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腳印與思路
顧孟潮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意思是說要了解一個人心里想什么怎么想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建筑設計師開始設計工作前,首先必須了解建筑的使用者對建筑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才能有正確的設計思路。既然“腳印是思路的可見形象”,它能提供了人們思路的蹤跡和走向,對于設計師很有啟發(fā)設計靈感的作用,因此而受到了古今中外聰明的設計者的重視。
這是每個從建筑設計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會有各自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有的人會在屋子里冥思苦想,有的人去現場調查實際環(huán)境情況,有的人找使用者聊天詳細了解業(yè)主的使用要求,還有不少人到圖書館或書店查找有關資料,或者為了省事干脆抄一個現成的方案做“山寨版”設計……
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大師格羅皮烏斯1955年做美國格加州迪士尼樂園路線設計的故事對我們會有所啟發(fā)。
當格羅皮烏斯將園內47.6公頃的主體建筑完成,并且經過三年施工全部竣工后,他在設計連接各個景點的路徑時“卡了殼”。他苦思冥想地設計出了50多種路線設計方案,卻沒有一種能讓他感到滿意。迪士尼樂園為了早日賺錢,天天打電話催格羅皮烏斯盡快拿出路線設計方案來。
心煩意亂的格羅皮烏斯正好趕上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慶典活動,順便到郊外散心,進了一位老婦人的葡萄園,看到游客踩踏出來的路徑深受啟發(fā):路是給人走的,人們最喜歡最經常走的,就是最佳路線。
格羅皮烏斯趕回國內,把最新的路徑設計方案交給施工部。他的路徑設計方案就是:在樂園空地上撒下草種,等小草發(fā)芽整個樂園被綠草覆蓋時,再提前開放樂園。在樂園提前開放的日子,草地被游客們踩出許多條小路格,羅皮烏斯讓施工人員按照這些踩出的路徑鋪好,形成有寬有窄,自然天成,優(yōu)美流暢,深受游客喜愛的路徑。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筑藝術研討會上迪士尼樂園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與格羅皮烏斯幾乎同時代的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建筑大師菲利普·約翰遜有著異曲同工的答案。他明確指出,設計要從腳印(footprint)開始。意思是要人們從體驗使用者進入建筑的足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開始思考,設身處地的滿足使用者需要,才可能有好的建筑藝術作品誕生。
其實,放眼中外古今杰出的建筑師、園林師都是十分重視腳底板的感覺。如中國400年前明代的學者文震亨就提出做“三忘”設計的標準,即讓“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這不正是從腳印開始設計的“詩意棲居”的境界嗎?
又如當今的中國工程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關肇鄴先生,20世紀90年代設計清華新圖書館時,念念不忘清華師生在老圖書館北面草地上留下的腳印,專門在新館設立北入口,為師生捷足先登入館提供條件。
文學藝術界的大師于建筑設計界以外也是一樣十分重視腳印和思路的土壤聯(lián)系。
大文豪魯迅很早就注意到 “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歌詞作家閻肅先生在構思《敢問路在何方》這支歌的歌詞時,不正是看到他踩在地毯上的白腳印和想到魯迅這句話得到的靈感嗎?因此,凡遇設計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先看看自己和別人成功或者失敗的腳印和與腳印相關的思路會很有好處的。
古人不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因此,不能只關注兒子孫子而忘掉母親。關注失敗的腳印和失敗的思路有時可能更為重要。
責任編輯:黃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