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不是散文或詩歌的附庸
——星星訪談(星星V劉海潮)
星星:你對散文詩是如何定位?
劉海潮:從魯迅的《野草》經(jīng)郭鳳的《葉笛集》、柯藍的《早霞短笛》,到耿林莽李耕的散文詩作,再到當下諸多群體,散文詩不但沒有山窮水盡,反而生命力越來越強?!敖楹踉姼韬蜕⑽倪@兩種文體之間的散文詩卻青春依舊——它總也不老?!保ㄖx冕《散文詩論》)究其本質,我認為:散文詩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詩,更不是從屬于散文或者詩歌的附庸。它是與詩歌、小說、散文、評論并列的一種獨立的文體,并且將長久發(fā)展下去,越來越好!
星星:在寫作散文詩過程中,你如何把握語言與書寫對象的關系?
劉海潮:我1982年發(fā)表的處女作就是散文詩。比較而言,散文詩的舒緩、散淡、自由的內在節(jié)奏,更適合我的內心。所有的隱秘與疼痛都會在散文詩中找到對應的符號,如同指尖上的戰(zhàn)栗、敏感、含蓄、凝練、空靈、甚至粗糙、砥礪、堅硬,都成為生命中的旋律線。而折射出來的光芒,都打磨成熠熠閃光的漢字,留存在生活的高端。我曾經(jīng)戲言,沒有讀萬卷書,也要走萬里路。盡管走過了國內外很多地方,盡管許多美景美食美人都讓我難以忘懷,但我卻極少下筆。只想慢慢地沉淀,慢慢地積累,然后在一個雨后的黃昏,讓語言自然而然地摹刻出描寫對象的內在質核,逐一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星星:你認為,一首好的散文詩應當具備怎樣的品質?
劉海潮: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都需要與讀者碰撞才能產(chǎn)生火花與共鳴。散文詩因其短小優(yōu)美,更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更容易走進人的內心,也只有走進人的心靈深處的散文詩才能夠具備好的品質。一首好的散文詩必須從風花雪月中走出來,必須從一己悲歡中走出來,必須從小我中走出來,放大格局,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社會萬象,與民眾同呼吸,與土地共命運,才能表現(xiàn)出豐富遼闊的時代特色,創(chuàng)作出包羅萬象的厚重作品,展示出多彩多姿的生活面貌,把生命的疼痛、人類的蒼茫、社會的博大、底層的艱辛都融入其中,進而創(chuàng)造出時代高峰。
星星:你在寫這些作品時,內心感覺是怎樣的?
劉海潮:我是初中畢業(yè)考的師范,離開蘭考老家時還不到15歲,但老家卻溶在我的血液里,滲透在我的骨子里,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每當孤獨絕望迷茫無助時,我都會到老家走走看看。看看沒有葡萄的葡萄架,沒有土山的土山寨,看看焦裕祿領著挖掘的黑里河,是怎樣流過我的童年流到今天。我生活30多年的城市始終沒有走進我的內心,走進我的作品,而我僅僅生活不到15年的故土卻時時讓我回望,成為永遠也邁不過去的坎。也許,什么時候背對故鄉(xiāng)了,什么時候就像同鄉(xiāng)詩人江淹那樣江郎才盡了。
星星:當下散文詩,有空洞、乏味、故弄玄虛、言不及物等弊端,你覺得散文詩應當怎樣才能健康發(fā)展?
劉海潮:目前散文詩的題材過于狹窄,結構過于單一,語言過于成熟,過于技巧化,其實沒有毛病就是最大的毛病。既沒有像詩歌那樣及時敏銳得先鋒意識,也沒有像小說那樣波瀾壯闊的折射時代,甚至沒有傳承魯迅先生那種憂國憂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始終擺脫不了閉門造車故步自封的束縛和局限,無論是外延上還是內涵上都沒有承載社會的擔當。這一點,散文詩一定要向詩歌學習,打造出新的語言風格,開拓出新的創(chuàng)作題材,探索出新的結構形式,形成新的沖擊力和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