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安
導航拯救路癡,但出門只看路牌不用導航的才是老司機?!昂每础钡穆放撇粌H指路,還能在緊急情況下助人脫險。
導航的發(fā)明拯救了路癡,尤其是智能手機導航軟件的普及,讓很多駕駛者出門根本不需要認路。曾幾何時,在中國許多城市的高速公路進城收費站附近,會有成群的“帶路黨”,為外地司機 “人肉導航”,今天每個司機手機中的導航 App 幾乎斷了這些人的財路。
靠“帶路黨”不如靠自己,在沒有導航的時代,老司機長途駕駛到陌生的地方全靠“路牌+地圖”,只要出發(fā)前規(guī)劃好路線,記住經(jīng)過的主要路段,結合路牌的指引,就能順利到達。
路牌上只有簡單的符號和文字,但這些符號和文字在被印上路牌之前,都經(jīng)過設計師千錘百煉反復推敲,目的是讓駕駛者輕輕一瞥就能看到、消化這些信息,并對此作出反應。
無論是給駕駛者看還是給路人看,設計得“難看死”的路牌真會出人命。
1996年,德國第三大機場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的A航站樓發(fā)生火災。事故由屋頂焊接工作失誤引發(fā),造成17人死亡。該事件在當時被認為是機場所處的北威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公共災難。導致嚴重傷亡的主因,竟然是機場指引路牌的字體設計出了問題。機場安全出口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非?;靵y,乘客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逃生的通道。
后來,機場管理者請來了字體設計大師艾瑞克·斯畢克曼為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重新設計一套視覺系統(tǒng),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設計一套具有良好識別性和準確性的字體。
艾瑞克·斯畢克曼率領他的Meta設計公司推出了一套如今廣為采用的字體“FF Info”,這套字符通過多種方式擴大了字符的內部空間,盡量減少銳角的使用,并增加了字與字之間的距離,避免了夜間路牌反光時因為光暈導致字體互相干擾。為了達到最高的辨識度,“FF Info”在通用設計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盡量減少對小寫字母“I”(L)、大寫字母“I”(i)和阿拉伯數(shù)字“1”的混淆。
拉丁字母的路牌字體設計已經(jīng)如此講究,使用漢字的亞洲地區(qū),在道路字體設計時更加復雜。畢竟,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個語種一般不超過30對大小寫字母,而常用漢字的數(shù)量動輒幾千。
在中國大陸,國標《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 5768-1999)規(guī)定,交通標志中的漢字采用簡體標準黑體。黑體類似拉丁字母字體中的非襯線字體,簡潔而不追求形式美。
除了路牌上的常規(guī)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印在高速公路路面上倒著排、被拉長的黑體字。
國標對此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路面文字標記的高度根據(jù)計算行車速度確定,計算行車速度≤ 40km/h時,字高為 3m;計算行車速度為60km/h到80km/h時,字高為6m;計算行車速度≥ 100km/h 時,字高為 9m。這種文字考慮到利用高速行駛中人的視錯覺,讓駕駛者比較容易接收地面的文字信息。
黑體比宋體等襯線字體都更簡約可讀,使用中文的地區(qū)多數(shù)用黑體作為交通路牌的字體,例如香港的路牌使用的是華康中黑體,臺灣的路牌用的是金梅粗黑體。
不過,宋體在公共標識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香港字體設計師柯熾堅專門為香港地鐵設計的“地鐵宋”出現(xiàn)在每個港鐵站里?!暗罔F宋”的鉤筆鋒利、相對張揚、充滿個性,這種別出心裁的字體也成為了港鐵獨特的視覺識別。臺灣稱“宋體 ”為“明體 ”,臺北捷運正是使用明體作為主要字體。
同樣使用漢字的日本,曾經(jīng)廣泛使用“日本道路公團標準文字”作為路牌的字體。這款字體的設計初衷是在時速100公里時,能在6秒左右讀取140米開外路牌上文字的信息。
這款字體在設計時對方塊字作了很多簡化,用橫、豎、斜線來取代復雜的結構,仔細看這些字寫得像錯別字一樣,但遠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一個字。文字是呈現(xiàn)在駕駛者面前,而不是讓駕駛者去讀取。它強調字體與人們心中字形的印象吻合,不追求筆畫的細節(jié)。
拉丁字母通常不會出現(xiàn)缺字的情況,而漢字字庫經(jīng)常被字庫不全困擾,常常會因為缺字而被迫放棄整個字庫的應用。由于漢字字庫不完整,后來“日本道路公團標準文字”在日本被冬青黑體取代,但這并不影響這套字體在方塊字設計實驗性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日前,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的葛宇路,在一條無名道路上釘一塊寫有自己名字“葛宇路”的路牌,陰差陽錯被高德地圖、路政部門等收錄,快遞、外賣、導航、市政標識均可正常使用“葛宇路”進行定位。一位藝術家的藝術行為騙過了行人、車輛甚至導航App。實際上,道路上有更多山寨路牌不是藝術家所為,北京上半年拆了2800塊山寨路牌,八成為房地產(chǎn)廣告。
在“后導航”的自動駕駛時代,路牌的作用比現(xiàn)在更重要,因為它們是汽車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重要識別標志。利用類似“葛宇路”的把戲就能騙過自動駕駛的汽車。
來自華盛頓大學、密歇根大學、石溪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想出了一種“愚弄”自動駕駛汽車圖像識別系統(tǒng)的方法,通過在交通標志上標簽來入侵自動駕駛汽車。
他們先通過分析視覺系統(tǒng)應用的算法,得到其圖像識別的方法,然后應用許多不同的攻擊方式來巧妙地改變交通標志,以誘騙機器學習模型進入誤讀狀態(tài)。例如,他們通過打印標簽成功誘騙一輛自動駕駛車輛上配備的視覺系統(tǒng),使之將 “45MPH”的標志讀取為“停車”標志。盡管他們研究的目的不是出于惡意的入侵,但也讓人們對本來已經(jīng)不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更多了幾分警惕。
自動駕駛的困境不僅出現(xiàn)在路牌被動了手腳時,當遇到道路施工,自動駕駛也難以判斷那些臨時放置的安全提示路牌。對于人類來說,讀懂多變的路牌、識別閃亮的箭頭、看清穿著工作服的工人并不難,但對于自動駕駛的汽車來說,則困難很多。
解決這種困境的其中一種方案是,讓自動駕駛的汽車之間具備交流的能力。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交通部一直致力于發(fā)展汽車交流能力,通過在公路上設置廣播燈和在車內安裝“交流”設備,來賦予汽車之間、汽車與基礎設施之間交流的能力。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告訴另一輛能與自己交流的自動駕駛汽車前方道路上有一個施工區(qū),并能告訴它如何走才會更安全。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計劃在2020年之前,為所有新車安裝這種“交流”設備。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位交通工程師對此表示懷疑:汽車該如何向另一臺車輛解釋施工區(qū)域的精確位置呢?在發(fā)現(xiàn)前方有施工區(qū)域時,它需要給予車輛一個建議速度,還是直接說“前方有一個施工區(qū) ”?它該如何告訴車輛被封鎖的對象,是告訴它被封鎖的是一個單行道,還是一個緊急停車帶?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
人類駕駛者在復雜的路牌面前尚且難以作出精確的判斷,更何況是依靠計算機算法來作判斷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