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芳
我是喜歡雨的,尤其喜歡蜀國這綿綿的秋雨,它過濾擁擠的喧囂,安撫世間的浮躁。天地一派煙雨朦朧、寧靜祥和,讓人想到歲月靜好。
在歲月靜好的這個下午,我篤坐雨幕中,把自己定格成歲月拍攝的照片,在秋雨的顯影液里,拜見舊時光。
我要承認,是特意要等這一場雨來,放慢腳步,騰空身心,在內(nèi)心舉行這小小的儀式后,才去拜見自己的舊時光。我已經(jīng)不是它們的主人了,那些時光,我喜歡,懷念,更感恩。
首先,我去拜見那個扎著馬尾巴的小姑娘。
在昏暗的光線里,我要先適應(yīng)一下,才能看清大舅家那個石柜子。那個時候,鄉(xiāng)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塊石拼成的柜子,用來收藏稻谷、玉米或花生什么的。大舅家的那個石柜子占據(jù)了一間屋子的三分之二,或許沒有那么大,反正那時覺得那柜子頂部是無比寬敞的。就在石柜的頂部,我看到當(dāng)年扎馬尾巴的小姑娘,深深地埋著頭。我看她半天,她就在那里待了半天,我沒有看的時候,她待得更久。和她待在一起的還有很多連環(huán)畫,像《三毛流浪記》《紅燈記》《魯智深》《敵后武工隊》《拇指姑娘》《杜十娘》《紅孩兒》……
我輕輕地喚她,她抬頭或者沒有,但我確定看到了一張紅撲撲的小臉,被圖文的神奇世界驚異得興奮又激動的臉。
小學(xué)六年,馬尾巴小姑娘一放假就往外婆家跑,一到外婆家就往石柜頂上待。大舅二舅家表姐表兄們很多,她不太喜歡一起瘋玩,就迷戀這個角落。在桌上進餐時,她幾乎只夾離自己最近的那道菜,我喜歡這個安靜又害羞的姑娘,喜歡她認真又著迷的樣子,是她完成了我的啟蒙閱讀。
然后,我去拜見那個叫“七妹”的“小芳兒”。
那一聲拖得悠長悠長的“小芳兒”,很結(jié)實地回蕩在耳邊,二十多年的風(fēng)雨,都沒吹散淋濕它。在初中班主任楊云賢老師家的一群姑娘中,我看到“七妹”,談笑很開心。
“七妹”進初中的第一篇日記被班主任,也是語文老師的楊云賢君有聲有色地在全班念,她特別地夸贊了“七妹”在文中引用的那一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至今清晰地記得,那得來的便是“七妹”從升學(xué)榜上看到的處在年級前列的楊英和自己在同班。
其實,“七妹”沒想到的太多了,她沒想到那個楊英就是楊云賢老師的妹妹,也沒想到班上的楊曉麗、楊韻華都是楊老師的妹妹,楊老師共有六姐妹,有四個在一班,更沒想到自己后來因經(jīng)常在楊老師家而成了編外的“七妹”。
也許“七妹”這個稱呼現(xiàn)在只有我還記得,但作為唯一的學(xué)生代表參加楊老師的婚禮,那份榮幸至今還有熱度。
“七妹”是楊老師的第一屆學(xué)生,她從楊老師身上看到生命的發(fā)動機。除了教學(xué),楊老師還給自己安排了軟筆書法課,跟師學(xué)。楊老師的粉筆字,是極有力度的,“七妹”自覺地開始練字,就是從模仿楊老師的字開始的。那個時候紙張還比較珍貴,她在打過草稿的本子縫隙里練著橫豎,如果說現(xiàn)在的字有點力道的話,就是從那些縫隙里生長出來的。
每天早上,無論“七妹”起得多早,楊老師都已經(jīng)在背單詞了。“起來什么都不做,先背一百個單詞再說?!边@話,是楊老師說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中師出身的楊老師,沒有正規(guī)學(xué)過英語,全靠自學(xué),她自考了專科,自考了本科,教了兩屆初中,就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師校任教。
大二那年,楊老師突然來電話要急見,我匆匆趕去,一直堅強的我的老師,一股腦兒說了生活中諸多的無奈。我不記得當(dāng)年還不省事的“七妹”怎么安慰的老師,又或者還根本不知道安慰,我只清晰地記得,說完話的楊老師安頓我看電視吃零食,自己又鉆進了書房。就這樣,憑著非凡的定力與意志,楊老師又自考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現(xiàn)在安徽蕪湖大學(xué)任教。
“七妹”喜歡楊老師叫她時帶著兒化音的那種暖,為自己嘴角長了像楊老師嘴角一樣的痣而暗喜,當(dāng)年楊老師為“七妹”構(gòu)建的語法知識,至今還了然于我心。
楊老師這個精神標(biāo)桿在我的生命中,至今高高挺立。
我感謝“七妹”,是她讓我遇到楊云賢老師,照亮了我的精神天空。我更懷念我的老師楊云賢,我不能說長大后我就成了您,但您著實在我生命里植入了精神的模板。
最后,我要去拜見那個愛哭的姑娘。
“想哭的時候,就哭吧,一個人對著鏡子?!倍阈奶鄣乜粗?,“只是,不要用手巾去擦眼睛,那樣會紅,別人會知道。”
誰也想不到,從來就一臉陽光的女孩,卻也是個愛哭的女孩,只是她從小就明白眼淚不能輕易示人?,F(xiàn)在,我隔著千山萬水,用文字去觸摸她精神成長的形狀,依然歷歷清晰。
精神成長,是從孤獨開始的。她的孤獨,是大山圈定的孤獨,是人言高筑的孤獨。那個時候,她總是覺得山比眼睛高,路比腳步長,她有十四年的光陰,圍繞一條河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都說水往東邊流,東邊也不遠啊,就是小學(xué)前面那個最危險的堤岸,現(xiàn)在偶爾還要闖入她夢中來的堤岸。
是的,看不到希望,前面就是懸崖,只是,更陡峭的懸崖是人言。她的父親在她能清晰記憶之前就因車禍而大腦失常,母親一人拉扯著姐妹仨。那是一個嚴(yán)重的重男輕女的地段,姑娘的母親,站在男尊女卑的風(fēng)口浪尖,把她們視為掌中寶心頭肉,堅持讓她們讀書。母親的做法顯然冒犯了大山里的規(guī)矩,因此,姐妹仨從小就飽受了別人異樣眼光的澆灌。
初中畢業(yè)的大姐為了分擔(dān)母親的重壓,十五歲就出去打工了;后來,高中畢業(yè)的二姐為了把學(xué)習(xí)機會讓給她,也出去打工了。
二姐放棄學(xué)業(yè)前夕,她和二姐相擁流了一整夜的淚。那一夜她明白了,一個人要讀兩個人的書,不,是一家人的書。
在成長的孤獨隧道里,微弱照亮她心靈的,除了淚光之外,就是閱讀和寫日記。從小學(xué)開始,她便習(xí)慣在文字里與自己對話,這個習(xí)慣斷斷續(xù)續(xù)地,堅持到現(xiàn)在。想來與文字的緣分,確實要追溯到很遠。
雖然在初中、高中讀背了很多書,歷史、政治幾乎是抱本背,但真正的文學(xué)閱讀,卻是從大學(xué)才開始的。
在大學(xué)讀的第一本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那是在好友羅芬寢室里看到的,一連幾天,深陷其中,當(dāng)她終于在不盡的淚中隨著孫少平的腳步回到大牙灣煤礦時,覺得自己已經(jīng)活了好幾輩子。讀好的作品,就經(jīng)歷不一樣的人生,她迷戀閱讀,邊看邊在腦子里播放電影,以至于她后來看電影《基督山伯爵》時驚呼起來:這電影我早看過了!
一放假,她就到圖書館里一撂一撂地借書,當(dāng)然,最終有很多沒有看完。因為所有假期,她都在打工,她除了能養(yǎng)活自己,還能給母親增添一些新衣服。
我感謝那個愛哭的姑娘,她為我默然流淚又揮灑汗水,始終敏感又堅守善良,至今讓我感到內(nèi)心的柔軟。我感恩她,是她幫我吃下孤獨這粗糲的面包,為我長成一份堅強和獨立的人格;是她在狹隘的生命里,為我尋找到一個遼闊世界。
其實,想要拜見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那個用文言文通信的姑娘,比如那個在大學(xué)里辦報的姑娘,比如那個畢業(yè)時拿著雙文憑的姑娘……
我知道,我不是舊時光的主人了。靜坐在這雨中,那些顯影中的她,清晰,又模糊了,只是,那留下的暖意,足夠用來度過未來的冬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