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涵妃
浦城是福建最北端的縣份,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曾是歷史上的“閩北糧倉”,初到浦城,對這里的第一印象,談不上多深厚。冬日清晨推開窗,街道熙熙攘攘,像沒有化開的霧,面目模糊。而往深處走,卻有驚喜,一捧丹桂與一杯包酒中,都能窺見往日的多元與榮光。
與一縣之隔的武夷山不同,浦城迄今還未通火車,往日的榮光更是消失得只留下傳說。歷史上,浦城可是閩北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地方,在福建的版圖上,它是最北端的縣份,如一只榫卯般牢牢地嵌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
宋代,浦城農(nóng)業(yè)十分發(fā)達,有陂壩520座,居全省第二,地力肥沃,久負“閩北糧倉”的盛名。每每“歲一獲而粟米裕,鄰境咸資接濟”,也曾有過“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輝煌,清嘉慶年間的《浦城縣志》稱當時的浦城為“小蘇州”,可見其物產(chǎn)滋阜一時。
曾經(jīng)的“小蘇州”境內(nèi)河湖縱橫物產(chǎn)富饒,河流在山脈綿延的縣域內(nèi)間錯分布,號稱“八山半水分半田”。歷史上每歲收獲之后,都要由觀前碼頭將糧食運往福州,福建的土特產(chǎn)“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今廟灣),下吳越如流水”,其水陸交通網(wǎng)十分發(fā)達。
待上一兩日,發(fā)現(xiàn)比時節(jié)的收獲滿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里的風土民情。我們驅(qū)車一路往北,去尋訪當?shù)刂娘L物——包酒。帶路人張勁松張口一句“儂吃飯了沒”,入耳卻是吳儂軟語。浦城地處三省交界,曾經(jīng)“建安俗頗同豫章”,當?shù)厝酥v的是吳方言,但嗜辣,愛看贛戲,再加上物產(chǎn)豐富,風土人情十分多元。
出城曬秋去
出了城,才算真正走入了時節(jié)。沿路望去都是稻田,季節(jié)的金黃色延綿數(shù)里,稻香自路途就彌散開來,成片的金色惹人流連。農(nóng)人們趕著收割完最后一茬稻子,碰上好天氣,剛割完的新谷子在道路上平鋪成塊狀,像綴滿了大地色的補丁。等晾曬完入屯,入冬的口糧也就齊備了。收成年節(jié),當?shù)厝艘獡窦盏教锢锊蓴X顆粒飽滿的稻穗,帶回家中懸掛在神龕上,以謝五谷神靈。
一路上,家家戶戶秋曬的場景,像是一場陣仗十足的迎冬儀式。房頂上、屋檐下的空地處,都鋪滿了竹匾,深紅淺黃的秋冬果實滿滿當當?shù)卮a在上面,給屋頂?shù)孛娑ㄏ聦儆谶@個季節(jié)的顏色。對沿途所見食物食事,我也頭一次像欣賞風景名勝一般感興趣,各種從未見過的風物,都想嘗一嘗,旨不在知味,而是想借此了解那個地方。
古時的交通要道漁梁驛所在的漁梁村,是舊時浦城的縮影,也是帶路人張勁松的老家。老街巷、老街坊都還在,往里頭走,我們看到一家剛從樹上打下桂花,主婦正拿細長字牌挑揀出梗葉。帶路人抓起一把匾中的金黃,“浦城的桂花茶與別處不同,只以桂花為茶,因本地的品種好,種的是大葉丹桂,香氣也比別地的足。我們還有個說法,丹桂開了三遍,才能摘來做桂花茶。第一二遍是敬天地與鬼神的,吃不得?!?/p>
制作桂花茶是冬日的樂事,一家人一起忙活的場景,氛圍十足。取桂花要用“搖”,家里的小孩子從樹上搖下大蕈的桂花后,主婦用竹匾裝起,選擇色澤鮮亮的桂花,過篩去雜枝碎葉,孩子們爭相跑去拔下家中鵝身上最長的一根毛,桂花嬌嫩,得用柔軟鵝毛仔細挑揀去梗,才不會失了馥郁香氣。
剔去桂花中的枯枝碎葉等雜質(zhì)后,坐一大鍋水煮沸,將肥厚的花瓣洗凈入鍋,在熱水中稍煮片刻,撈起冷卻之后,倒入冷水之中靜置數(shù)小時,最后用冷開水漂洗一次,用紗布輕輕瀝干水分,按比例加入白糖,便成了這個季節(jié)的風物,蜜漬桂花茶。
他用鄉(xiāng)音與主婦們交流著,像揀回了兒時的記憶,竹匾抖動,丹桂撲簌從中篩到筐子里,像下了一場金色細雨,反復幾次,一地細梗便被篩出來了。因聽說我從外地來,主婦轉(zhuǎn)身進屋拿了兩只碗,遞到手上,開水一沖便是一碗冬日糖水,湯水清甜,桂花鹵子被泡開后,細嫩中還有余香。
酒佐日常
米是浦城的語言,沒了它,這里就失去了一半的豐饒。盛產(chǎn)糧食的地方往往也出產(chǎn)好酒,當?shù)厝松瓢衙揍劤啥?,入口比吳儂軟語更加綿長。釀酒是這里傳統(tǒng)的冬日習俗,一般秋收后,糧食入倉,人畜消閑,人們開始釀酒,以供冬至及年下飲用,有些地方的冬酒,需冬至日前取水釀酒,水泉未動,故所釀成的酒也能長久保存。
而包酒與一般米酒的制作方法又大不相同。張勁松告訴我,舊時浦城家家戶戶都會釀的包酒,既有紅酒的柔,又有白酒之烈。傳統(tǒng)古法是用上等的晚熟糯米“大冬”,放入閩江源頭的水中浸泡、蒸煮,拌上甜酒曲,冷卻發(fā)酵,釀成酒釀,再兌上稻谷蒸餾而成谷燒白酒,將酒封壇藏入地窖,待時日啟封后,加入枸杞、桂圓、紅棗等,常只有二十來度,老少皆宜。
浦城包酒工藝復雜獨特,用料講究,在酒香彌漫的漁梁驛老包酒坊里,我們看到了完整的制作過程。釀酒所用泉水,均取自特定的泉眼,不得有任何雜質(zhì)。釀造的最佳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十月至次年清明,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在當?shù)胤Q為“酒生日”,有民間釀酒作坊在開工時放鞭炮、敬天地、祭酒神的傳統(tǒng)習俗。
浦城人冬日的餐桌上,最少不了包酒。風味醇厚的包酒,是待客與家宴的佐餐佳釀。山區(qū)冬日的標配還有各種暖鍋與臘味,攢了秋膘的番鴨油脂肥美,下些菌子燉就是一鍋冬日好湯,招待客人最是體面。頭幾日才風干的臘排骨,放上一撮酒釀一勺剁椒合蒸,是典型的贛菜做法,看著無奇,吃起來咸鮮無比。山上的麂子肉與地蘿卜做湯,小小的鍋爐一邊煨著湯,一邊以酒佐家常。
滿桌看上去都是尋常食材,烹調(diào)簡便,但浦城菜靈魂里的辣與土鮮,最是提振這個時節(jié)的胃口。杯盞交錯間,一粒粒大米釀化為酒水,撫慰著胃,也粘連著人情,兩杯下肚,話題也就聊遠了。一邊喝著酒一邊感慨,如若不與季節(jié)、與人情編織在一起,這些食物就只是食物,也成不了風物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