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梅
【摘要】本文以《年、月、日》一課教學為例,分析數學與音樂、語文、科學、歷史以及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整合,為數學課堂教學營造現(xiàn)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促進數學有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科整合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A-0031-03
“跳出數學教數學”,這里提到了兩個“數學”,第一個指數學課本和數學課堂,第二個指數學知識、數學方法以及數學思想等。跳出數學教數學就是教師不要把自己和學生都死死地捆綁在教科書里,機械地教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算理,而應該勇敢地從書本中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其他學科及生活實踐整合起來,從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數學課堂營造現(xiàn)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促進數學學習的同時,也突出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下面就以《蠶和蜘蛛》的故事來談談數學與其他學科整合的具體策略。
“蠶也吐絲,蜘蛛也吐絲,蠶吐絲最終把自己包裹了起來,而蜘蛛吐絲是在空中的一個平面上找好幾個點,依次將它們連接起來,織成了漂亮的網,自己行動自如,還能捕捉小蟲?!保ó斎贿@兩幅圖處在不同的情景,其理解也不一樣)
教學就好比吐絲,如果只單純地講解課本知識,就課本教課本,就好比蠶吐絲,終將把自己包裹在其中。如果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就會形成蜘蛛吐絲的網式結構,網盡能網之物,也更能讓學生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一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輕而易舉地揭示了學科整合的大道理,同時也滲透了轉化的思想,這就是整合的魅力。這樣教師就可以“跳出數學教數學”,學生“跳出數學學數學”,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在教學《年、月、日》這節(jié)課時,筆者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嘗試以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流程。
一、數學與音樂的整合
雨果曾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001年,英國梅克斯伯勒的溫德希爾小學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讓六年級學生在莫扎特的音樂背景中學習數學,一年后對比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了10%??梢娨魳纺芴岣吖ぷ?、學習的效率。
(一)消除緊張情緒,調和課堂氛圍
《年、月、日》一開課,美麗的花朵的綻放搭配《時間都去哪兒了》的音樂,還有珍惜時間的美文,它像一股春風,更像一雙溫暖的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找到依靠,找到安全。孩子無拘無束的天真終于顯露出來,笑臉有啦,輕松的氛圍接踵而來,而教師也變得輕松了許多。把音樂引進數學課堂緩解了師生的壓力,進而把師生帶入一種愉快的氛圍里,讓師生在歡快的氛圍中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數學課堂學習中。
(二)烘托主題,渲染意境
數學是一種文化。文化不僅能影響人,還能感染人。當美麗的花朵在瞬間綻放的時候,當悠揚的樂曲緩緩而來的時候,當珍惜時間的美文娓娓道來的時候,數學知識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溫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在這里,音樂美化了課堂,音樂美化了數學!這樣就為本節(jié)課“珍惜時間”的主題定了基調,讓數學課飽含人文情懷——“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感到時間過得很快”。
二、數學與語文的整合
數學和語文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二者相輔相成,如果能將二者有效整合,必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語文課本素材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比較高,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解課本內容,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導致失去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語文教材中內容相似的知識點進行補充。“24節(jié)氣歌”是學生二年級語文知識。它是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jié)變遷的24個特定節(jié)令,是指導農事生產的補充歷法;而《年、月、日》教學的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新歷法,在我國則“新歷”和“舊歷”同時使用。通過這樣的對比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兩種歷法,學會看年歷,知道兩種歷法中的重大節(jié)日,這樣學到的知識更清晰、牢固。此外,在數學課上利用兒歌來記憶“年、月、日”中的大小月:“一、三、五、七、八、十、臘,31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30天。”朗朗上口的兒歌加深了學生的記憶,降低學習的難度,使數學課堂變得富有趣味,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透過表象抓實質,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利用語文思維增強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是學生能否正確解題的基礎,也是關鍵。有時往往一個不起眼的詞語決定了一道題的正誤。此外,也有很多相似的詞語和概念在不同的題目中的意義也大不相同,且其蘊含的信息量很大,如果學生不仔細閱讀,就會影響問題的判斷和解決。
如:某商場從某月28號開始,開展為期5天的優(yōu)惠活動,什么時候結束?
解題思路:
“某月”是本題的關鍵,大月還是小月或是二月?月份不同,結束的時間也不同。
又如,數學題中常見的“增加了”和“增加到”,“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看似相同,實際意義完全不同。所以在數學審題時可以利用語文上的“拆字釋義”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關鍵詞的含義,增強學生的審題能力。
三、數學與科學的整合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學,探索自然界的規(guī)律,并讓他們在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進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整合科學課程內容,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
數學學科的內容不僅包括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這些內容不僅可開闊學生的眼界,還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endprint
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習題穿插進行科技教育: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1980年5月18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
③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fā)射成功,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④2013年4月26日,我國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的首發(fā)星“高分一號”衛(wèi)星。
這樣教學,充分抓住了科技教學的契機,潛移默化地進行合理的科技知識的引導。
(二)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經歷科學探索的興趣
華羅庚說過:“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yǎng)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彼哉f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是打開數學知識的金鑰匙。
例如,“假如讓你制訂歷法,你想把1年分為幾個月?為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一拋出,學生頓時議論紛紛,學生隨口而出:“我把1年分為2個月?!薄?年分為4個月,春夏秋冬。”“1年分為13個月?!薄@時,不一樣的聲音出現(xiàn)了:“年歷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薄皩Π?!農民伯伯根據年歷進行勞動?!薄拔疫€知道1個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來確定的?!薄瓕W生在互相爭辯中明白了任何的假設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這樣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探索,讓學生在探索中慢慢地形成一種意識,勝過記住某些定理,有了這種意識學生會自己走進科學研究領域。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猜想是點燃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科學上許多“發(fā)現(xiàn)”都是憑借直覺作出猜想,而后去加以證明或驗證?!案璧掳秃詹孪搿本褪且粋€很好的例證。在數學研究領域,“先猜測后證明”幾乎是一條規(guī)律。例如,學習《年、月、日》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平年和閏年之分?”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相關知識融入課堂。地球公轉周期為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大約是365天又6小時。我們把每年看成是365天的話,這樣每年都會多出來大約6時,4年就多了24小時。到第四年多出來的24小時也就是一天了,所以這一年就要多算一天,即366天,第四年也就是閏年。通過這些科普知識的介紹,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平年和閏年的來由,也明白了為什么閏年的年份都能被4整除。
這樣,教師采取先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分析、計算,再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證明自己的猜想,這樣既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四、數學與歷史的整合
數學是一門積累性的科學,它是經過上千年的演化發(fā)展興盛起來的,同時,它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特征。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要“感受在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家們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無畏的探索精神,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感悟能力”。
(一)數學史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史內容要和數學教學相結合,在教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我國深厚的數學文化和發(fā)展歷史。例如: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綜合了公歷歷法和農歷歷法的國家,24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在數學的課堂上補充這樣的愛國主義教學素材,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看似乏味的知識背后卻有如此一番精彩的故事,這樣,本節(jié)課的學習便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通過講授這些數學發(fā)展史,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數學史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由于受數學教材的限制,傳授的數學知識雖然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但學生對知識的來龍去脈還不能有個清晰的理解。例如,大小月的規(guī)定,學生往往會感到迷惑,不知為何要如此規(guī)定,為什么不規(guī)定“1、2、3、4、5、6、7月為大月,8、9、10、11月為小月,12月為特殊月”,這樣不更好記憶嗎?可是數學的發(fā)展歷史很長,其中還會受到一些人為的影響,而現(xiàn)今學生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是間接學習所得,以前數學家所經歷的困難正是學生現(xiàn)在經歷的障礙,正因為這些知識產生的過程與學生間接學習的過程十分相似,需要教師補充“大小月的來歷”的數學典故,幫助學生梳理、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數學史對頭腦中所學習的知識的梳理,學生可以更好地在腦海中建立各知識點間、各學科間以及學習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為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做好鋪墊。
五、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教師要在知識的抽象性和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信息技術正是這樣的一座橋梁?!赌辍⒃?、日》這節(jié)課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參與是很難實現(xiàn)以上各個學科的整合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數學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由于自身存在著抽象性、推理性強的特點,往往需要生動、直觀的形象加以詮釋,而計算機的動態(tài)化、直觀化的特點進正好彌補了這些,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聲音,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形象地展示三球運轉以及年、月、日形成和變化的過程,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課堂氣氛也富有生機,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思維發(fā)展了。
(二)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多媒體形象生動、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多媒體演示知識形成的過程,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多媒體幫助學生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學習。同時,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去發(fā)現(xiàn)探索,不是教師用信息技術來講授。將信息技術作為數學課堂上的反饋工具,節(jié)省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能夠把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學習更加重要的內容上來,使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廣闊、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
總之,數學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要大膽地跳出數學教數學,根據教材特點巧妙設計,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那么數學課堂就會變得開放、有趣和充滿活力。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