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琨瑜
摘 要 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方式存在著紙版滯銷、資金不足、出版周期過長、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讀者反饋缺失等問題。交互式網絡出版模式以電子期刊為形式,并能提供在線輔助信息,支持讀者在線出版評論和注釋,通過推送功能實現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從而能避免傳統出版方式的弊端。隨著數字期刊平臺的建設以及云數字出版軟件的開發(fā),開放獲取方式的進一步推廣,交互式網絡出版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出版形式,促使科技學術期刊實現質的飛躍,更好地為科研服務。
關鍵詞 科技學術期刊;交互式網絡出版;電子期刊;在線出版;信息推送;數字期刊平臺;開放獲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9-0100-04
科技學術期刊以報導科技動態(tài)、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為宗旨,肩負著傳播科學技術、推廣科學研究成果的重任,是反映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成果的主渠道。作為一個特定的媒體,科技學術期刊的讀者比較特殊,主要是從事科研和教學的科技專業(yè)人士,包括高校教師、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科研單位、圖書情報部門等的研究人員,生產企業(yè)的專業(yè)技術工作者以及科技愛好者[1]。這些讀者閱讀學術期刊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科研信息和數據,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數字出版物,方便快速、大量地閱讀。隨著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科技學術期刊的紙質版受到的挑戰(zhàn)已經十分嚴峻,期印數和發(fā)行量均呈現出逐年遞減之勢。
長期以來,科技學術期刊一直備受“一稿多投、實驗數據造假、出版周期過長、資金不足、讀者反饋缺失”等問題困擾。這些傳統出版方式存在的問題,或許通過改變出版模式能一一得到解決。在這個電子產品橫行的年代,人們已經逐漸形成網絡閱讀、移動閱讀的習慣,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模式轉型的時機悄然而至。網絡已成為傳播科技論文的重要媒介,紙質版科技學術期刊的傳播作用越來越有限。
國內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出版歷經20多年的發(fā)展和完善,已形成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一批成熟的數據公司[2]。這些數字出版機構一直立足于紙質出版物的電子化及其基于互聯網的在線閱覽,并未關注到網絡出版物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交互性。而且目前學術期刊的網絡出版只能說是學術論文的單篇發(fā)布,并未呈現期刊的整體性,以致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家科技學術期刊愿意放棄傳統出版方式。未來科技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物不僅要保持現有紙質版期刊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還要具備網絡交互功能(包括作者與編輯、讀者與編輯以及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以期能從根本上解決科技學術期刊傳統出版方式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以嶄新的姿態(tài)為科研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
1 交互式電子期刊的特征及優(yōu)勢
1.1 電子期刊形式
交互式電子期刊首先是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現紙質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錄、論文、封底等各項。
由于采用數字出版,不存在傳統出版的印刷成本問題,電子期刊就能輕松地將彩色圖片呈現給讀者,從而避免紙版黑白印刷帶來的曲線層次不清、掃描照片邊界模糊等問題。
電子期刊繞過了印刷環(huán)節(jié),出版周期大為縮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夠節(jié)約紙張、保護樹木,在倡導環(huán)保低碳的今天是極受歡迎的,避免了紙質期刊的滯銷和資源浪費問題。
此外,電子期刊無需紙版的發(fā)行流通過程,無需倉儲空間,這也極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
讀者通過互聯網就能隨意地瀏覽和購買電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國內外流通,提高國際影響力。電子期刊雖然以整本書的形式發(fā)行,但通過各類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過定位關鍵內容直接搜索到單篇文章,也就是說讀者可以選擇全書閱讀,也可以選擇單篇瀏覽。
1.2 提供在線輔助信息
交互式電子期刊除了呈現論文本身,還能提供豐富的在線輔助信息。
在線輔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為詳盡的信息,比如對外文的即時翻譯,通過點擊文章中的任意單詞或者選擇語句段落,即可實時地將文字翻譯成不同的目標語言;研究方法和技術更深入的敘述、更形象的表達,三維動畫實驗流程圖、實驗設備實物照片、分子結構立體圖、動態(tài)數據等均可鏈接于正文中合適的位置;建議可閱讀的參考文獻著錄項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數據、數學推導過程、計算程序、框架圖、結構圖、詳細注釋、統計表等[3]。對于正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能直接彈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鏈接到提供全文的網址,方便讀者核實信息、加深理解。在線輔助信息對于提高學術論文的完美檔次是非常有必要的。
電子期刊提供在線輔助信息,一方面給研究人員提供了更全面、更廣泛的信息,為科研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編輯的工作成果更加具體地呈現給讀者和作者,提高了編輯的工作積極性。
1.3 讀者自助直接在線出版模式
隨著個人化媒介時代的到來,以往媒體單向傳播性變成了雙向互動性,信息接受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受眾方面,個體受眾同時也是一個個能獨立向外擴散信息的媒介。
科技學術期刊在出版后的很長時間里甚至是永久性地為科研服務,因此學術論文將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業(yè)內人士的檢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見解,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的不同的數據和結果,均可在交互式電子期刊中進行及時注釋,并自助直接在線出版[4],方便學術交流。這樣的出版方式完全利用了互聯網的優(yōu)勢和便捷,可為學術論文提供長期的科學討論和記錄,論文中所記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均會得到驗證,后來者將從中受益,少走許多彎路。
學術論文的讀者自助直接在線出版評論和注釋,相當于集體評論和互動式公開討論,借助讀者力量甄別文章質量。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作者不敢隨意提交低質量的稿件,更不敢進行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未參加創(chuàng)作卻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5]。讀者自助直接在線出版模式在無形中建立了一個科學誠信評價體系,在眾多讀者的檢視下,學術腐敗是無處藏身的,作者的學術失信現象終會被記入本人的信用檔案。為了避免進入學術誠信“黑名單”,作者投稿時一定會慎之又慎,稿件的質量自然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高質量稿件的處理流程快得多,節(jié)省了審稿專家和編輯的時間。endprint
專家審稿制是保證論文質量、杜絕論文造假行為發(fā)生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學術期刊尤其是中小型期刊,擁有的審稿專家資源是很不足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審稿專家都那么認真負責,加之國內科技學術期刊的編輯往往沒有足夠的科學經歷和經驗,審稿過程難免仍會遺留一些不合理甚至錯誤之處。讀者的在線評論、注釋,對學術論文起到了有效的監(jiān)督和斧正作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審稿專家不足留下的遺憾,利于推廣真實有效的科學研究
成果。
1.4 溝通作者、編輯、讀者的推送功能
交互式電子期刊還具有強大的推送功能。
當讀者閱讀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通過直接在線出版功能進行反饋時,交互式電子期刊能夠及時通過郵件、QQ、微信等通訊方式推送給作者和編輯。作者和編輯將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與讀者交流、討論,使爭議得到統一:如果讀者反饋有誤,則修改之前在線出版的注釋;如果讀者反饋屬實,編輯和作者也可以通過在線出版進行必要的解釋,讓之后的讀者更加清楚來龍去脈。在傳統出版模式中,學術論文一旦出版,作者和編輯就可以甩手不管了,而帶有推送功能的交互式電子期刊決定了作者、編輯以及進行注釋的讀者對學術論文負有終身售后服務的責任。因此,無論是作者撰稿、編輯審稿還是讀者評論均會嚴謹對待。
推送功能促使學術論文得到多方位的討論和不斷的修正、提升,從而能為科研提供最真實可靠、最全面的文獻參考。
2 實現交互式網絡出版的前期準備工作
2.1 數字期刊平臺的建設及云數字出版軟件的
開發(fā)
實現交互式網絡出版方式轉型,最關鍵的是具備強大的數字內容資源平臺和云出版服務體系。
在圖書方面,國內外已有多家數據公司構建電子書平臺,國外如亞馬遜Kindle電子內容平臺[6],國內如漢王書城[7]、盛大云中商城[8]等。
學術期刊的內容是比較獨立的,擁有特定的讀者對象,很適合自辟一個數字期刊平臺,提供版權管理、云存儲和數據分析等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大規(guī)模的數字期刊網絡平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管理、大型數據公司如中國知網開發(fā)是比較合適的。
繼而是云數字出版軟件的開發(fā),保證出版單位均可自主上傳數字期刊,上傳的期刊后期可進行在線出版評論和注釋。在歐洲《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交互式開放存取辦刊模式[9]中,審稿意見是在線公布的,其他感興趣者也可在線評論文章,作者也可在線回復審稿人或其他人的問題并進行討論;所有在線評論均可存檔,且這些評論(建議、討論等)跟文章正文一樣作為正式刊發(fā)的內容,可被
引用。
從技術角度看,數字期刊平臺的建設及云數字出版軟件的開發(fā)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fā)資金和人力。
2014年4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及財政部聯合印發(fā)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y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向出版界明確提出: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準化工作,提升數字化轉型升級技術裝備水平,加強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新模式[10]。
近年來,我們國家也確實一直致力于推動學術論文數字化發(fā)布平臺、版權在線交易平臺和出版資源庫的建立,同時鼓勵各平臺間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出版內容以及行業(yè)數據的跨平臺互通共享。國家財政部也通過成立一些基金項目如中央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國家出版基金等給予重點支持。政策和研發(fā)資金的支持,使科技學術期刊的交互式網絡出版充滿了希望。
2.2 解決開放獲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科技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是促進學術的百家爭鳴,快速傳播新的科研成果,傳遞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而免費開放獲取方式最符合這一理念,方便讀者閱讀引用。
國外的開放獲取期刊正在不斷產生和發(fā)展,而我國目前也有600多種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開放出版[11]。交互式網絡出版的目的實質上就是促進學術交流,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和信息,故其同樣提倡免費開放獲取方式,但開放獲取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經濟利益,無論是期刊單位還是出版平臺均不能通過發(fā)行獲利。與傳統的期刊出版模式相比,網絡出版無需印刷裝訂等環(huán)節(jié),出版費用大大降低,但在數字期刊平臺出版、管理同樣要付費,那這筆費用誰來付?開放獲取等同于取消了版權轉讓費,期刊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影響,而任何一種期刊運作都是有成本的,開放獲取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的經濟問題不容樂觀,尤其是自負盈虧的中小型期刊以及由主辦方和期刊社共同承擔運作經費的期刊。由主辦方全額提供各項運作經費的期刊,雖然表面上看似不用擔心經費問題,但大多主辦方也是以盈利為導向,對于虧損的期刊包袱不知道還肯背多久。因此,經濟效益必然成為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的最大阻力因素。
目前,作者支付模式是國外開放獲取期刊最主要的一種成本彌補手段,也就是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論文處理費如版面費,讀者可以免費使用[12]。然而,國內作者本來就要承擔一筆價格不菲的版面費,再額外收取出版費用,負擔未免過重。雖然只是學術論文的作者,但是他們作了研究、寫了論文,付出的汗水不比文學作者少,可是當他們無私地將研究成果公開發(fā)表時不僅沒有稿費,還要自己承擔高額的出版費用,這未免太不公平了。未來的交互式學術電子期刊最好免收作者的版面費及出版費,極大程度上減輕科研人員在投稿方面的經濟障礙,大力支持科研活動。
我國學術期刊多數是由學(協)會、高校、科研機構等主辦,與國外主要由出版商經營學術期刊的模式不同。因此,我們在借鑒國外開放獲取期刊做法的同時,需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期刊運轉經費保障模式,解決期刊實行開放獲取的后顧
之憂。
也許不久的將來,待我國的國力進一步強盛以后,學術期刊也能像義務教育一樣,得到國家的全額資助,我們的編輯也能像老師一樣,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需為辦刊經費發(fā)愁。endprint
3 結束語
科技學術期刊交互式網絡出版的宗旨是向讀者提供盡量詳盡的科研信息,減少文獻檢索和探索實驗的工作量,為科研活動創(chuàng)造最大的便利,方便作者、編輯、讀者的交流與討論,提高學術論文的真實可靠性以及為科學服務的價值。交互式網絡出版加上開放獲取模式,將使科技學術期刊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沈蕓.科技期刊的讀者定位[J].學報編輯論叢(第13集),2005(9):295-298.
[2]李祖平.“互聯網+”時代的學術期刊移動出版——“域出版3521提升工程”的探析與思考[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5,36(6):604-608.
[3]李建.在線輔助信息:科技論文新的組成部分[J].編輯學報,2007,19(2):113-115.
[4]陸臻.從媒介環(huán)境學角度考察亞馬遜“Kindle”模式及其啟示[J].現代傳播,2015(8):128-131.
[5]馬云會,劉蘇君,王雅西,等.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是學術期刊編輯的責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4-676.
[6]匡文波,龔捍真,蒲俊.電子書閱讀器Amazon Kindle的發(fā)展及其影響[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2):90-92.
[7]曹隴華,王麗,徐子超.中國電紙書發(fā)展趨勢研究——以漢王電紙書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3):137-142,147.
[8]倪一鳴.盛大文學向平臺運營商轉型之路——淺析盛大文學“云中書城”運營模式[J].出版科學,2014,22(3):85-90.
[9]伊蘭.歐洲《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的交互式開放存取辦刊模式[J].編輯學報,2012,24(4):405-408.
[10]吳治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催化劑——《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y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之我見[J].出版參考,2014(18):13,19.
[11]劉曉霞,張新鶴.我國學術期刊參與開放獲取的調查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5(1):107-115.
[12]李麟,初景利.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5,25(6):88-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