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奧冰
如今,北三環(huán)最出名的當(dāng)屬那個古玩市場,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相比之下,古玩市場隔壁的大鐘寺卻顯得有些冷清。雖說大鐘寺曾經(jīng)也紅極一時,但歲月更替世事難料,現(xiàn)在也只有這樣默默無聞的大隱隱于市了。有誰知,大鐘寺不僅僅是一座寺廟,它更是一座“鐘”的博物館,歷朝歷代有點名堂的大鐘都在這里藏著呢!
來吧,從地鐵大鐘寺站向西步行兩百米,就能看到一座紅磚青瓦的古寺,那便是大鐘寺了……
說起覺生寺,恐怕連老北京人都“覺得生”,而這卻是大鐘寺的原名。如今來到大鐘寺還能看到“敕建覺生寺”的山門門匾,相傳這正是《甄嬛傳》里與甄嬛有段感情的十七爺果親王允禮所寫。很難想象當(dāng)時覺生寺的香火有多么的旺盛,每天來燒香祈福的善男信女有多么的虔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從一些史料中得知,原先的大鐘寺,每天清晨日照高林,鐘聲悠揚,青燈古卷,香煙裊裊。大鐘寺就是這樣一座別有洞天的寺院,一座在喧囂都市中的“清凈世界”。與別的寺院相比,其明顯有一特別之處。一般而言,名剎古寺往往坐落在名山之上,而大鐘寺卻一反常態(tài),獨辟蹊徑,矗立在喧囂的鬧市,豈不怪哉!在這余音縈繞的晨鐘聲里,朝代幾更迭,山河依舊在,唯獨不變的是源源不斷前來朝拜進(jìn)香的香客如故;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相同的是寺院每天的迎來送往,一聲聲梵音不絕。大鐘寺啊,木魚是怎樣永無疲倦地敲擊著你滄桑的歷史和久遠(yuǎn)而厚童的文化……
如今來到大鐘寺,聽不見梵音聲聲,更不見香客如織。雖寺內(nèi)院落不大,卻倒也精致。殿、樓、塔、碑一應(yīng)俱全,古韻舊跡比比皆是。一隅大殿巍然安坐,幾通古碑默默聳立…--它們豪飲風(fēng)雨,飽經(jīng)滄桑,似乎年年歲歲沉湎在對千年往事的回憶之中。
寺廟坐北朝南,共有五進(jìn)院落。但多年的動蕩使得一尊尊佛像蕩然無存,只有院中參天的古樹,還在訴說著這里特殊的歷史。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悄然滲透和科學(xué)融合,大鐘寺的鐘聲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積淀正逐步演化為獨具北京特色的國際性文化品牌。
真正讓覺生寺名揚海內(nèi)外的不是這座古寺本身,而是乾隆年間寺里來的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既不是達(dá)官顯貴,也不是得道高僧,而是這座令游客們百看不厭、百撞不煩的“永樂大鐘”。其實叫永樂大鐘,有些不夠貼切。因為在北京保留下來的20噸以上的永樂年間的大鐘就有三座。因此學(xué)界一般稱覺生寺這座鐘為“覺生寺永樂大鐘”。覺生寺這口大鐘能夠脫穎而出,也確實有些過人之處。它不僅外形巍巍壯觀,而且聲音洪亮厚重。隨著一次次有力的撞擊,那綿延不絕的鐘聲在直達(dá)游客心底的同時,還會傳向百里之外的遠(yuǎn)方,讓人們久久不能忘懷。
因此,來大鐘寺者必看永樂大鐘。永樂大鐘——“永遠(yuǎn)康樂”。每逢辭舊、迎新、節(jié)慶之時,人們紛紛來此撞鐘祈福,將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送給親朋好友。而一直以來,永樂大鐘也因其莊嚴(yán)肅穆的雄渾鐘聲和吉祥美好、福祿深遠(yuǎn)的象征意義,吸引著無數(shù)中外游客,從而享有“鐘王”之美譽(yù)。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第一次慕名而來,聽著大鐘一聲聲的作響,看著大鐘上一行行的梵文,不知不覺被感染,心開始變得清澈通透、平和寧靜。鐘聲裊裊,余音不絕,觸動人們心底最平淡的弦;嘴角上揚,雙手合一,帶著一份虔誠,祈求一份安康。
穿過覺生寺的層層庭院,最后一進(jìn)便是永樂大鐘棲身的大鐘樓。這座鐘樓坐落于寺廟中軸線的最北端,隱身于藏經(jīng)閣之后,是整個寺廟最為重要的建筑。大鐘樓鑲嵌在一塊巨大青石砌成的石基上,四周立有護(hù)欄。整個鐘樓上圓下方,象征著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鐘樓東側(cè)還立有乾隆皇帝親題的石碑,記載著永樂大鐘安居寺中的過程。鐘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圓形攢尖頂,有垂脊十二道,底層則為一方形建筑,四角出檐,面闊三間。底層檐下懸有乾隆皇帝御筆“華嚴(yán)覺?!必翌~。
相比較其它大鐘的群居,永樂大鐘住的可是單間。而之所以這樣安排,—方面是因為永樂大鐘的身份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實在太大了。高度比兩層樓還要高,重達(dá)40多噸。無論個頭還是重量都是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一座青銅古鐘。如此巨大的銅鐘高懸在木質(zhì)梁架上,幾百年能安然無恙,關(guān)鍵在于鐘的梁架采取的是三層重疊縱橫架構(gòu),將主梁所承受的重力分散到十個斷面上,使八根立柱承受的負(fù)荷即便是在有地震的情況下也能平安無事。大鐘上能看到:
“大明永樂年月吉日制”。熱愛歷史的朋友—定知道“大明永樂”是指明朝永樂皇帝(朱棣),那么為何沒標(biāo)明具體的時間而用“年月吉日制”來代替呢?這還得從制造這座永樂大鐘的工程說起。
細(xì)心的朋友也許記得鐘鼓樓向西有條胡同叫“鑄鐘胡同”。明朝的時候那里叫“鑄鐘廠”。永樂十六年,這座大鐘就是在“鑄鐘廠”開始鑄造的。當(dāng)時,這座大鐘給工匠們出了個大難題。一來個頭太大,二來永樂大鐘不光外表刻滿了字,就連內(nèi)膛里也都刻滿了字,里里外外有23萬多個字。原來鑄造永樂大鐘用的是泥范法,也就是用泥先做好內(nèi)外兩層的模子,把內(nèi)外的文字反刻在上面燒成一個巨型的陶模子,然后再往里澆鑄銅水。鑄鐘和鑄造其它的制品不一樣,特別追求黃道吉日,而這日子可能好幾年才能有一個。當(dāng)時光是制作泥范就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因此在泥范上刻“大明永樂年月吉日制”的時候壓根還不知道完工是哪天呢!
話說新皇上永樂皇帝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一上來就燒了三把火。一是修故宮,給自個兒造了套“商住兩用房”;二是修天壇,為了討好上天祭獻(xiàn)神靈;第三把火就是鑄造這座永樂大鐘了。為什么這座大鐘跟修故宮蓋天壇擺在了同樣的地位呢?答案其實也在這座大鐘上。仔細(xì)觀察大鐘,上面從頭到腳刻滿了佛經(jīng)和愿望。就在落款的地方有十二句句式相同的話,大意是希望佛祖保佑國家安寧昌盛。
這里還收藏著一件春秋時期秦公镈的復(fù)制品。镈是鐘的一種,它的銘文上就有“大壽萬年”“眉壽無疆”的字樣。可見早在2600多年前咱們的祖先就把愿望刻在鐘上了,敲一下鐘就相當(dāng)于向老天爺祈了一回福??汕匚涔拈D個頭不到一米高,這是什么緣由不得而知。而永樂皇帝卻把鐘鑄得那么大,有多少愿望要和老天爺講的誠心可見一斑。
記得有一篇名為《古代大銅鐘》的文章里這樣寫道:我國現(xiàn)存1000斤以上的古代大銅鐘有160座,明代鑄造的就占一半。而且最重的五座銅鐘全都是明代鑄造的,永樂大鐘就是其一。朱棣的老爸朱元璋相信“惟功大者其鐘大”,也就是說帝王功績大才能夠鑄造大鐘。原來,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蚊,可是身為燕王的朱棣愣是發(fā)動了一場靖難之役,搶了侄子的皇位,也殺了不少不服他的朝廷重臣。于是他傾全國鑄造匠人之力成功鑄出了這座前無古人的巨大青銅鐘,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功績。
可這座大鐘鑄造好之后,并不安分。如今我們看到覺生寺的大鐘樓,已經(jīng)是永樂大鐘的第三個家了。
永樂三搬家,梵音永不落
古時孟母三遷,是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而永樂大鐘也“三遷”過,但其中的原因卻不僅僅是因為環(huán)境那么簡單。
永樂大鐘鑄造好之后,就被搬到了如今位于北河沿的嵩祝寺。明朝的時候嵩祝寺是漢經(jīng)廠,也就是專門印制經(jīng)文的機(jī)構(gòu)。然而永樂大鐘落戶漢經(jīng)廠后卻沒有發(fā)揮任何功能??扇f歷三十五年永樂大鐘居然響了,但這鐘聲不是來自北沿河邊上的漢經(jīng)廠,而是來自京西的萬壽寺。原來,萬歷皇帝為了給自己的母親李太后祝壽,愣是把這座40多噸重的永樂大鐘從城東搬到了12公里之外的城西。
為什么要如此大費周折地搬來搬去呢?這還要從李太后的身世說起。明朝皇后大多是小家碧玉。李太后老家在通州漷縣,她爹是個泥瓦匠。出生卑微的李氏即便當(dāng)上了太后還是沒底氣,于是她想了個招。阜城門外八里莊有座慈壽寺,如今只剩下一座玲瓏塔,但這里曾經(jīng)有一座李太后主持修建的九蓮閣,供奉著九蓮菩薩。而菩薩的面容正是按照李太后自個兒的長相塑造的。李太后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九蓮菩薩的化身,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zhuǎn)型。她便開始在京城廣修寺廟,萬壽寺就是其中之一。當(dāng)時北河沿的漢經(jīng)廠已經(jīng)破敗不堪,于是李太后在萬壽寺里建造了藏經(jīng)閣,把漢經(jīng)廠的經(jīng)書都搬到了萬壽寺。而她兒子萬歷皇帝深解母意,更是推波助瀾,把漢經(jīng)廠里那口40多噸重的永樂大鐘也搬了過來,還每天派6個僧人敲鐘禮佛。這口永樂大鐘在鑄造好180年之后,終于敲響了第一聲。
如今,海淀區(qū)藍(lán)靛廠附近的長河邊上有處街心公園,公園旁邊是一座頗有古韻的橋,岸上邊還立著一塊石碑,只可惜這石碑上的字跡已經(jīng)模糊。這座橋叫麥鐘橋,相傳這“麥鐘橋”就是“埋鐘橋”諧音。何為“埋鐘”?那正是埋著如今的永樂大鐘。相傳明朝天啟皇帝聽信了民間的傳言,覺得萬壽寺的位置鳴鐘不吉利,就命人把大鐘拆了下來。
為什么要拆掉大鐘?這還得要從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里收藏的多種古鐘功能說起。編鐘是用來奏樂的,更鐘是用來報時的,而懸掛在各個寺廟的佛鐘的功能就是聚集僧眾的。天啟年間,“聚眾”的鐘聲讓天啟皇帝心驚肉跳百感不安。原來,天啟皇帝登基沒兩年,大明王朝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內(nèi)憂外患之中。外有努爾哈赤在邊疆和明軍打得不可開交,天啟年間攻陷了沈陽城;內(nèi)有白蓮教興風(fēng)作浪,天啟二年山東兩百多萬白蓮教子弟起義。此時此刻,這鐘聲簡直像起義軍的聚眾沖鋒號,天啟皇帝聽著寢食不安,覺得萬壽寺里祈福的鐘聲就如同喪鐘般長鳴。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這座大鐘埋在了長河邊上,于是便留下了這座麥鐘橋。
覺生寺永樂大鐘從鑄造至今,三易其家。對于一座40余噸重的古鐘,任何一次搬家都是艱巨的任務(wù)。坊間傳說運鐘只能在冬天進(jìn)行,沿途事先每隔半里挖一口井,再將大鐘要走的通道挖成淺溝,從井里提水澆入溝中,使其凍成冰道。這樣減少了阻力,拖行大鐘就方便了。其實這屬訛傳。史料中記載,乾隆年間永樂大鐘搬家在十月初,井水根本無法凍結(jié)成冰,更不要說鑄成冰道了。實際上,聰明的古人是通過滾杠的辦法,來減少鐘體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搬運時,先將滾杠鋪設(shè)在轉(zhuǎn)移的路面上作成一副鐘床,再用牛牽引鐘床,從而帶動大鐘前行。
永樂大鐘雖經(jīng)三次搬家聲音黯然,但那悠遠(yuǎn)的梵音和人們對幸福平安的渴盼卻早已默默沉淀在香客的心底,沒有因為它的流離失所而悄然消失。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如今來到大鐘寺,殿宇內(nèi)沒有佛像,陳放的是各式古鐘。古鐘博物館的展品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式鐘鈴六七百件。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要數(shù)大雄寶殿里的明清精品展。北京作為帝都,歷朝歷代存留的庵觀寺院不計其數(shù)。古鐘博物館籌備時,自然十分注意收藏北京地區(qū)的寺廟古鐘。像西城區(qū)燈草胡同的石燈庵,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吉祥寺,該寺如今淪為大雜院,絲毫看不出佛寺的痕跡。如今在覺生寺內(nèi),還收藏有當(dāng)年石燈庵的一座古鐘,為中華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再如匯通祠鐘,是積水潭畔匯通祠的遺物。鑄造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新中國成立后,匯通祠被拆,鐵鐘被移至西直門消防隊作火警報警鐘。如今這座古鐘通體涂滿紅油漆,見證了那段特殊的歷史……
大鐘寺內(nèi),如今已經(jīng)找不到佛祖的威嚴(yán)身影和迷蒙的縷縷香煙,更聽不到善男信女們誦經(jīng)之音,只有常青的蒼松古柏靜靜地守望在那里,仿佛每天都在默默地迎送著虔誠的朝拜者。惟有佛鐘依舊在游客們稀疏而有力地撞擊下一聲聲鳴響,似乎訴說著主人真誠的寄托和美好的心愿,那從遠(yuǎn)古傳來的飽含著純潔而吉祥的梵音雖然無聲,卻代代承襲,并在人們的心底變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