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笑笑
王一丁:勇于嘗試才見新天地
本刊記者 張笑笑
北方工業(yè)大學教授王一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當無人駕駛汽車根據路面信息自動處理行駛軌跡時,當智能家居根據不同家庭成員執(zhí)行不同操作時,當你要求搜索引擎搜索出帶有某圖像的圖片時,你是否想過,這些人工智能的實現都基于圖像識別與處理技術。
時下,圖像識別與處理技術應用之廣泛已滲透至各行各業(yè),從軍事及公安刑偵,到生物醫(yī)學圖像識別,再到機器視覺領域,圖像識別技術無所不在。
北方工業(yè)大學教授王一丁已經在智能識別和圖像處理領域潛心研究多年,從基礎研究到轉化應用,他在身體力行地為這一領域發(fā)展默默獻出自己的力量。
2016年8月,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放榜”,由王一丁申報的“弱約束條件下的手背靜脈身份識別研究”榜上有名,而這一項目是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于手背靜脈的身份識別研究”的延續(xù)。
如今,手背靜脈紋理身份識別作為生物識別技術新的發(fā)展方向,逐漸成為國內外身份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熱點?!耙蚴直踌o脈紋理特征的唯一性、穩(wěn)定性等優(yōu)點,以及較為突出的成本優(yōu)勢和人機交互的友善性,手背靜脈紋理身份識別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王一丁構造高精度手背靜脈識別安全認證的理論框架,從圖像預處理、特征構造、局部與全局特征融合等方面進行突破、進一步提高現有手背靜脈識別的精度;研制低成本高質量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背靜脈圖像采集設備,進行“不同種族、年齡、性別等”情況下的手背靜脈數據庫的采集工作。目前,手背靜脈識別系統(tǒng)取得國家發(fā)明專利4項授權,并在國際刊物、國內核心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
除了基礎理論的構建,在應用方面,王一丁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應用于天安門廣場流動人口電子信息化管理的人像對比系統(tǒng),曾是一個沒有人敢接手的項目?!澳菚r我還在中國科學院,之前沒有接觸過人臉識別技術,最后項目方找到了中國科學院?!背跎俨慌禄ⅲ跻欢∠胫白龀闪司妥屗麄兡萌?,做不成再說”,最后拍板接下了項目。結果第一期做完了,后來又做了第二期和第三期。目前,該系統(tǒng)建立了3萬多人的人臉數據庫,識別率大于95%,同時在北京北方國際射擊場用于人員的身份管理。此外,王一丁還和英國合作“863”計劃項目,研發(fā)人臉性別識別技術和超分辨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并被公司成功實現商業(yè)化運營。
其實,人臉識別只是智能識別與圖像處理技術的其中一種應用,在工業(yè)生產中,這項技術同樣大有可為。清理鋁電解過程中陽極碳碗槽中的“垃圾”曾是困擾鋁廠生產的一大難題。因為“首先要找到需清理的部件的位置,然后讓機器人過去把它清理干凈。精確定位,需要測量導槽的角度、圓的位置和半徑等,提取參數實際難度非常大。
青銅峽鋁廠委托王一丁研發(fā)的鋁電解陽極碳碗清理系統(tǒng),正是為了解決了這一難題。基于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系統(tǒng)成功解決了參數提取的難題,精準定位,現已成功應用在生產線上。該技術成為北方工業(yè)大學“十二五”的標志性成果。
王一丁研發(fā)的銅電解極間短路監(jiān)測系統(tǒng)與上述系統(tǒng)一樣應用于工業(yè)生產線,并實現了國內唯一?!跋到y(tǒng)有兩項核心技術:一是精準定位電極的位置;二是溫度的標定,對每一個電解池中的所有極板進行溫度分析?!毕到y(tǒng)能夠在生產過程中及時監(jiān)控整個車間所有電解池狀況,在電解銅過程中,使電能可以節(jié)省1%~2%,并及時發(fā)現和清除短路陰極,可以提高銅電解的效率,減少結晶和結粒,提高產銅品質。
此外,他還研發(fā)了可以實現真實網絡環(huán)境中非對稱數據條件下敏感圖片識別的圖文信息過濾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誤識率控制在4%以下,已成功應用到四川省公安廳和北京電信;基于定量遙感應用研究,提出了協(xié)同雷達信號處理和失配雷達信號處理的方法,解決了復雜背景下雷達反射信號定量測量的精度問題,先后主持了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國家“863”計劃。同時,他還研發(fā)出了智能視頻分析系統(tǒng)、醫(yī)學圖像分析系統(tǒng)等,并與北京301醫(yī)院和安貞醫(yī)院合作,制作三維展示軟件,來指導醫(yī)生做手術。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王一丁將智能識別與圖像處理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行各業(yè),讓學科的發(fā)展日益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王一丁
如今在圖像識別領域大放異彩的王一丁,自幼喜歡建筑、繪畫,曾經的夢想是當一名飛行員。1989年,王一丁參加高考,取得超出重點分數線40多分的好成績。因為家庭與電子的淵源,于是選擇了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專業(yè)。
大學期間,王一丁如一棵小樹苗般汲取著知識的陽光雨露,4年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隨后王一丁回到西安,進入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第206研究所,從事雷達方面的研發(fā)工作。
王一丁對在206所工作的日子記憶非常深刻,在他看來,那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段”?!爱敃r我負責雷達整個系統(tǒng)的調試。為了成功把雷達調試出來,我們每天晚上加班看圖紙,看資料,把所有線路間的關系都理得很清楚?!睂嶋H工作提升了王一丁在技術掌控、組織協(xié)調等方面的能力,也讓他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科研需要不斷實踐。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需要不斷提升理論高度來應對新的難題。
為了“從實踐回到理論”,1992年,王一丁考回南京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王一丁畢業(yè)后聽從了導師的建議,“他建議我選學校,他認為我的性格比較適合做科研。”同時,“考慮到把一些軍用的圖像處理技術應用到民用領域”,他選擇了當時在圖像處理方面做得最好的清華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博士后出站,王一丁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后被北方工業(yè)大學引進任教?,F在,王一丁任北方工業(yè)大學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是北方工業(yè)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責任教授。
作為一名教師,王一丁十分注重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希望學生“學術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兼?zhèn)洹??!吧习肽晡覀儠堃恍<襾碜鰣蟾妫蚺e辦學術競賽進行學術交流;下半年舉辦科技競賽活動,讓學生做具體的科研項目,以project的方式來展示他們的產品,為參加全國研究生競賽作準備?!比缃?,王一丁已經指導本科生獲得全國移動通信大賽特等獎,研究生電子競賽獲得全國賽區(qū)三等獎,培養(yǎng)碩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
作為科研工作者,王一丁在學科領域勤懇耕耘,已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十五”國防預研1項,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1項,合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以及國際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66篇,獲得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9項;先后獲得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設計導師,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榮譽稱號。
科研創(chuàng)新是挑戰(zhàn),是冒險,是人生的樂趣。王一丁也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突破,找到自己科研的方向,教學的旗幟,人生的標桿。在未來,他將如天空中的雄鷹,大浪里的帆船,勇往直前,追尋更廣闊的天地!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