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牛肉稅:欺上不瞞下
牛是農(nóng)耕時代寶貴的社會財富。宋代法律規(guī)定,嚴禁屠殺耕牛。要殺,也得向政府報告緣由,由政府統(tǒng)一來殺。
北宋初年的《宋刑統(tǒng)》中,有“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法條。到了南宋,刑罰更重,“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傷致殘,只要影響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殺死罪對待。
可是法律條文再細密、再嚴厲,也有敢撲火的飛蛾。在一些地區(qū),老百姓不僅不把禁令放在心上,而且大吃特吃牛肉,甚至有“一鄉(xiāng)皆食牛”的壯觀景象。據(jù)記載,從洛陽到開封,公然買賣牛肉的店鋪隨處可見。
在吃牛肉這件事情上,絕大多數(shù)地方官都選擇了做睜眼瞎。地方官自然有他們的小算盤,都想盡快增加地方收入。
早在宋初,一些地方面對百姓殺牛吃牛的違法行徑,就沒有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搞嚴打,而是就坡下驢,開征牛肉稅。其實,這么做并非沒有道理。保護耕牛的理念沒有錯,但各地區(qū)情況不同,在那些活牛多如牛毛的地方,牛并不是稀缺性生產(chǎn)資料,甚至與家養(yǎng)雞鴨沒什么差別,殺來吃肉,談不上有多影響農(nóng)耕。放開屠牛禁令,打開牛肉市場,一方面豐富了百姓的菜籃子,一方面豐滿了地方政府的腰包,堪稱雙贏。
可惜事情總有例外。1031年,山東萊州知州張周物向宋仁宗打了個小報告,說官家明明禁止殺牛,卻還要收牛肉稅,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嚴禁殺牛的口號響徹云霄,卻滿大街牛肉飄香,很不像話。說小了,是管理不到位,說大了就是公然對抗朝廷。于是,從宋初到宋仁宗,糊了七十多年的窗戶紙終于被捅破,牛肉稅自此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