗試和探索。一是內容的設定:整合多重經驗、兼顧經驗的平衡;二是玩法的設計:體現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三是材料的選擇:低結構材料和提示性材料的選擇,以此提高大班個別化學習活動的質量,促進幼兒綜合素質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主題背景;個別化學習活動;構思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93-03
個別化學習活動作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形式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有效的個別化學習活動,能使幼兒通過與各類材料的相互作用,建構認知經驗、養(yǎng)成學習品質、提升學習能力。
通過實踐研究發(fā)現:在個別化學習活動內容設計上,幼兒教師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有的內容價值點偏低,不能適應幼兒發(fā)展的需要;有的內容缺乏層次性,不能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需求;有的內容缺乏趣味性,不能激發(fā)幼兒操作的欲望;有的材料過于高結構化,玩法單一,導致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不強……那么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厘定合適的個別化活動內容,并且如何設計成行之有效的活動呢?本人就自身的實踐嘗試提出相關的思路和做法。
一、關于內容設計的構思和實踐
1、內容應整合多重經驗
在主題背景下的個別化活動,我們更關注的是主題經驗與領域經驗的整合。通常,我們可從主題目標、領域認知經驗的序、年齡段孩子本應具備的能力和品質、班級個性等方面來進行思考。例如:在大班《我自己》的主題中,幼兒需要了解人吃了食物后,食物在身體內經過的“路線”,以及身體內一些消化器官的作用。結合大班上學期幼兒數領域經驗——“掌握5以內加減法”,我便想到將人體內臟模型圖做成棋的造型,使幼兒在用加減法下棋的過程中構建主題經驗。
【案例一】
實錄:(規(guī)則:異色為減法,同色為加法。)男孩先擲出異色的二點和三點,他將棋子向前走了一步。女孩也擲出了異色的一點和三點,她表情茫然,男孩說:“三減一等于二,你走兩步”,女孩就往前走了兩步。接著男孩擲出了異色的五點和二點,他在五個點子上用手指按住兩個點子后數:“1,2,3”然后走了三步棋。輪到女孩了,她擲出兩個異色的一點,說:“啊?兩個一?”男孩也驚訝地說:“這下可如何是好?”他思考了一會說:“全部沒有,就是一步都不走?!?/p>
接著,當女孩的棋子走到“食管”上時,她問:“這是什么?”男孩說“食管”?;卮鹫_,男孩得到了一枚雪花片作為獎勵。接著,男孩將棋子走到“大腸”上,他問:“這是什么?”女孩說:“小腸?!蹦泻⒄f:“錯了,這是大腸,這個才是小腸?!闭f著拿起小腸的圖片給女孩看。
從上述實錄中可以發(fā)現:在這個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既有主題經驗,比如,幼兒可通過下棋了解食物在人體內“旅行”的過程,知道一些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作用。又包含數領域經驗,比如加減法的運用,尤其像女孩這樣數運算能力較低的幼兒,通過游戲中與同伴的互動,其數運算能力也會有所提升。此外,還對幼兒的協商能力、規(guī)則意識等提出了挑戰(zhàn),比如,在下棋時,幼兒會協商、制定一些新的游戲規(guī)則,如走到消化器官時,可以互相提問“這是什么器官?拿相對應的圖片進行配對;這個消化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怎樣保護消化器官?”答對可以向前一步,答錯要后退一步等等??傊?,整個活動過程較好體現了多種經驗整合的特征。
2、內容應兼顧經驗的平衡
教師在整合多重經驗后,還需兼顧各種經驗之間的平衡,避免領域認知經驗的重復或缺失。例如:在大班《我是中國人》的主題中有“青花瓷和京劇臉譜”這兩個個別化學習的內容,它們的經驗均指向幼兒的繪畫技能。如果就此依照一般規(guī)律進行投放,則在美術領域的經驗上有所重復。此時,教師應有所取舍,兼顧多種經驗的平衡。通過多次實踐思考,我發(fā)現可做如下調整:一是將其中一個內容舍棄;二是調整其中一個內容的技能要求,以“青花瓷”為例,可以調整為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制作青花瓷。通過活動內容的調整,可使多種活動經驗融于其中,但又不影響活動主題的凸現,幼兒的習得效果也得到體現。
二、關于玩法設計的構思和實踐
1、體現競爭意識
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了較強的競爭意識,在競爭中,幼兒往往能夠獲得較明顯的成功感、滿足感,所以,具有競爭形式的個別化活動內容能更加吸引幼兒,得到幼兒的青睞。因此,在內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和利用大班幼兒的這一特點。比如,在主題《有用的植物》中,我設計了讓幼兒練習用筷子夾不同豆子的活動內容。但是,如果幼兒只是單純地進行練習,難免有些枯燥和乏味,會很快失去興趣。于是,我利用大班幼兒喜歡競爭這一特點,設置了“夾夾樂大闖關”這一活動內容,采用“闖關”的形式,通過幼兒之間的互相比較、互相競爭,以此達到練習使用筷子的目的。
【案例二】
實錄一:浩浩和航航相約在“夾夾樂大闖關”中比賽,他們各自拿好木筷子,一起喊:“一、二、三,開始”。航航一筷子下去,花生就被穩(wěn)穩(wěn)地夾了起來,他快速將其放進第一關的盒子中,并繼續(xù)挑戰(zhàn)第二關。而浩浩連續(xù)夾了3次,才勉強夾起來,可是剛走了沒幾步,花生又掉了,他只能重新開始。待他完成第一關時,航航已經闖到了第三關。
實錄二:過了幾天,浩浩又對航航發(fā)起了“挑戰(zhàn)書”,他說:“今天我一定要打敗你?!彼麄冞€是選擇了木筷子。比賽開始后,浩浩的速度明顯比上次快了,而且他夾東西時東西也沒有再掉在地上,但是航航的速度更快?;顒咏Y束時,航航闖到了第四關;而浩浩只闖到了第三關,他又輸了,不過,他的臉上依然笑意盎然,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實錄三:一星期后,浩浩再次向航航發(fā)出挑戰(zhàn),他說:“今天我們一關一關比吧,我一定要打敗你?!边@次他們用了銀筷子。銀筷子顯然比木筷子更難掌握,他們的速度都比一周前要慢,夾得時候豆子也更容易滑掉,但是他們都很專注,都小心地握緊手中的筷子。最終兩人以2:1結束游戲,還是航航獲勝,可浩浩仍舊高興地對航航說:“下次我們還來比?!眅ndprint
從實錄中可以發(fā)現: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地進入該區(qū)域進行比賽,說明他們對于競賽游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浩浩,雖然他連輸3次,但他仍然毫不氣餒,興致高昂地繼續(xù)向航航發(fā)起挑戰(zhàn)。而促使他們有這種行為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這份材料誘發(fā)了幼兒的競爭意識,使他們愿意不斷地與材料互動,與同伴競爭;二是孩子在游戲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自主地制定游戲規(guī)則,如:一關一關比、連續(xù)大闖關,也可以比比誰夾得豆多。
2、體現合作意識
大班幼兒在相互的交往中,已經開始有了合作意識,并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相應的內容。在主題《我自己》的開展過程中,我發(fā)現幼兒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探究和了解的興趣,他們時常會在班里互相量身高、比高矮。于是,我便設計了“體檢站”這一內容,在玩法設置上,由于幼兒無法獨立完成對自己身體的測量,就必須尋找同伴進行合作,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逐漸學習與人合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請求、如何分工等。
【案例三】
實錄:錢錢和嘉嘉一起來到了“體檢站”。錢錢對嘉嘉說:“我來給你量頭圍吧,你先坐好?!奔渭伪阕诹艘巫由?,錢錢找出一把軟尺圍在嘉嘉頭上,說:“42,你的頭圍是42,你去記下來吧?!奔渭文闷鸸P在記錄欄里寫上自己的名字,并在旁邊的一欄里寫下了數字42。錢錢看了看說:“你記錯了,這里是記身高的,旁邊才是記頭圍的?!奔渭我苫蟮卣f:“我不知道的呀?!卞X錢說:“你看上面有圖案呀,畫人的表示記身高,畫頭的表示記頭圍,知道了嗎?”嘉嘉點了點頭。接著,錢錢又給嘉嘉量了身高,這次嘉嘉把身高欄里的數字42劃去,重新寫上了數字110。然后,嘉嘉對錢錢說:“輪到我?guī)湍懔苛恕!本瓦@樣,兩個人你幫我,我?guī)湍阃娴貌灰鄻泛酢?/p>
從實錄中可以發(fā)現:幼兒在互相量身高、稱體重、測視力的過程中,會自發(fā)地進行協商:由誰負責測量、測量哪些項目、選擇哪種測量工具、測量工具如何使用等。而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的合作水平在自然而然中有所提升。
3、滲透情趣性
幼兒的活動常常起源于對探索對象的興趣上,這種興趣越濃,幼兒探索活動就越持久,想象力就越豐富。所以,在個別化活動中,我們應注意觀察幼兒喜歡什么,然后設計相應的內容,滲透趣味性。因此,在《動物大世界》主題“學來的本領”的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興趣來調整個別化活動的玩法設計。
【案例四】
實錄一:男孩一臉無奈地選擇了“學來的本領”這個活動,他把馬和車、魚和潛水艇的圖片用綢帶連好后停了下來,伸長脖子盯著旁邊游戲的孩子,還不時咧嘴笑笑。這時,他看見老師走來,便回過頭擺弄剩下的圖片,老師走過去后,他又將目光投向了旁邊的孩子。
從實錄中可以看出:幼兒對這份材料并不感興趣,在活動時注意力不集中,時常被旁邊的幼兒所吸引。究其原因,是由于這份材料的操作方式比較單一,玩法缺乏情趣性,顯得枯燥和乏味。
考慮到我班幼兒對下棋很感興趣,我在玩法上進行了調整,設計成“動物本領棋”,使活動更具情趣性。而幼兒對下棋的經驗在“我是中國人”主題的“旅游棋”中已經習得,只需將旅游棋中的景點圖片變換成動物圖片,就成了“動物本領棋”。
實錄二:瞳瞳和菲菲按照數字的順序逐一尋找“1、2、3……50”,20分鐘后,她們才將數字擺到30。我走過去提醒她們注意時間,于是菲菲對瞳瞳說:“我們先玩吧,不然來不及了?!蓖c點頭,兩人開始下棋。當瞳瞳的棋子走到“魚”上時,菲菲問:“我們發(fā)明了什么?”瞳瞳說:“潛水艇。”菲菲說:“答對了,太簡單了,給你一片雪花片。”接著,當菲菲的棋子走到“大象”上時,瞳瞳問:“我們發(fā)明了什么?”菲菲想了好久沒想出來,瞳瞳說:“我也不知道,我們看看答案吧?!庇谑撬齻兎喠藙游锏谋绢I答案本,菲菲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是坦克?!蓖f:“可是你剛才沒答對,沒有雪花片。”
從上述實錄中可以看出:材料調整后,幼兒的活動興趣大增,她們愿意主動了解“仿生學”的知識,對于仿生學的了解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對一些數經驗(唱數、順序和倒序、單雙數)比較缺乏的幼兒來說,在自主擺放棋譜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針對這種情況,我再度對內容進行調整,希望內容的設計既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又能解決上述難題。于是,在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下,我發(fā)現大部分孩子們熱衷于電腦游戲連連看,我便產生了將“仿生學”以動物連連看的方式呈現的想法。
實錄三:(規(guī)則:連接兩個動物之間的線不能超過三段。)鍇和鎰一早就預約了“動物連連看”?;顒娱_始后,兩人先把連連看的棋盤擺好,接著用石頭剪子布決定了誰先連。鍇用手指在棋盤上將兩個相同的動物連了起來,嘴里念著:“1、2、3”,就拿走了兩個盒子。鎰連忙說:“你還沒有打開盒子呢?!庇谑?,鍇先打開一個盒子,里面是一張馬的圖片,鍇高興地說:“我知道,我們學馬發(fā)明了汽車?!辨務f:“把另一個盒子打開,看看你有沒有說錯?!眱蓚€人一起進行驗證,結果鍇贏得了一片雪花片。
從上述實錄中可以發(fā)現:由于“連連看”這一形式是幼兒熟悉且喜歡的,所以,幼兒較之前更樂于參與該活動。此時,他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動物仿生學的探索上。通過這一滲透趣味性的活動過程,幼兒主動求知的欲望更強了,幼兒的協商能力、觀察判斷等能力也有所提升。
4、考慮材料的再利用性
在個別化活動中,隨著主題的變更,內容也需要大幅度的更換,這對教師來說,制作這些材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在實踐中我發(fā)現有些活動內容雖然主題變更了,但只要玩法不變,材料就無需大量進行改動,充分符合材料的能動性功能,則可以拓展活動的內涵,使活動更具新意。如此既能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又節(jié)約了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比如在《我是中國人》的主題中有一個內容是“猜猜樂”,兩名幼兒人手一套與主題有關的猜的圖片,輪流提供圖片上的信息給對方猜測,誰猜出的多為勝。但是變成《有用的植物》的主題時,這個活動仍然可以繼續(xù),只需將“我是中國人”的圖片內容更換成“有用的植物”中的內容即可。實踐證明:個別化活動的玩法設計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去發(fā)掘和利用。endprint
三、關于材料選擇的構思和實踐
1、選擇低結構材料
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幼兒而言是難能可貴的。通過實踐發(fā)現,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自主創(chuàng)造的欲望更加強烈,越是低結構的材料越能激發(fā)幼兒的思想“火花”,越能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題活動中,我發(fā)現幼兒對于花朵非常感興趣,他們喜歡用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折、畫、剪、撕)來表現花朵的美麗。因此,我便投放了許多低結構的材料,如壓花機、手工紙、油畫棒、剪刀等,設計了“鮮花送朋友”這一活動內容。
【案例五】
實錄:欣欣先在愛心卡片上寫下“媽媽”兩個字,然后,她翻開花語小冊子,看到玫瑰的花語后,便在卡片的中間畫了一朵大大的玫瑰花,并涂好顏色。接著,她在卡片的最下面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她用壓花機壓出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并把它們裝飾在卡片的周圍。就這樣,一張送給媽媽的心愿卡便完成了。緊接著,她開始做第二張。她再次翻開花語小冊子,看到了康乃馨的花語后,選了方形卡片,她先在左上角寫下收件人的學號“16”,后在中間畫了一朵康乃馨,并用粗細筆對花朵進行裝飾,在卡片下面寫上自己名字后,她用水彩筆在卡片的周圍畫上了一些不同的花紋。
案例中,幼兒在翻閱花語小冊子的基礎上,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合理安排畫面的布局,并熟練運用不同的美工工具和美術技能對心愿卡進行裝飾。同時,當賀卡完成后,幼兒將它贈送給親人或同伴時,其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升華。
2、選擇提示性材料
在設計個別化學習活動內容時,提示性材料使用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就像是一個“不說話的老師”,幼兒通過操作提示性材料并與之互動,從而了解和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游戲玩法或構建主題的經驗。例如:在《我是中國人》主題中,我設計了“世界地圖”這一內容,幼兒需要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一些著名的國家。我提供了一個提示本,幼兒通過提示本上關于這些國家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的信息,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思考,在世界地圖上找到相應的國家;同時還可以從提示本中了解關于這些國家的其他信息,如:特產、名勝等。
又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題中,有“蔬菜捉迷藏”這樣一個內容,幼兒需要根據提示本上的信息,運用數領域的經驗,如方位、加減法、數的組成等,在6*6的宮格中找到找到對應蔬菜的位置;同時,通過活動幼兒還能認識相關蔬菜的名稱。
總之,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做有心的觀察者,可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個別化學習活動內容的設計、玩法以及材料的運用等,為幼兒提供高效學習的活動環(huán)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的全過程,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獲得相應的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瓊.對學習性區(qū)角活動的性質、功能及指導方法的再認識[J].學前教育研究.2001(03).
[2] 曾惠容.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1(04).
[3] 楊莉君、鄧雙.示范性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有效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2(05).
[4] 梁海雪.關于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思考[N].瓊州學院學報增刊.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