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漢青
1986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向歐洲物理高能所發(fā)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中國的互聯網從此拉開了序幕,上演了30年來牽動中國社會與經濟脈動的最壯麗的史劇。
互聯網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舉不勝舉。
首先是通信。古往今來,關于通信的故事很多:驛站遞函、鴻雁傳書、信鴿、雞毛信、消息樹……后來發(fā)展到郵局、電話、電報……故事的背后有便利,也有曲折;有歡樂,也有辛酸。但隨著近幾十年互聯網的發(fā)展,人類的通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便捷!電腦、手機、短信、QQ、微信……天涯從此變咫尺,時空不再成阻隔。
其次是新聞。過去人們獲得各種新聞,依靠奔走相告、道聽途說、街談巷議,后來有了書函、報刊、廣播、電視。現在人們打開電腦,打開手機,各種網站、媒介、平臺、機構、公眾號,撲面而來,第一時間可以看到各種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新聞。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讓人目不暇接。
再次是生活。如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似乎都與互聯網有關。有問題百度一下,購物阿里京東,出行滴滴摩拜,訂餐訂票,應聘征婚,人們似乎都成了蜘蛛,緣網生存。
今天,我們的確完完全全的進入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
中國的互聯網時代是從中關村開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誕生于中關村,以新浪、騰訊、搜狐、百度、聯想、小米、京東、滴滴、美團、摩拜、ofo等為代表的互聯網軍團集結在這里。它們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它們還要把我們帶向何處?我們需要了解。
本刊“封面故事”《互聯網+的中國經濟盛宴》、《北科建集團:新時代國家創(chuàng)新強大引擎》、《騰訊:“科技+人文”構建新格局》、《新浪,互聯網門戶的滄桑》、《小米“逆轉成功”的秘訣》、《滴滴勾勒全球共享智能交通藍圖》、《美團點評:做使命驅動的社會企業(yè)》、《中關村軟件園人工智能軍團扮靚中關村》等一組文章,將為您做一全景式報道。牽引傳統產業(yè)的升級腳步,鍛造經濟運行的全新軌道,激活商業(yè)繁榮的復合元素,培養(yǎng)市場勃發(fā)的活躍基因……,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力量,互聯網+滲透與植入中國經濟軀體的時段盡管只是卡在了個位,但其衍生出的經濟新勢能不可估量,外溢出的新經濟價值無法數計。瀏覽互聯網+高頻推送出的幅幅精彩畫卷,俯瞰這場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控與操盤的技術變革洪流,世人不能不為中國經濟贏得的強勁脈動而驚嘆,更抑制不住為東方大國繪就的盛世圖景而點贊。
“經濟”版《中英關系“黃金時代”下的創(chuàng)新與合作》,“科技”版《樂邦樂成:以縱橫模式服務創(chuàng)業(yè)者》、《深植“中關村基因”,點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火種”》、《開放共享,小數據撬動萬億大產業(yè)》,“教育”版《“人工智能”走進校園》等文章,都是互聯網樂章中的音符,人們可以從中聽到中關村和中國的前進腳步聲。
今天,互聯網帶給我們如此多的東西、如此多的驚喜;明天,它還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實難盡述。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表達,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一個鮮亮亮!水靈靈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