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
以色列在中美媒體中的形象:差異與根源
牛新春
在中國媒體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正面、積極、有活力的,主題多是以色列經濟、歷史、文化、科技、宗教、中以合作等,展示出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濃厚、宗教魅力迷人、民族性格堅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以色列;在美國媒體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負面、消極、掙扎的,主題多是以色列的內部政治斗爭、社會分裂、民族歧視、巴以沖突、對外關系惡化等,展示出一個政治極化、社會分裂、民族割裂、國際處境孤立的以色列。中美媒體報道傾向既與本國民意、政策相關,亦有與民意、政策脫節(jié)之處,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以觀點篩選事實。
巴以問題 中國外交 美國外交 以色列
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特別是1967年戰(zhàn)爭后美國一直是以色列最大、最穩(wěn)定的外部支持力量,可以說美以關系曾經事關以色列的存亡。中國則是阿拉伯國家的堅定支持者,特別是從1956年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陸續(xù)建交,中國在中東政治中長期站在阿拉伯世界一邊。今天,這種態(tài)勢在政策層面沒有明顯變化。然而,近十多年來中美學術圈、媒體對以色列的態(tài)度向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演變。中國方面對以色列的態(tài)度越來越正面,美國方面對以色列的情緒則越來越負面。為檢驗這種直覺,分析這種非官方態(tài)度變化的內容、節(jié)奏和方向,本文以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為時間段,選擇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中國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南方周末》《環(huán)球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為紙媒樣本,*這兩家美國媒體相對主流,在國際問題的報道與評論方面,立場屬于中間偏自由;中國報紙對以色列的報道相對較少,因而選取了較多的全國發(fā)行的報紙。即使這樣,中國七家報紙的樣本仍不及美國兩家報紙樣本的1/3。對每篇涉及以色列的報道進行文本分析,對比中國和美國媒體在涉以問題上的差異。
在上述半年時間里,美國兩家媒體針對以色列的專題報道共158篇,中國七家報紙共有44篇,涵蓋新聞、評論、專題采訪等報道形式。若從中美兩國媒體報道的主題、內容、價值取向出發(fā),繪制美國媒體和中國媒體中的以色列形象,會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以色列。在中國媒體中,以色列的形象基本是正面、積極、有活力的,主題多是以色列經濟、歷史、文化、科技、宗教、中以合作等,展示出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濃厚、宗教魅力迷人、民族性格堅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以色列,可謂是“苦難輝煌”的典型;在美國媒體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負面、消極、掙扎的,主題多是以色列的內部政治斗爭、社會分裂、民族歧視、巴以沖突、對外關系惡化等,展示出一個政治極化、社會分裂、民族割裂、國際處境孤立的以色列,可謂是繼南非之后種族隔離的又一個代表。
從報道的主題看,美國媒體的報道為:國內政治40篇(25%)、對外關系42篇(27%)、巴以問題66篇(42%)、文化社會10篇(6%)、經濟科技0篇;中國媒體報道為:國內政治4篇(10%)、對外關系22篇(50%)、巴以問題7篇(16%)、歷史文化9篇(20%)、經濟科技2篇(4%)。若把內政、外交、巴以問題看作政治報道,美國媒體的政治報道占94%,中國媒體的政治報道為76%。若進一步分析,中國媒體就對外關系的22篇報道中,關于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報道為17篇。如果把這些非政治類排除在外,中國媒體的政治報道僅占27%,對歷史文化、經濟科技的報道占73%。美國媒體就對外關系的報道沒有一篇主題是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可見從報道主題方面看,美國媒體的主色調是政治以色列,中國媒體的主旋律是經濟、文化以色列。(見圖1、圖2)
圖2 中國媒體對以色列報道主題
中國媒體近40%的報道聚焦中以關系,重心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對以色列政治中的定居點、“兩國方案”、政治極化等三大議題幾乎沒有涉及。在所有中國媒體報道中,提到定居點三個字的有兩篇,沒有一篇提及“兩國方案”。對政治極化的報道只有2篇,報道的是同一個議題:利伯曼出任外交部長標志著以色列最右內閣產生。相比之下,三大議題幾乎是美國媒體關于以色列國內形勢報道的全部,定居點、“兩國方案”、“右翼”等詞幾乎存在于每篇報道中。通讀所有報道,美國媒體營造的印象是以色列修建定居點、否定“兩國方案”、政治右傾化是巴以問題的根源和背景。
從報道的內容看,若把雙邊合作、科技創(chuàng)新、民族優(yōu)秀品質等看作正面報道,而把政治斗爭、社會分裂、外交孤立看作是負面報道,中美兩國媒體選擇的報道內容恰恰是以色列的正反兩面。中國媒體66%是正面報道,主要涉及中以合作、以色列創(chuàng)新能力、猶太優(yōu)秀傳統等,34%的負面報道主要是巴以沖突。美國媒體4%是正面報道(6篇),主要是以色列文化、社會生活;96%的負面報道包括四大類:政治斗爭、社會分裂、國際孤立、巴以沖突。(見圖3、圖4)
中美媒體均有較多篇數報道本國同以色列的雙邊關系,關于中以關系的報道都是正面的,而美以關系的報道幾乎都是負面。這固然是中以關系同美以關系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但令人吃驚的是,對同一時期以色列其他對外關系的報道,中美媒體報道內容和基調竟截然不同。中國媒體關于以色列對外關系(中以關系除外)報道有3篇,標題分別是“以色列總理稱與歐盟將恢復正常關系”、“土耳其簽署土以關系正常化協議”、“以色列低調建成網絡安全國際合作基地”,基調是以色列正在改善對外關系,全部是正面報道;美國媒體關于以色列對外關系的報道為16篇,代表性標題有:“聯合國加沙、西岸問題特使因以色列拒絕合作而辭職”、“內塔尼亞胡說以色列不會對伊朗放松警惕”、“內塔尼亞胡譴責聯合國秘書長對定居點的批評”、“內塔尼亞胡譴責英國首相的批評”、“以色列警告聯合國的行動”、“內塔尼亞胡稱以色列永遠不會向敘利亞歸還戈蘭高地”,“以色列拒絕法國的和平倡議”,主要描述以色列同聯合國、英國、法國、巴西、伊朗關系惡化,全是負面報道。
圖3 美國媒體對以色列報道內容
圖4 中國媒體對以色列報道內容
從2015年10月開始,巴勒斯坦人不間斷地采取刀刺、汽車撞擊、槍擊等方式襲擊以色列人,被稱為“匕首運動”。中美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美國媒體一般會詳述襲擊者的背景、動機,巴以兩方政府、民眾的觀點;中國媒體僅簡單引述官方新聞稿。中國媒體的典型報道是:耶路撒冷老城大馬士革門入口處,發(fā)生一起巴勒斯坦人持槍和持刀襲擊以色列警察事件,造成1名警察死亡,1名警察和1名以色列平民受輕傷,3名襲擊者被當場打死。美國媒體的典型報道是:兩名以色列婦女在“被占領的西岸”被巴勒斯坦攻擊者刺傷,攻擊者被以色列警方打死;以色列領導人將襲擊歸咎于巴勒斯坦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的挑唆,巴勒斯坦人則認為以色列的占領才是根源。此外,在此輪巴以暴力沖突中,不僅僅是巴勒斯坦人攻擊以色列,以色列極端分子、恐怖分子也攻擊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士兵因過度使用武力受到審判、國際譴責。美國媒體非常關注這方面的內容,相關報道共14篇,占其關于以色列國內政治報道的35%,報道中使用“猶太恐怖分子”“猶太右翼恐怖組織”來描述猶太極端分子。同樣,對于國際社會經濟制裁以色列定居點的問題,美國媒體亦有6篇報道,占其對外關系領域報道的14%。中國媒體對這兩個問題沒有任何關注。
從報道的價值取向看,美國媒體在所有議題上彌漫著對以色列的負面情緒,中國媒體在雙邊關系、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對以持積極、贊賞態(tài)度。社論最能體現媒體的價值觀,美國媒體有兩篇社論,分別是“兩國方案的消逝”和“內塔尼亞胡失去的機會”,對以色列內政、外交進行了全面批評。如:“5年來定居點人數擴大數萬人,數千巴勒斯坦人的房屋面臨被摧毀的命運?!薄耙陨性诎屠账固诡I土上快速擴建定居點,不禁讓人懷疑以色列的長遠意圖及其對兩國方案的真實態(tài)度?!薄霸谶^去三個月的‘匕首起義’中,猶太人攻擊巴勒斯坦人的案件沒有受到公正調查,在法律面前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享有雙重標準?!?“暴力、定居點建設、摧毀巴勒斯坦人房屋,以色列的這些行為危及兩國方案的可行性?!?“The Fading Two-State Solution”, By the editorial board,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3th, 2016; “Mr. Netanyahu's Lost Opportun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4, 2016.中國媒體沒有就以色列問題發(fā)表社論,但在報道中有諸多價值判斷的評論,亦可代表基本立場。如猶太人被譽為“酷愛讀書的民族”“教育的民族”“學習和思考的民族”;*問田:“書是甜的”,《人民日報》,2016年1月17日。在“世俗”的經濟、政治、文化架構和制度方面,以色列充分地世界化,而在靈魂最深處,又保持了千百年的精神傳統;有虔誠的信仰,但在科學、文化生活中又不為所縛,時時創(chuàng)新;*雷頤:“以個人故事構建以色列全景歷史”,《解放日報》,2016年4月22日。極其重視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發(fā)展,走出了一條“軍民融合、平戰(zhàn)結合”的質量強軍和興軍之路,使昔日地理上的“袖珍小邦”變成實力上的“超級大國”;*梁韜:“‘袖珍小邦’以色列通過軍改成就軍力‘超級大國’”,《中國青年報》,2016年1月21日。以色列在培養(yǎng)年輕人的時候,不僅培養(yǎng)他們遠大的夢想,還通過早期的家庭教育、兵役制度、走世界的文化來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力、頑強的奮斗精神、強烈的危機感、全球視野和憂患意識。*趙娜:“以色列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啟示”,《21世紀經濟報道》,2016 年2 月22 日,第14 版。
世界上只有一個以色列,兩個以色列只存在于媒體中。決定媒體報道內容和價值取向的因素紛繁復雜,在結果與原因之間建立實證性因果關系幾近不可能。為什么以色列的形象在中美媒體中的差異如此大,本文僅嘗試給出說明性的解釋,而非實證性的因果論證。在政策重合度、價值認同等方面,中國和美國在以色列問題上存在反向的發(fā)展態(tài)勢。
美以關系是全方位的戰(zhàn)略盟友關系。美國是以色列最大貿易國、最大投資國,科技合作尤其深入、廣泛,雙邊經濟科技關系成熟、穩(wěn)定,爭議不多、矛盾不大,因而不是政府、輿論關注重點。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戰(zhàn)略伙伴,以色列亦是美國在中東最可靠的盟友。以色列作為一個發(fā)達國家,是全球接受美國對外援助最多的國家。然而,近年來美以在安全、政治領域的分歧增多,這類議題緊迫性、爭議性大,因而成為政府、輿論關注重點。
中以關系既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戰(zhàn)略性的。歷史上,政治戰(zhàn)略關系曾經是中以關系的核心,1956年以來,中國一直是阿拉伯國家的伙伴,“親阿反以”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支點之一。然而,1992年中以建交時,中國中東戰(zhàn)略的重心已經從政治、安全轉向經濟,阿以、巴以談判也已開始,巴以問題的支點地位隨之削弱。中國政治上支持巴勒斯坦,經濟上同以色列合作,試圖走政經分離的道路。在政治戰(zhàn)略上,中國既不是以色列的伙伴,也不是對手,重要性不顯著、不突出。中國在全球同70多個國家建立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迄今為止中以都沒有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同美國相比,中國在巴以問題上介入不深,作用不大。中國沒有主持、參與任何一次巴以和談,沒有參加中東和平進程四方機制,既不評論也不干預巴以兩國的內部事務。同戰(zhàn)略關系的隱身不同,近年來中以經濟關系突飛猛進,引起雙方政府、媒體高度關注。中以1992年建交時,雙邊貿易額為5000萬美元,1996年達4億美元,2005年為30億美元,2010年達50億美元,2014年達110億美元,*肖憲:“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與以色列關系,《西亞非洲》,2016年第2期,第93~94頁。增長200多倍。同時,2012年以來中國在以色列的投資年均增長50%,2015年以色列40%的風險投資來自中國。*Shoshanna Solomon, “Israel-China Affair Blooms even as Culture Gap Weighs on Rapport”, http://www.timesofisrael.com/israel-china-affair-blooms-even-as-culture-gap-weighs-on-rapport/ .(上網時間:2017年6月1日)過去四年中國在以色列投資150億美元,*Shoshanna Solomon, “Israel Tech Thrived in 2016, Looks forward to 2017 Thrills”, http://www.timesofisrael.com/israel-tech-thrived-in-2016-looks-forward-to-2017-thrills/. (上網時間:2017年6月1日)2016年投資額為63.7億美元。*“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 https://www.aei.org/china-global-investment-tracker/.
即使在中以經濟關系中,涉及到的政治敏感性也在減弱。1992~2000年期間,雙邊經濟關系經歷過短暫的軍工技術合作階段。其間,以色列每任總統、總理都曾訪華,中國國家主席、總理也訪問過以色列。2000年前后,因為美國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以色列對華軍售陷入困難,中以政治關系墜入低谷。即便如此,同年中國仍進口以色列數億美元的衛(wèi)星。這說明,中國能夠區(qū)別處理外交和經濟關系。“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中以關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中國加大力度批評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政策,另一方面中以經濟合作取得矚目成就?!?Aron Shai, “Sino-Israeli Relations: Current Reality and Future Prospects”,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Memorandum, No. 100, September 2009, p. 30.直到2011年6月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訪華、同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以,中以雙邊政治關系才得以恢復。近10年來,中以經濟關系的性質發(fā)生變化,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以經濟關系的基礎拓寬,軍售幾近完全停止,經濟關系的政治敏感性不復存在。
在國內政治、文化氛圍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政治和文化心態(tài),這既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掛帥”作法的反彈,也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驗的總結。在對外關系上,中國秉承不介入地區(qū)沖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基本原則,堅持同所有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國內中心任務和外交基本原則相結合,形成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對外政策,經濟合作在對外關系中的分量很重,“一帶一路”就是典型案例。特別在中東地區(qū),不涉及中國領土主權、政治安全問題,中國中東政策受經濟主導的色彩更明顯。
2017年3月1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華,同年5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以色列,從以色列外交部對這兩次訪問的新聞公報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以關系、美以關系重心和內容的差異。根據公報內容,內塔尼亞胡訪華的重要任務是:加強同中國政府的經濟合作、增加以色列出口、吸引中國投資、強化中以公司之間的工業(yè)與科研合作;*“PM Netanyahu Pays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19 May 2017, maf.gov.il/MFA/pressroom/2017/pages/PM-netanyahu-pays-official-visits-to-china.aspx.(上網時間:2017年6月1日)特朗普的重點關注是:伊朗威脅、巴以和談、阿以關系。*“PM Netanyahu Meets with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22 May 2017, mfa.gov.il/MFA/pressroom/2017/pages/pm-netanyahu-meets-with-us-president-donald-trump-22-may-2017.aspx.(上網時間:2017年6月1日)由此可見,從關注的主題上看,中美兩國政府同媒體的立場一致,美國關心政治,中國關心經濟,這似乎可以解釋兩國媒體報道主題的不同。
美國媒體不但集中報道政治議題,而且關注面廣、點多,包括以色列政治極化、社會分裂、國際孤立和巴以沖突。由此可見,美國對以色列政治的關注點、利益點是全面的,既包括國內政治、巴以沖突,也涵蓋地區(qū)政治、國際關系。中國媒體報道的政治議題少,幾乎全是巴以沖突,對以色列內部情況關注極少。這反映出中國對以色列政治的關注點、利益點單一,除巴以問題外,在其他問題上中國既不需要參與,也不需要表態(tài)。即使在巴以問題上,中國也卷入不深,利害不大,影響不足。美國在巴以問題上卷入很深,從1978年埃以戴維營協議開始,美國一直深度介入阿以和談、巴以和談,充當保證人、中間人角色。因為巴以內政直接涉及美國利益,美國必須關注、介入、干涉。同時,美國作為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在文化、宗教、政治、感情、人際關系方面同以色列有著更密切的聯系,對以色列的關注更全面、更深刻。中國雖然支持巴勒斯坦事業(yè),但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對于巴以內政不卷入、不干涉、不評論。在2013年提出的“四點主張”中,中國主張“建立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同時“以色列的生存權和安全關切也應該得到充分尊重”。*錢彤:“習近平強調:中方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yè)”,news.xinhua.com/politics/2013-05/06/c_1156544,htm.(上網時間:2917年7月18日)中國呼吁“停止在被占領土上一切定居點活動”,*劉華:“習近平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會談”,https://www.news.xinhua.com/world/2017-07/18/c_1121340863.htm.(上網時間:2017年7月20日)。但是“中國政府的聲明避免指責以色列”。*Yiyi Chen,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Israe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erspectives from China”, Israel Studies, Vol. 17, No. 3, Fall 2012, p. 6.根據兩位以色列學者的觀察,“北京明確指出,中國與以色列的關系將不受以色列國內問題如擴建定居點、反恐怖問題和耶路撒冷沖突問題的影響?!?張倩紅主編:《以色列發(fā)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284頁。
當然,這只能解釋美國關注以色列內政的原因,并沒有回答美國集中報道以色列內政負面新聞的問題。近年來,美以政策分歧擴大,美國自由派人士對以色列的價值認同受損,美國民眾對以色列的情感認同減弱,可能是媒體對以色列負面情緒的原因。
長期以來,美國支持、偏袒以色列,承擔著巨大的政治代價,影響美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削弱美國國際聲譽,加大恐怖主義襲擊風險。因此美國渴望巴以實現最終和平,把自己從以色列這個套上解脫出來。同美國的愿望相反,近年來美以在巴以和談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突出體現在“兩國方案”和定居點問題上。
“兩國方案”是解決巴以沖突的一種設想:在約旦河以西的領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國家,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占領。各種民調顯示,國際社會、巴以兩國人民均認為“兩國方案”是解決巴以沖突的唯一可行方案。美國一直堅定地支持“兩國方案”,相信其是唯一選擇,現狀不可接受、不可持續(xù)。然而,內塔尼亞胡政府在語言和行動上冷落甚至拋棄“兩國方案”。2015年3月13日內塔尼亞胡公開表示,永遠不會讓巴勒斯坦建國。3月19日奧巴馬回擊說,如果以色列放棄“兩國方案”,美國要重新評估對以政策。*Meredith Tax, “A Fresh Look: towards an Israel-Palestine Two-state Solution”,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5050/meredith-tax/fresh-look-towards-israelpalestine-twostate-solution.(上網時間:2017年7月31日)定居點是以色列在1967年邊界線之外建立的居民點,1967年邊界線是國際社會認可的邊界線,線外以色列控制的領土是“被占領土”,以色列也從來沒有宣布其為合法領土。自從1993年奧斯陸和平協議簽署以來,定居點人口增加35萬人,在西岸、東耶路撒冷的定居點人口達到59萬人。根據“兩國方案”的基本原則,這些地方是未來巴勒斯坦國家的領土,定居點修得越多,“兩國方案”越難實現、越不可能實現。2016年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2334號決議案譴責以色列定居點,美國罕見地沒有投否決票。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發(fā)言中指出,2011年和平進程停滯以來,以色列加速擴建定居點;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克里多次警告,這讓“兩國方案”越來越不可能,也讓以色列同時成為民主國家和猶太人國家的目標變得不可能。*“Full Text of US Envoy Samantha Power’s Speech after Abstention on Antisettlement Vote”, The Times of Israel, December 24 2016.盡管美以關系從未一帆風順,但矛盾和分歧也從來沒有過去十年這么大。
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是美以關系的共同價值觀基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自由派人士對以色列長期占領巴勒斯坦、歧視國內阿拉伯人、強化國家的猶太屬性等趨勢不滿,這些做法同美國所認同的民主價值背道而馳,致使以色列的“民主形象”出現褪色。2009年奧巴馬、內塔尼亞胡同年入主大位,以色列向右轉,美國向左轉。*Dana H. Allin and Steven N. Simon, Our Separate Ways: The Struggle for the Future of the U.S.-Israel Alliance,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6, p.187.在以色列國內,約180萬以色列阿拉伯人無法享有平等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權利;在被占領土,定居點的猶太人和其他巴勒斯坦人更不平等,200多萬巴勒斯坦人受雙重法律管理,沒有任何民主權利。2013年奧巴馬在以色列的演講中指出,以色列可以成為一個民主國家,也可以成為一個占領西岸的猶太國家,但不可能同時擁有兩者。*“Remarks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the People of Israel”,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March 21, 2013, http://www.wih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3/21/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people-israel.(上網時間:2017年6月26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猶太人在歐洲倍受欺凌、迫害,戰(zhàn)后獲得美歐國家的同情。盡管以色列建國史就是一部阿以戰(zhàn)爭史,伴隨著阿拉伯人的血淚,但是四次阿以戰(zhàn)爭以色列是為國家生存而戰(zhàn),得到了美國人的情感認同。對美歐國家而言,1982年前以色列的軍事活動都是防御性或者為防御而采取的先發(fā)制人措施,從1982年入侵黎巴嫩開始,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都是主動選擇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大打折扣。1982年8月10日,以色列突襲黎巴嫩“巴解組織”,婦女、兒童尸橫遍野。11日晨美國總統里根電告以色列總理貝京:如果以色列不立即停止轟炸,美以關系將處在危險中。*Robert C. McFariane and Zofia Smardz, Special Trust, New York: Cadell and Davies, 1994, p. 208.這是以色列首次在阿以沖突中占據絕對軍事優(yōu)勢,對方沒有還手之力?,F在,就連許多以色列人都不同意繼續(xù)占領加沙、西岸,質疑同黎巴嫩的戰(zhàn)爭。特別是,目前以色列國防軍的作戰(zhàn)對象往往是加沙、西岸、黎巴嫩的平民,自身傷亡率極低。2015年2月以色列國防軍新任參謀長愛森科特上任前,一位前國安會官員對他說:“你將要領導一支優(yōu)秀的隊伍,你面臨一個問題:你沒有敵人可打了?!?Amos Harel, “Israel’s Evolving Military”,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16, p. 43.隨著以色列的軍事優(yōu)勢越來越明顯,過度使用武力的問題凸顯。根據聯合國報告,2014年加沙沖突中共有2104名加沙人死亡,其中1462人為平民,包括495名兒童、255人名婦女;以色列士兵死亡65人,平民死亡3人。*William Booth, “The U.N. says 7 in 10 Palestinians killed in Gaza were civilian, Israel disagree”,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9, 2014.在《紐約書評》這樣的美國自由派雜志中,以色列常常被冠以“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恐怖主義”的稱謂。*David Shulman, “Israel’s Irrational Rationality”,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22-July 12, 2017, p. 44.
中國媒體的正面報道多,可以從雙邊政策、價值認同、以色列公共外交工作等三方面解釋。首先,中以關系正在大幅改善。自2010年走出低谷后,中以關系在經濟、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均有所進展,合作的領域、深度、成果、前景均呈積極態(tài)勢。以色列政府要“向東看”,尋找新的市場,中國要“向西看”,推進“一帶一路”。其次,中國人認同以色列的創(chuàng)新能力。歷史上,中國人通過巴以沖突的視角,看到一個動蕩、霸權主義的以色列。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人更多地看到戰(zhàn)亂不止、動蕩不安的以色列,而忽略其民主政治、經濟繁榮和社會穩(wěn)定的良好形象”。*張倩紅主編:《以色列發(fā)展報告(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344頁?,F在,中國人通過經濟視角,看到一個創(chuàng)新之國以色列。中國新一屆政府要建立“創(chuàng)新大國”,以色列是世界上已經成名的“創(chuàng)新小國”,雙方價值訴求的契合點增加。再次,以色列的公共外交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2006年,針對以色列國際形象不佳的問題,以色列各界掀起“塑造以色列形象”(Brand Israel)的運動,希望改變國際媒體中的以色列形象。據此,以色列負責對華政策的官員也制定相應規(guī)劃。以色列各機構大規(guī)模邀請中國學者、媒體訪問以色列,資助中國國內的以色列問題研究和學習。2016年有500個中國代表團訪問以色列,國內11所大學每年有2000名學生學習關于以色列的課程。以色列駐華外交官羅松泊說:“調研顯示,我們在中國的形象推廣十分順利。在中國,以色列和猶太人的形象定位是智慧的民族,這對我們是很有利的。”*“中國與以色列:奇特的貿易伙伴之間的深度合作”,www.knowlegdeatwharton.com.cn/article/3499/, (上網時間:2017年7月18日)。盡管難以在以色列的公共外交活動和中國媒體報道之間建立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目前中國媒體的報道現狀同以色列公共外交的目標相符。
從媒體報道傾向、雙邊關系熱點等方面看,很容易誤認為以色列同美國的關系非常差,同中國的關系特別好。事實遠比這復雜。奧巴馬政府八年,美以政策分歧不少,但軍事、安全關系反而不斷強化。2014年12月19日,“美以戰(zhàn)略伙伴法案”成為法律,確保以色列享有“軍事質量優(yōu)勢”。美國對以援助從2009財年的25億美元增加到2014財年的31億美元,對美以導彈防御系統的撥款從2009財年的1.77億美元增加到2014財年7.29億美元。*Jim Zanotti, “Israel: Background and U.S. Relation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RL33476, February 27, 2015, pp. 35-36.奧巴馬離任前宣布,未來十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從每年31億美元增加到38億美元。如果說美以關系在惡化,那也主要體現在媒體上、政府官員的語氣、言辭上和自由派學者的文章中,尚未影響到政策層面。中以關系的改善主要體現在經濟交往的量上升、面拓寬,雙邊政治關系沒有變化,雙邊軍事關系幾乎不存在。
以色列問題牽涉到情感、宗教、政治、利益等因素,在針對以色列的國際行為中,縱向上形成道義、經濟、政治和安全四個層次,橫向上形成國內、雙邊、地區(qū)、國際四個維度,每個國家的對以色列政策都是四橫、四縱的交叉切割,進而產生多個政策板塊。
從國際、道義板塊看,歐洲主導著譴責、制裁以色列的國際潮流,美國自由派團體遙相呼應,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置身事外。2000年以來巴以和談停滯,以色列的國際形象越來越負面。2012年BBC的民調顯示,以色列是全球最不受歡迎的四個國之一;全球50%的人對以色列持負面印象,21%的人持正面印象;在發(fā)達國家中,只有在美國多數人持正面印象,占51%,歐盟國家中則有74%的人持負面印象。*“Poll: Israel Viewed Negatively Around the World”, www.jpost.com/National-News/poll-israel-viewed-negatively-around-the-world. (上網時間:2017年7月22日)。歐盟率先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長期占領,抵制以色列修建定居點,并出臺一些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制裁措施,是國際“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sanction,BDS)的推動者。2012年,歐盟禁止歐盟國家政府資金流向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東耶路撒冷的定居點。2013年底,以色列承諾不將資金用于定居點的機構后,歐盟才同意其參加“2020年研究與創(chuàng)新計劃”。2015年11月,歐盟要求對來自以色列定居點的農產品、食品標注具體地址,不能僅標為“以色列”,由消費者決定是否抵制。在美國,BDS運動還停留在民間,支持者主要是自由派學者和大學、宗教機構。2013年12月,美國“美國研究協會”(the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表決通過,抵制以色列定居點的學術機構。2014年6月,美國長老會教會(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決定,從三家美國公司撤資,這三家公司同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公司有生意往來。2016年1月23日,美國海關也要求進口商把產于約旦河西岸的產品明確標示產地,否則要承擔罰款。這一輪BDS浪潮始自歐洲,正在向美國擴散,似乎正在成為一場全球性運動。相比之下,亞洲顯得靜悄悄,不受BDS運動困擾。2015年9月2日,中國的“復星國際”以7700萬美元收購以色列化妝品公司阿哈瓦,該公司主要原料來自死海,死海則是1967年被以色列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不受國際法認可。
從國際、政治板塊看,中國是主要大國中最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國家,美國則是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歐洲的立場正在變化。在涉及巴以問題的投票中,中國一直支持巴勒斯坦,譴責以色列。201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個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12個,中國全部投贊成票。在這些譴責以色列的表決中,美國往往投反對票、否決票,歐盟國家則搖擺、分裂。迄今為止,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共投下83張否決票,其中42張是維護以色列的利益。2009年巴以和談日益無望后,巴勒斯坦單方面尋求“巴勒斯坦國”的國際承認。美國反對巴勒斯坦方面“國際化”的訴求,要求必須通過巴以談判解決巴勒斯坦的最終地位問題。由于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否決票,必然會使用否決權,巴勒斯坦選擇聯合國大會作為舞臺。2011年11月,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常任觀察員地位從“團體”改為“非成員觀察國”(a non-member observer state)。2014年12月30日,阿巴斯簽署20個國際條約,其中包括國際刑事法庭的《羅馬條約》。2015年4月1日巴勒斯坦成為國際刑事法庭的成員。巴勒斯坦還宣稱,準備全部參與500多個國際條約和組織。在巴以問題上,歐洲民意是分裂的,大部分人不支持巴以任何一方,2014年8月5日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18%的法國人、27%的英國人同情巴勒斯坦人,11%的法國人、12%的英國人同情以色列。*Hugh Lovatt & Mattia Toaldo, “What Palestinians can Expect from Europe”, http://www.ecfr.eu/article/commentary_what_palestinians_can_expect_from_europe331.(上網時間:2017年6月26日)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就巴勒斯坦的觀察員國地位投票,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法、意等多數歐盟國家投贊成票,英、德等少數歐盟國家投棄權票。2015年4月1日,巴勒斯坦成為國際刑事法庭會員國,歐盟國家支持。2014年加沙戰(zhàn)爭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定調查以色列的軍事行動,47個成員國中29個國家贊成,美國反對,17個歐洲國家棄權。2014年秋天瑞典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是西歐國家中的第一個。2015年5月13日,梵蒂岡通過條件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全球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達到138個。英國、法國、西班牙、愛爾蘭等國下院通過不具約束力的議案,要求政府承認巴勒斯坦國。2014年12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原則上承認巴勒斯坦國。2016年12月23日聯合安理會通過譴責以色列定居點的決議,美國罕見地沒有否決,受到候任總統特朗普的嚴厲批評。
從國內、道義板塊視角看,美國國內黨派分化、代際分化明顯。在美國,支持以色列曾經是不分黨派的,現在成為共和黨外交政策的一個特征。一方面,整體上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支持仍然是廣泛的、穩(wěn)固的。2016年的民調顯示,54%的人同情以色列,19%的人同情巴勒斯坦,親以比例過去10年略有上升。另一方面,美國內部兩極分化,共和黨、保守派、宗教人士對以色列的支持在增強,民主黨、自由派、世俗人士、年輕人開始疏遠以色列。民調顯示,新教徒和世俗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支持相差31個百分點,共和黨與民主黨相差26個百分點,年輕人和老年人相差18個百分點。*Samantha Smith and Carroll Doherty, “5 Facts about how Americans View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http://www.pewresearch.rog/fact-tank/2016/05/23/5-facts-about-how-americans-view-the-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上網時間:2017年6月26日)在民主黨內,自由派是最大的反以派別。在所有政治派別中,年輕的自由派人士親以色列的人最少。美國多數人仍然是親以的,但是主流媒體卻表現出明顯的反以色彩,可能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美國主流媒體都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美國在以色列問題上內部分化,支持的越支持、反對的越反對,對以政策隨政黨輪替而變化。特朗普上臺后,大幅修改奧巴馬的以色列政策,就是這種新趨勢的體現。
從雙邊、經濟板塊看,美歐特別是美國仍然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伙伴,中國的地位在上升。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是以最大的貿易伙伴,2016年雙邊貿易為343億歐元;美國是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354億美元;中國排第三,貿易額為113億美元。
從雙邊、安全板塊看,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軍事伙伴,給予大量的資金、技術支持。歐盟同以色列之間的軍事合作也非常密切,2009~2013年歐盟進口以色列武器3.97億歐元,向以色列出口武器0.81億歐元。*Dor Wolff, “What Future Role should the EU Play in the Israel Palestinian Conflict”, http://fedtrust.co.uk/wp-content/uploads/2015/04/EU_and_Middle_East_Conflict_Dor_Wolff_April_2015.pdf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歐在巴以問題上形成三股力量,基本上各自為營,互不協調,多數情況下相互沖突。1948~1973年巴以問題的主軸是阿以戰(zhàn)爭,焦點是以色列的生存權問題。1991~2014年巴以問題的主軸是巴以和談,焦點是巴勒斯坦國的生存權問題。2014年以來巴以問題失去焦點,美國仍然推動巴以和談,中國依然支持巴勒斯坦國的國際合法性,歐洲開始制裁以色列。隨著巴以和談陷入困境,中美的政策都失去了著力點。最近一輪和談于2014年4月失敗后,“就連最樂觀的人也認為和平進程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任何希望了”。*Thomas Freedman, “The Many Mideast Solu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Feb. 12, 2016.美國認為現狀不可持續(xù),但是缺乏改變現狀的思路。中國支持巴勒斯坦事業(yè),但是巴勒斯坦內部分裂、巴以實力對比懸殊,中國的政策選項有限。面對這種形勢,歐洲另辟蹊徑,從道義上向以色列施加壓力,阻止以色列政府向右轉,迫使以色列在定居點、巴勒斯坦人道主義等迫切問題上克制。歐盟國家譴責以色列過度使用暴力,反對以色列修建定居點,要求為巴以和談設定時間表。2016年,法國連續(xù)召開兩屆巴以問題國際大會,由于以色列拒絕出席,實際上變成向以色列施加壓力的大會。以色列為反制歐盟國家的行為,取消歐盟調解巴以沖突的資格。因此,一位以色列學者認為,“今天巴以沖突主要是一種遠距離博弈,通過國際機構競爭,圍繞BDS展開?!?Martin Kramer, “Israel and the Post-American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16, p. 52.歐洲在輿論、道上轉向反以,美國國內分化加劇,假以時日西方可能整體逐漸轉向。以色列不再視歐美為永遠的戰(zhàn)略伙伴,開始向東看,尋求改善同中國、印度的關系。
從中美兩國媒體對以色列的報道可以看出,面對復雜事件時,媒體報道難免是片面、簡單、膚淺的,往往是盲人摸象。中美媒體都追逐雙邊關系中的熱點,美國媒體捕捉到的是矛盾、斗爭,中國媒體看到的是合作、共贏。美國媒體同民意脫節(jié),多數美國人仍然親以,媒體主要反映自由派知識分子觀點。一位中國學者觀察,在中國,社會各界對猶太民族也普遍懷有好感,對以色列國家能在逆境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感到欽佩。*肖憲:“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與以色列關系,《西亞非洲》,2016年第2期,第105頁。2014年加沙戰(zhàn)爭后,一位美國學者發(fā)現,聯合國、美國譴責以色列過度使用武力,中國社交媒體卻一邊倒地支持以色列。*Dana H. Allin and Steven N. Simon, Our Separate Ways: The Struggle for the Future of the U.S.-Israel Alliance,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6, p.215.這些觀點是否反映整體中國民意很難判斷,2012年BBC民調顯示,45%的中國人對以色列持負面印象,23%的人持正面印象。*“Poll: Israel Viewed Negatively Around the World”, http://www.jpost.com/National-News/poll-israel-viewed-negatively-around-the-world.(上網時間:2017年7月22日)。顯然,中美兩國媒體同本國政策之間明顯脫節(jié),或者說沒有全面反映政策。美以之間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未受關注,中以之間薄弱的政治、安全關系亦未受關注?!?/p>
作者介紹牛新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所長、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美國外交、中東政治、中美關系、美臺關系、臺灣問題等。
吳興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