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經(jīng)常聽人說,不喜歡林黛玉,說話尖酸刻薄,到處得罪人,動不動就生悶氣,回屋哭去了。其實,林黛玉的性格遠沒那么淺薄。專欄作家閏紅對林黛玉的分析是“林黛玉這樣處處留心,掐尖要強,不過是因為她沒有從賈寶玉那里得到她想要的那句話。那時的賈寶玉對她雖然也是各種溫存體貼,但總是處于青春的躁動期,真如林黛玉所言,是‘見了妹妹就忘了姐姐”。
黛玉愛著的是一個沒有十足把握的人,就像在暗夜里踮腳走過水洼,你不知道哪一步會踏空。而當林黛玉親耳聽到賈寶玉當她是個知己,確定自己才是賈寶玉過眼的弱水三千里愿意掬起的那一瓢飲,她突然就變得安寧了、柔軟了,像是化繭成蝶,你看到的林黛玉再也沒有跟誰起過沖突。即便對她的“情敵”薛寶釵,她都愿意講最貼心的話兒了。因為她對賈寶玉的愛情有了信心,因為自信而強大,因為強大而通達。
懂得了林黛玉,就懂了所有在愛中喜怒無常的可憐人。
人際關(guān)系中其實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我安全、我信任,所以我平和、我接受;另一種是我沒安全感,不自信,所以我防御。
這也就有效地解釋了心理咨詢中的“90/10”原則,意思是說,你今天跟對方吵架,覺得是這件事引爆了你的情緒,但是實際上90%的負面情緒是以前的事情引發(fā)的,而不是現(xiàn)在的10%。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是目前的情形觸發(fā)了你原有的經(jīng)歷,即和原有的經(jīng)歷重疊了。如果一個人性格平和,經(jīng)常受表揚,沒經(jīng)歷過什么挫折,心態(tài)就比較好,屬于安全型人格,容易客觀地看待事情。
而如果一個人從小遭受的批評非常多,被人瞧不起、不自信,當你說他不好的時候,他馬上重疊了過去的傷痛經(jīng)歷,“我又挨批評了”、“我又犯錯誤了”、“他不喜歡我”等等,這是他的自動思維。所以,他的第一反應是“你認為我不好”,其實未被注意的內(nèi)心聲音是“我自己不夠好”。
所以,我們對沖突應該有個基本認識——沖突不是因為你不好,只是因為你扣動了他的扳機。沖突也恰恰表明了溝通的必要性。你需要理解他的過去,知道他何以如此。因此,即便賈寶玉最細微的表情、不經(jīng)意的言語、動作,都能扣動林黛玉的扳機,讓她哭上一會兒。
那么,林黛玉又是如何完成了成長與轉(zhuǎn)變呢?這是因為賈寶玉滿足了她的“對立情感”。
一種情緒其實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它包含著與之對立的另外一種情感。比如侵略性,它對立的情感是什么?是渴望溫柔和親近。而如果一個人說生活太平淡、苦悶了,潛臺詞是什么?是他渴望轉(zhuǎn)變,。所以不管表面現(xiàn)象是什么,我們要識別對方的對立情感。
當一個人非常憤怒的時候,他其實是在用憤怒來表達他的力量。此時如果有內(nèi)心旁白的話,應該是這樣的:我憋得太久了,我太委屈了,所以要用拳頭的力量和聲音的高度來表達。
有一位心理學家認識一對常常半夜打架的夫妻,沖突很強。這位心理學家說:“當一個女人用侵略、攻擊的行為來表達她的憤怒的時候,其實是極度缺乏愛的表現(xiàn)。”無論是吵鬧還是“男女雙打”,其實都是在表達“渴望注意,渴望關(guān)注、渴望身體的接觸”。很多時候,語言是蒼白的,最強有力的溝通還是身體的溝通。
而對于黛玉來說,雖然婚姻仍有懸念,然而她更在意的是寶玉的心。當她得到了,待人就變寬厚了,眼淚也就越來越少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愛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