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歆然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間的長河波濤滾滾,流淌至今,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日夜兼程。如今,朝氣蓬勃的我們踏入這浩蕩的歷史大潮中,回望源頭,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禮儀隱約閃耀著光輝,90后的我們是否忘記了禮儀之邦的美名?是否還在學習并傳承那中華文化中行走、見面、入座與飲食的禮儀?
行走之禮,禮在尊重。古代常行“趨禮”,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傳統(tǒng)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現(xiàn)在我們中學生走路力求“瀟灑”,邊走邊鬧。還有的同學以害怕老師為由,見到老師就飛奔離去。如今,行走之禮已在中學生身上蕩然無存。
見面之禮,禮在真誠。古代“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行禮時雙手合抱,舉至胸前,這是一般的見面禮。如到人家做客,主客之間見面可行“作揖禮”兩手合抱同時上身向前屈,態(tài)度真摯,問候真摯。古人見面禮演變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大方、熱情得多。見面一句“哈嘍”,一個微笑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但多數(shù)的寒暄缺少真誠,熱鬧的背后更多的還是冷默。甚至有的學生見到陌生人或師長,卻變得愛理不理,失去了傳統(tǒng)見面禮儀的熱情和真誠。
入座之禮,禮在有序。傳統(tǒng)社會坐席是有主次尊卑之分的,何等身份、何種輩分,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雖然我們現(xiàn)在沒有尊卑之分,但是也要長幼有序,起坐得體。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坐在孔子身邊侍坐,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面向老師請教。“曾子避席”告訴我們,該坐則坐,該起則起,起坐有序,既體現(xiàn)了自身的修養(yǎng),又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叵肫鹞覀冏约?,有些做法很慚愧,上課起立總是想偷懶,站起來也是東倒西歪,公交車上與老人小孩搶座……
飲食之禮,禮在文明。古代的飲食禮儀相當完善。例如,在飲食過程中,講究“與人共食,慎莫先嘗”也就是在宴席上,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又如長輩與晚輩同時夾菜時,晚輩的筷子應在長輩筷子下。還有用餐時盡量安靜,碰杯時晚輩略低于長輩,不挑剔、不浪費等。
但如今我們周圍用餐的文明程度已經(jīng)明顯下降。進入餐廳,喧鬧聲此起彼伏,獨生子女在家中獨占自己喜歡吃的菜。挑食、浪費現(xiàn)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在餐桌上還會出現(xiàn)晚輩長輩“筷子打架”的現(xiàn)象。中華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也正慢慢衰退!
回首遙望,禮儀之光曾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源頭璀璨閃耀,它成就了禮儀之邦的美名,暈染了炎黃子孫的謙謙儀表。我們不能讓它就此暗淡下去。雖然有些繁文褥節(jié)需要摒棄,但許多優(yōu)秀之處有待我們傳承。它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所在,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之光,更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不衰的精髓,我們要讓它放射璀璨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