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一書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系列講話和文章,緊緊圍繞閩東地區(qū)脫貧致富、加快發(fā)展的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其中闡述的“滴水穿石”精神令人感慨尤深。滴水穿石,既代表著一種前仆后繼,甘于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也詮釋著胸有宏圖、扎扎實實、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滴水穿石,喻之于事,社會經(jīng)濟建設工作正是如此。比如說金堂,處于成都遠郊縣的傳統(tǒng)地理區(qū)位,過去發(fā)展受歷史條件、自然環(huán)境、地理因素等諸方面制約,沒有捷徑,只有漸進,所以更需要“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的精神,立足于實際,又胸懷長遠地實干,咬定發(fā)展主線,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務實的工作舉措,一錘一錘地敲,一項一項解決,持之以恒地達到目標。
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我們做人干工作更應如此。縣委政研室是反映民情、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是縣委決策的參謀機構。因此,從事政策研究工作首先要求真。要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加強學習,吃透精神,在工作中厚積薄發(fā),化繁為簡。其次要求實。要認真沉到基層“摸爬滾打”,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掌握第一手資料,掌握工作主動權,真正在調查中挖掘新鮮事,在研究中找到新突破,在獻策中發(fā)表新見解。第三要堅韌。要堅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工作態(tài)度,有甘為“水滴”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