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用文學滋養(yǎng)心靈,以養(yǎng)成管理班級
——淺析班級管理的文學滲透
◎張婷
教育是一種喚醒,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喚醒學生的自我教育。本文從文學對人心靈的滋養(yǎng)及養(yǎng)成等方面分析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如何通過文學滲透的手段喚醒學生,幫助學生從閱讀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找到人生的信念和追求。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美好與神奇,成功的教育應當可以喚醒生命意識,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
然而,偉大的教育都是自我完成的,人最根本的是自我的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你樹立了什么,放棄了什么,改正了什么,這個教育就完成了。所以人在柔軟的時候才是最偉大的教育,柔軟里面才會誕生剛強。這種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莫過于閱讀。
通過閱讀,在一次次與往哲先賢的文字溝通和心靈溝通中,學生的心靈成長了,精神豐富了,學會獨立自主的思考,學會品味感悟人生,學會體察洞悉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從文學中尋找到人生的答案。于是,班級管理也就水到渠成。筆者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出于對閱讀的興趣,以及對學生專業(yè)發(fā)展(初等教育專業(yè)語文教育方向)的考慮,嘗試著在班級管理中進行文學滲透,故而有了以下的思考和感悟。
在當今社會,一切都在商品化,我們追求產(chǎn)品的最大利益化,追求最快速高效的利益產(chǎn)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精神信仰,失去了人類的精神家園。當社會的整體價值觀發(fā)生變化,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必定也會產(chǎn)生偏差。而高職院校的學生,成績較差,知識底蘊明顯不夠,其價值觀上的迷失更甚。當這種精神上的空虛與苦悶無法得到解答,他們不能真正認清自己,了解自己在社會和生活中的定位,就會產(chǎn)生苦悶、無措,或頹廢、迷亂的情緒。在行為上多表現(xiàn)為對學習、活動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信心或目標,對身邊的人缺乏足夠的理解與尊重等等。對已屆成年的他們來說,嚴格的制度管理或枯泛的說教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那么,就引導他們走向閱讀,走進文學,從文學中去尋找人生課題的答案,在閱讀中尋求自我教育。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語言文字是人類幾千年智慧的載體,或者說最重要的智慧都是用語言文字鑄就在書本里的。而閱讀典籍并非單純的文化傳遞,閱讀不在于多認了幾個字,多讀了幾個故事,多看了幾處熱鬧,而在于透過語言文字這個媒介,去覺解生命。因為文學面對和表現(xiàn)的本就是形態(tài)各異的生命,也符合生命本質(zhì)的規(guī)律,所以閱讀是一種人格的熏陶、更是心靈的喚醒。通過閱讀,使學生的智慧得到覺醒,力量得到增強,同時也確定了某種人生信念和價值,使他們成為素質(zhì)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適合未來長久發(fā)展的人”和“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
所謂“潤物細無聲”,這種熏陶和喚醒是緩慢和細微的,但一定是行之有效的。閱讀,給予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更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使“真的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里發(fā)出,打到心靈深處”(陶行知)。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說,讀書,“這是一種靜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 他曾在“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原動力在哪里”的論壇中明確提出,“讀書乃教育之根本”。他說,什么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他認為教育是的目的無非三條,一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通過讀書,養(yǎng)成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就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fā)展的底子,有了這兩個底子,以后無論遇到什么,都能從容應對。
我們現(xiàn)在總在談養(yǎng)成教育,所謂養(yǎng)成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養(yǎng)成教育看則為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養(yǎng)成,而更為深層的原因則是內(nèi)心的覺醒和意識的養(yǎng)成。沒有足夠的認知做支撐,養(yǎng)成教育便成了無源之水。
我們的古代典籍,如《莊子》、《老子》、《論語》、《中庸》、《孟子》,談的基本上都是人的定位,人性,很少技術、知識,又或者利益上的東西。再如十九世紀時一些人文主義很強的作品,如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也有很多人性的思考和沉淀。另如唐詩宋詞,在讀李白杜甫,讀蘇軾辛棄疾時,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那些發(fā)自靈魂深處的人性的東西,或瀟灑飄逸,或沉郁頓挫,或曠達灑脫,或激昂大氣。我想這才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基礎品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離開了這些根本的、屬于人性的東西,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青年總會有問題。而有了這些深層的道德認識和價值判斷,養(yǎng)成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用文學,而非知識滋養(yǎng)心靈,以養(yǎng)成、而非制度管理班級。在筆者進行的文學滲透式班級管理中,有以下具體做法:
以不同形式推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如果說閱讀是一片森林,有著你無法想象的廣闊與茂盛。我們的學生可以說是在進入森林時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前路。所以,老師應耐心的引導學生,將他們帶到這片美麗富饒的森林,讓他們?nèi)ヌ剿鳌⑷ゲ烧?、去感受、去成長。在閱讀引導中,首先幫他們明確閱讀的目標,用老師的閱讀興趣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同時,必須肯定他們的閱讀興趣,尊重他們的閱讀熱情。比如他們喜歡看的一些網(wǎng)絡文學,我也會聽從他們的推薦進行瀏覽閱讀,可以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同樣,我也會推薦一下我認為比較優(yōu)秀也適合他們閱讀的作品,和他們聊聊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推薦了周國平的《妞妞》給他們后,他們都愛上了這本書,書中深沉的父愛以及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慨,使學生更珍視生命及身邊的每個人每一份感情。
同時,在班級開展各種與閱讀相關的主題活動,譬如每周一書,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由一名同學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看的書籍。譬如精品書屋,會不定期向大家推薦精品書籍,或是一些精彩的書評。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愛上閱讀,推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用寫作引導對世界的判斷。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當學生們有了對世界、社會個性化的發(fā)現(xiàn),有了對世界的判斷,他們就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舉個例子,我們經(jīng)常看到地鐵里有這樣一句話:請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一個孕婦需要座位,我上了一天學或上了一天班累得不行,我也需要。這么說的話,“請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那么,我們是完全不用讓出座位的,因為我們自己確實需要這個座位。怎樣才能更準確地進行表達呢?“請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我需要,別人更需要,所以我們應該讓座。這樣,我們不僅學會了合理得體準確的表達,同時也有了對世界的判斷。所以許多老師都會布置學生寫周記,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方法。我也會每周讓他們寫一篇文章,不命題,想到什么寫什么,想寫什么寫什么,也不談寫作技巧,寫作手法等等。 剛?cè)胄r,有的同學寫的內(nèi)容空洞無物,而且連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寫著寫著,寫生活,寫自己,就慢慢有說話的愿望了,寫起來也更流利順暢。
所以,不要求每個孩子都成為李白杜甫,但是通過寫作抒發(fā)自我,覺解生命,判斷世界,我想,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教育過程。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不是有文化,而是有智慧,有覺解,有判斷,有認知。在班級管理中,幫助學生從閱讀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找到人生的信念和追求,這才是教育的本質(zhì)之所在。
文章為武漢市高教處教學改革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文本閱讀現(xiàn)狀及對策的分析研究——以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語文教育專業(yè)為例》(2014176)階段性成果之一。
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