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在W市做講座時,我提到“明智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有些絕情”。到了互動環(huán)節(jié),有個父親質(zhì)問我:“難道絕情的父母才稱得上是好父母,不絕情的父母就是壞父母嗎?”我說:“請允許我先來點評一下您的這句話。顯然,您犯了3個邏輯錯誤。首先,您偷換了概念,我說的是‘明智的父母,您把它偷換成了‘好父母;其次,您所運用的是典型的‘二元思維方式,也就是認為做父母非好即壞,中間地帶是不存在的;第三,我所說的‘有些絕情本是‘明智父母的必要條件,而您將它改換成了充分條件。另外,為了嚴謹,我還特意用了一個限制詞‘往往,所謂‘往往就是時常,而時常不是全部?!?/p>
我何嘗不明白,多數(shù)的中國父母并不明智。我們的高中坐落在市中心的位置,每到放學(xué)時,原本就路窄車多的交通要道,被開車前來接孩子的家長霸了道。交管部門多次出面協(xié)調(diào),希望家長能將車停得稍微遠一點,不要堵著道路,可基本沒什么效果,家長們就是要在第一時間接上寶貝,就是要讓別的車繞道而行——誰讓那是咱的親孩子。
在家長座談會上,我多次講過這個故事:一個母親,一次開車路過兒子的學(xué)校門口,正好看到兒子放學(xué),本來想停下來帶上他,轉(zhuǎn)念一想,還是讓他自己回家吧。那天兒子回去得很晚,母親問他干嘛去了,孩子說因為等車——有空調(diào)的車2元錢,沒空調(diào)的車1元錢,為了等1元錢的車,孩子足足等了半個小時。這位母親,就是格力的掌門人董明珠。董明珠對孩子“狠”,孩子對自己更“狠”,這兩個“狠”加在一起,使他們母子成為令人仰視的風(fēng)景。
對孩子愛得多一點、再多一點,直至“溺愛”,這差不多是人的本能。武志紅在他的書中提到了“溺愛的真相”。他說,溺愛的心理真相其實是“寵愛自己”,為人父母者無限制地滿足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
理性的愛,往往伴隨著痛苦,但這種痛苦,恰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剛性需求”。給孩子一點“不方便”,從而激發(fā)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孩子一點“不安逸”,從而激發(fā)出他艱苦奮斗的能力;給孩子一點“不順遂”,從而激發(fā)出他逆境圖強的能力。
說到底,孩子,是另一個自己。誰在與自己欲望的“拉鋸戰(zhàn)”中敗下陣來,誰就親手埋葬了家庭的幸福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