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歡
古墨雖小,卻包含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較為完備的古墨收藏業(yè)已經(jīng)過三四百余年的學術(shù)積累與實踐活動,但是卻在最近三十多年問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斷層。以筆者從事古墨鑒定十幾年的經(jīng)歷而言,各地文物部門、收藏家以及古玩商、拍賣行涉獵古墨研究的人員猶如風毛鱗爪。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十幾年前拍賣市場古墨價格的一度飛漲,古墨作偽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并流散到民間甚至海外。
古墨新仿成本較低,其根本目的在于賺錢。事實上,真正能夠流傳至今的古墨所剩無幾,且絕大多數(shù)被收藏于國內(nèi)外幾個知名的博物館中,民間所藏珍品極少。某些造假者利用收藏愛好者、投資者及古玩商家對于此類藏品的陌生或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利用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出于文物保護目的對于古墨出展的嚴格限制,對于某些比較知名的墨品進行大量仿制以牟取暴利。
一、古墨鑒定面臨的嚴峻形勢
目前,古墨鑒定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原因之一便是老一輩古墨研究專家相繼過世,而新起的中青年研究人員還與老一輩學者有相當大的學術(shù)差距,各地文物部門鮮有研究古墨鑒定的專業(yè)人才,這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以外,古墨收藏是一門綜合性較強、起點極高的小眾收藏門類。能夠在其中游刃有余且不會“溺水而亡”,需要投資者與收藏者具有極為廣博的書畫鑒定知識和器物鑒定背景。而這種對于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智力投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
尤其重要的是,墨品本屬古人的日常消費品,人們生產(chǎn)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即時消費而非收藏。即便我們著意保護,但由于其易損的特性,保護工作也異常困難,稍有不慎,便會發(fā)生不可逆轉(zhuǎn)的霉、裂、斷、碎、粉塵化等一系列損毀過程。目前絕大多數(shù)收藏家和研究者集中見到古墨實物資料的機會極少。因此從實物方面精確了解明清以來古墨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對于普通人來講難度極大。
而古墨新仿的舉動導致近年來古墨市場上知假販假、不知假販假的現(xiàn)象有所泛濫,進而給不少商家乃至買家?guī)Я嗽S多不必要的煩惱。
在以上諸種因素制約之下,古墨的鑒定與收藏依然是業(yè)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
二、如何鑒別古墨新仿
1.古墨新仿的主要依據(jù)
古墨新仿的主要依據(jù)有三:一是文物展覽圖錄;二是名家名著;三是古代經(jīng)典墨譜。
首先,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圖錄是進行作偽的第一手材料。
古墨作偽者習慣使用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展覽圖錄作為復制的依據(jù)。此處的作偽重點,在于所謂的明末名家墨和清代“乾隆御墨”上。網(wǎng)絡(luò)上所謂的“多看實物、多記實物”的鑒定訣竅,在目前情況下基本上是很難達到的。社會上那些所謂的“實物”,相當一部分出自作偽者對于文物圖錄的模仿。
目前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圖錄極其精美,不僅文字說明詳盡,而且圖片清晰,細節(jié)明顯。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出版要求,圖錄上一般都要具體標明文物的大小尺寸,這便為文物造假提供了依據(jù)??v觀目前市面上出現(xiàn)的種種偽品,絕大多數(shù)可以在文物圖錄中找到依據(jù)。文博界早在二十多年前便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文物)圖錄不出,市面沒有(偽作)”。例如所謂的“玉蘭墨”便是如此(圖一)?!坝裉m墨”原型本出自明代著名制墨家方于魯所著《墨譜》中。具體的實物,則有“黃長吉”款玉蘭墨。此墨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為老一代藏墨家所捐贈。本世紀初,故宮出版了一套“藏品大系”,簡稱“六十卷”,黃氏玉蘭墨在編。自“六十卷”之《筆墨》篇出版之后,各類“玉蘭墨”紛紛涌現(xiàn)。究其細節(jié),多與故宮藏品有若干差別,但是從整體形態(tài)乃至拍攝手法而言,與故宮藏品別無二致。即便藏家沒有讀過“六十卷”,但是只要上網(wǎng)即時搜索,各種大小的“玉蘭墨”比比皆是。不少電商還提供免費送貨上門服務(wù)!
另外,所謂的“乾隆御墨”更為典型。所謂“乾隆御墨”,是清代乾隆年問,清高宗弘歷下令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根據(jù)徽州制墨技術(shù),采用宮廷畫師圖稿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具有清宮審美趣味的皇家集錦墨的總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御墨”是一套一套的、具有各自名稱的集錦墨的總稱。而目前市場上所見“乾隆御墨”,皆為單錠呈現(xiàn)。這些作為單錠出現(xiàn)的乾隆御墨,皆與各種文物圖錄的出版有關(guān)。如“乾隆御制七香圖墨”(圖二)、“乾隆御制光分太乙墨”(圖三)、“乾隆御制山水清音墨”(圖四)、“乾隆御制黼黻昭文墨”(圖五)等。事實上,真正的“乾隆御墨”,應該是一套帶有漆木材質(zhì)包裝的集錦墨,分為一套26錠的彩墨版和一套40錠的黑墨版。在清宮造辦處檔案中,這套墨被稱為“天章寶露”。
在彩墨中,每錠墨的名稱分別是:映日凌云、青藜閣、世掌絲綸、仙居臺閣、東林蓮社、舂華秋實、蘭亭修禊、凌煙閣、七香圖、岡瀆呈祥、眾香國、天保九如、黑丹、五鳳凰池、五老告河、曉艷寒香、鳳珮、風塊、夔虎塊、夔龍塊、赤壁、清香直節(jié)、魚珮、雜珮、螭虎塊、璜佩。這套彩墨又分為紅、黃、青、綠、藍、棕、白色等色,皆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純凈艷麗,不易褪色。
在黑墨中,每錠墨的名稱分別是:黼黻昭文、天府永寶、曉艷寒香、凌云向日、天保九如、歸昌葉瑞、艷友、遂初堂、山水清音、五老游河、云漢為章、螭虎塊、七香圖、云行雨施萬國咸寧(印式)、敬勝齋法墨、地不愛寶、光分太乙、云行雨施萬國咸寧(圓式)、風驪、敬勝齋珍藏、仙山樓閣、赤壁、魚佩、東林蓮社、寓名蘊古、紫閣銘勛、雜佩、蘭亭高會、有虞十二章、清香直節(jié)、舂華秋實、璜佩、內(nèi)殿輕煤、綸閣、龍德、來儀、眾香國、夔龍塊、青圭、蟠云。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若干年前文博工作者的認識不到位,未能將這些零散的墨品視作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導致在文物圖錄中將其分散呈現(xiàn)。此舉的后果便是古墨作偽者遵循了文博工作者的說法,將錯就錯,犯下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更有甚者,文物圖錄中的文物款識和某些細節(jié)照片并沒有全部刊出,這便導致作偽者只能仿做一部分款識,因而導致這些古墨偽作只有一半的真實性,另一半就靠作偽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了。至于全套的“乾隆御制天章寶露墨”,幸虧相關(guān)博物館還沒有出版計劃,因而市場上還未能見到全套相應的偽作問世。
其次,老一輩學者們的經(jīng)典之作,是古墨偽作者的第二個參考來源。
上世紀,以葉恭綽、張綱伯、張子高、尹潤生以及周紹良先生為代表的社會賢達曾經(jīng)收藏了大量明清時代的珍貴墨品。他們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進行古墨鑒藏的必備工具書。上世紀老一輩學者們所提到乃至研究過的古墨,流傳有緒,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孤品。而這些孤品,基本在“文革”前后被老一輩的古墨收藏家們捐獻給了國家。出于文物保護的目的,這些古墨珍品是不得輕易拿出參與展覽活動的。古墨作偽者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敢對古代文人自制墨加以新仿。
古代文人官吏喜歡委托當時的制墨名家不惜成本制作帶有紀念性的墨品,多署干支年款,這就為我們考證年代提供了方便。作偽者一般認為仿制一些文人自制墨,作偽條件方便,雖無暴利,但是可以量大取勝。這就要求投資者和收藏者通過對經(jīng)典專著的學習和研究,對某些征集品的特征加以思考,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特別是要依據(jù)墨品上面的款識,了解此墨的制作時間與制墨家之間的聯(lián)系。
如果墨上的時間純屬虛構(gòu),或者其與制墨家或者墨的主人生活時間不符,那么我們就很容易判定此墨的真?zhèn)巍@缬幸诲V“太素齋漆金墨”(圖六),其款識題有“康熙甲戌年”,此年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疤佚S”為清代官員靳方鑄的齋號,而靳方鑄(1816-1880)的生卒年與墨品的標注時間不符,其時靳方鑄尚未出生。如果從業(yè)者與收藏者們熟讀過周紹良先生的名著《蓄墨小言》,自然不會被此墨絢麗的外表所迷惑。況且,如此“囂張”的顏色,并非當時一個文人雅士的典型做派。又如“蘭亭雅集墨”(圖七),此墨題有“萬歷甲子年”,然而明代萬歷朝并沒有“甲子年”,故而此“甲子”很可能是假托。況且,墨本身的形制與故宮正品也有著明顯差異。
另外,還有一些作偽者會依照經(jīng)典所記內(nèi)容加以融會貫通,進而創(chuàng)作出似是而非的作品。如“一品元霜墨”(圖八),其正面與背面內(nèi)容除字體潦草,難以體現(xiàn)訂制者本身的文化修養(yǎng)外,其款識內(nèi)容也有不對之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墨側(cè)款為“古歙胡學文監(jiān)制”?!昂鷮W文”,來自安徽績溪的一家墨店,與清代“四大墨家”之一的胡開文有血緣關(guān)系?!昂鷮W文”與胡開文一樣,是徽墨績溪休寧派的代表。即便他在徽州府治歙縣老城開辦墨店,款識上也應該像胡開文一樣打“徽州歙縣(胡學文)”或像曹素功一樣打“徽歙(胡學文)”。反觀側(cè)款中的“古歙”字樣,明顯是文人自制墨乃至整個徽墨界別中的一個笑話。
再次,一些依照古典墨譜新仿的墨品成為某些作偽者牟取暴利的重災區(qū)。
自宋代以來,專記藏墨的書不下幾十種,有的書還附有墨的拓片,特別是《方氏墨譜》與《程氏墨苑》,值得今天的藏墨家借鑒閱讀,以提高眼力。當然,利用古人的墨譜進行再創(chuàng)造,也是古墨作偽者的善用手段。除了上文提到的“玉蘭墨”外,又如“御題關(guān)槐山水墨”(圖九),直接仿自清代“四大墨家”之一汪近圣的《鑒古齋墨藪》,雖然此墨的正反面樣式與原《墨藪》相同,但是款識字體的潦草以及“道光甲辰新安汪近圣制”的內(nèi)容錯誤暴露了它的身份,因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道光甲辰”這一年。另外,此墨為現(xiàn)代石油化工原料所制,只能算作現(xiàn)代一般工藝品。
2.古墨新仿的具體表現(xiàn)
(1)極力壓低生產(chǎn)成本
首先,從墨品本身質(zhì)地來說,新仿墨與舊墨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
其因有二:一是墨粉的質(zhì)量不佳;二是鍛打的時間和次數(shù)不夠。古墨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區(qū)分種類,有松煙墨、油煙墨、油松混合墨以及彩墨之別。高質(zhì)量的墨,具備“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的特色?,F(xiàn)代新墨多由石油提煉物——炭黑制成,質(zhì)料粗糙,天然帶有灰色,雖濃厚但不朗潤。與之相對的是古墨多由松煙或油煙制成,色澤純黑,色感厚實。我們從“七香圖墨”、“光分太乙墨”、“山水清音墨”的裂紋以及“鐵拐李描彩泥金墨”可以看出,這幾錠墨的墨質(zhì)極差,裂紋邊緣呈現(xiàn)無序的猥瑣鋸齒狀,分明是墨質(zhì)攪拌不均所導致的墨粉顆粒局部凝結(jié)的結(jié)果。而真正的古品,其裂紋邊緣即便破碎,也會呈現(xiàn)類似碎玻璃邊緣的挺拔、剛健的正直狀態(tài)。此可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精神的體現(xiàn)。正品墨的裂紋效果,直接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制墨法——“易水法”。這是后世千百年來徽墨制作技術(shù)的基本準則?!耙姿ā钡暮诵募夹g(shù)在于三點:一、動物膠的使用;二、香料的添加;三、“十萬杵”的搗制。其中以第三點尤為突出?!笆f杵”的法則要求煙與膠相混合后,尚-須強力與多次的杵搗,使煙和膠均勻而緊密地結(jié)合,不致有離散的煙粒存在。而杵搗有助于改變煙粒子的大小和散布的區(qū)域。煙膠均勻且結(jié)合緊密的墨,若杵搗不夠,煙膠問的空隙大,不但研磨時墨色不勻,且墨塊也易崩裂。然而,“易水法”是以時間、成本為代價的,現(xiàn)代偽作者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實現(xiàn)這種“玉質(zhì)”的突破。
其次,從墨品圖案設(shè)計上來講,新仿墨完全采用“拿來主義”。即便如此,它們對古代精品的仿制也是敷衍了事。
除墨質(zhì)不好之外,墨模粗糙也是偽品的特征。古墨最初是實用品,后來隨時代的需求,出現(xiàn)了觀賞墨(即珍玩品)及禮品墨。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種工藝美術(shù)門類。到明代嘉靖年問,墨模作為一門獨立的雕刻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為徽墨制造業(y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傮w而言,明代墨模的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的刀法多柔妍精細。其所以不同,實因書法繪畫風格不同所致。這對鑒別明清兩代名墨大有裨益。與此相反,現(xiàn)代偽作者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此項工作。如“墨精墨”(圖十),造型粗劣不堪。其雖仿清代康熙年間的劉源的“松風水月墨”,但是拙劣的文筆,粗糙的構(gòu)圖,失調(diào)的比例,實在無法讓人產(chǎn)生美感。又如“棉花圖詩墨”(圖十一),與前者一樣擁有輕浮的文筆,粗糙的構(gòu)圖,失調(diào)的比例。尤其是墨邊的回紋,被簡化為一條斷斷續(xù)續(xù)的直線。除此以外,款識字體與正品有著相當大的差別。究其根本,同樣在于作偽者只想追求利益,沒有時間去精雕細琢。
再次,比例失調(diào)與刻板的模仿。
比例失調(diào)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墨品本身的比例大小與原作有明顯差異,另外一種則是墨品中圖案比例失調(diào)。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與作偽者對原物的觀察不夠細致有關(guān)。如“淳化軒墨”(圖十二),似乎參考了臺北故宮的藏品,但并未完全仿制。如果按照原物全盤仿制的話,墨品正面的空間組合將會大大縮小。不得已,作偽者只能將原物的“乾隆御制”四字壓縮為“御用”二字。同樣道理,此墨背面的人物“回氏”,面部表情僵硬刻板,完全喪失了古墨的生動。
最后,對于涂金,新仿墨采取的策略是能省就省。
鑒別墨的好壞,除了看外形制作圖案是否精美之外,還要看所涂的金色是否純正。前文所述“山水清音墨”者,不僅在款識上東倒西歪,還畫蛇添足,添加了許多不該添加的內(nèi)容。最最不堪之處,在于其墨面文字用銅粉涂裝,因而呈現(xiàn)出一種不尋常的紅色,更加拉低了墨的檔次。又如“淳化軒墨”者,直接省略了在圖案人物身上多達幾層的涂金工序,其目的雖然是想證明墨品的古老,但是步驟的省略反而導致了墨品的弄巧成拙。
(2)作偽者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事實上,作偽者本身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對于中國墨文化的理解也不深刻,加之其作偽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因而其新仿作品對于古代經(jīng)典的抄襲和模仿,屬于最低級形式的照搬與拼湊。至于這種拼湊與照搬是否符合古代的禮儀制度和古人的行為規(guī)范,則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他們堅信,那些購買者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見得會比他們高出多少。而在實際的墨品鑒定過程中,鑒定者和收藏者熟練掌握的古代歷史文化常識,是對新仿品“一眼辨真假”的不二神器。
如網(wǎng)絡(luò)上常常提到鑒別古墨時的“玄”與“元”的避諱問題,此處不再贅述。當然,還有一些民間習俗需要我們了解。如所謂的“鐵拐李描彩泥金墨”(圖十三)。此墨塑有一藍臉小鬼,站立于鰲頭,雙手扶于腰問。如不細看,我們當真以為此人為鐵拐李,然而鐵拐李標志性的拐杖卻不見蹤跡。事實上,此墨應該稱為“魁星墨”,魁星神站立于鰲頭之上,有“獨占鰲頭”的意味。在古代科舉考試中,魁星是廣大舉子們的命運守護神。按照正常儀態(tài),藍臉魁星應該站立于鰲頭之上,雙手舉起,一手持筆,一手持元寶,作施法狀,保佑舉子們科場高中。然而此墨頗有現(xiàn)代創(chuàng)意,尤其是在背后加了一葫蘆,雙手扶肚,有著豬八戒的滑稽,并完全喪失了魁星神的威猛。即便把它當作鐵拐李,其風格、神韻也與清末民國的徽州民間八仙墨造型相比有著顯著差異。況且,制作“魁星墨”成本高昂,尤其是雙臂高舉造成的頭重腳輕,即便是古代制墨家也不敢輕易嘗試,故目前所見“魁星墨”多為平面造型。即便是立體造型,其體積也相對較小?,F(xiàn)代作偽者綜合了八仙與魁星兩種造型,在造型藝術(shù)中算得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
另外還有一種創(chuàng)作,是作偽者在側(cè)款上動手腳。具體手段有兩種:一種是“刪”,一種是“添”?!皠h”,主要針對明代末年的名家墨。前文已述,就目前而言,古墨作偽的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仿明代末年的名家墨,如方于魯墨、程君房墨等。按照網(wǎng)絡(luò)上的說法,有人作偽時會把清代初年制的精品墨原名款挖去,再用墨蠟填平,并在墨蠟處鐫刻名章、年款,略施金色加以打磨。由于完整的明墨已不多見,因此有人將破碎的舊墨重新裝制。這種仿品不易識別。另外還有一類是仿清代乾隆年問的御墨。
“添”,則是由于乾隆御墨的品種極其繁多,特別是實用本色墨不僅數(shù)量多,形狀也大體相同,而此類墨品的圖稿被汪近圣的《鑒古齋墨藪》記錄了下來,此書又多見于民間,故而二百多年以來對乾隆御墨的仿制活動一直在進行當中。有些偽造墨,屬于老模新鑄,但是墨質(zhì)太差,甚至還雜有砂礫,既損筆又損硯,沒有實用價值。為了將現(xiàn)代仿制乾隆御墨賣出一個好價錢,作偽者經(jīng)常創(chuàng)造出一個年代,以證明其作品的悠久歷史。這個歷史,甚至要比“乾隆”還要久遠!例如“新安大好山水墨”(圖十四),與“棉花圖詩墨”一樣,皆屬于“乾隆御墨”的范疇。此墨共16錠,分別是:斗山、萬山、烏聊、問政、紫陽、漁梁、西干、東山、飛布、歙浦、練江、篁南、岑山、風山、古巖、紫霞、靈山、黃海、齊云、松蘿、古城、落石、龍尾、高湖、祁山、閭門、桃源、淋瀝、石照、翠眉、玉屏、祥云。我們可以通過識別墨品正反兩面的文字及圖案來進行基本的判斷。如果墨品的造型、圖案都沒有問題的話,墨品左右兩側(cè)的監(jiān)制單位名稱便是推斷其真?zhèn)蔚囊罁?jù)。就整體而言,此墨的圖案模仿得還較為逼真,但是其側(cè)款“康熙年汪近圣制”卻暴露了它的真相。原因在于汪近圣成名于乾隆年問。據(jù)《績溪縣志》:“汪近圣,號鑒古,上田人。制墨精妙,六邑爭購之。乾隆辛酉(1741),子兆瑞同吳慶祿召選入京,于御書處開局監(jiān)制,近圣墨名遂播一時。”由此可知,汪近圣聞名一時,至少是在乾隆六年(1741)之后。他絕不可能在康熙年問,便把乾隆時期的宮廷御墨圖樣拿回鄉(xiāng)里,牟取私利。
三、收藏家如何鑒別古墨作偽
事實上,古墨作偽者的手段就目前而言并不高明,許多錯誤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這要求鑒藏者具有相當?shù)闹R和經(jīng)驗儲備,需要有心之士踏踏實實潛心鉆研,不斷積累,避免一時的貪心,保持適度節(jié)欲的平常心。這才是陶冶情操、寓教于樂的良好生活方式。具體而言,可以有以下的途徑:
1.經(jīng)常關(guān)注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的綜合性展覽,熟讀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展覽圖錄和老一輩藏墨家的研究名著。在此基礎(chǔ)上,翻閱古代經(jīng)典墨譜。
2.通過閱讀經(jīng)典,大體了解古墨源流的發(fā)展演變史,掌握和熟悉某一名家名作的風格特點。通過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多學文獻資料,通過對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沒有年款的情況下也可以鑒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
3.參照明清兩代徽州石雕、木雕、磚雕、竹雕等藝術(shù)品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按照雕刻手法的不同來區(qū)分墨品的年代。例如明代的書法多遒勁,雕刻時的刀法也需要深厚,才能顯示字體雄健,陽文字鋒芒峻厲,圭角嶄然。清代書法多秀潤,雕刻的刀法也必須遵循精秀潤細的風格,才能表達出柔麗清雅。明清兩代雕刻墨模的技巧,與明清兩代書畫的不同風格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4.具體到實際的墨品鑒別上來,還應該遵循一定的步驟:辨形、辨色、辨味、聽聲以及詢問墨品流傳經(jīng)過等等。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