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
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在落實講話精神的過程中,我引領教師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與研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行者》《幸福比優(yōu)秀更重要》《芳華》等作品相結合,去深入理解。透過那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平凡故事,傾聽那一句句質樸自然的人生感悟,我們找尋到了一個個教師應該學習的成長秘訣。
秘訣一:難中前行,做一個樂于奮斗的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p>
聆聽著這些話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那些曾與習近平總書記一起奮斗過的梁家河群眾對青年習近平的評價響徹在了我的耳畔:“近平在困境中實現(xiàn)了精神升華”“對近平的思想和價值觀起作用的,并不是標語、口號和高音喇叭的灌輸,而是知青歲月那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是當年同我們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那二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中,青年習近平闖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不僅磨煉了吃大苦、耐大勞的意志,還鍛造了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品質。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的一系列講話和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在艱苦奮斗中錘煉的意志品質。
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也是苦干實干的七年。在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動地詮釋了他說的那句話:“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這七年里,他扎根黃土地,于實處用力,用青春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教育教學中的一系列困難與問題,我們也要像青年習近平那樣敢于拼搏、敢于探索,因為愛拼才會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面對普通話不標準的問題,我們可以跟著播音員學,對著鏡子練;面對板書不規(guī)范的問題,我們可以自己準備一塊小黑板放在家中隨時練習;面對教材解讀不深的問題,我們可以多方查找資料,對比分析,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面對教法不靈活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備課時進行多元預設,充分關注不同層面的學生的需求;面對課堂效率不高的問題,我們可以反復觀看名師授課視頻,學習其高超的課堂駕馭技能……總之,面對困難,我們要不甘沉淪、不甘平庸,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要通過勇敢的嘗試,收獲教育教學的碩果。
秘訣二:一念一生,做一個信念堅定的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yè),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p>
讀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這段話,《行者》一書的主人公六小齡童堅定信念,完善自我的情景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六小齡童因自己的二哥病逝成為父親的“猴王”傳人后,除了演戲,其實還有很多愛好,尤其喜歡體育運動,愛打籃球。但面對打籃球之中眼睛受傷后父親讓自己選擇未來的人生目標時,他毅然放棄了打球,選擇了自己認準的目標:演戲,一定要演成美猴王。
在踏上表演之路后,六小齡童始終圍繞“演成美猴王”這一念想,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孫悟空這個角色。他說:“我做了幾十年的演員,也扮演過不少角色,但全部角色加在一起,也抵不過一個孫悟空。因為我始終認為,一生做成、做精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庇纱耍覀兛梢钥闯隽↓g童在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中有著明晰的目標意識,“演成美猴王”這一目標的確定,指明了他人生的方向。他后來學猴戲、拍電視、游學訪問,都圍繞這一目標在實踐,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念一生,至死不變。
作為一名教師,步入教育職場后,面對職業(yè)成長之路,我們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生涯規(guī)劃。在學科建設、教育管理、教學研究等方面應該確立一個自己要實現(xiàn)的長遠目標,讓這一目標成為自己今后從教的追求與方向。
我們可以像韓新娥那樣確立“海量閱讀”的目標去探索,可以像王崧舟那樣確立“詩意語文”的目標去探索,可以像李吉林那樣確立“情境教學”的目標去探索,還可以像竇桂梅那樣確立“主題教學”的目標去探索……長遠的目標確立后,我們還應該確立好每年的行動目標,將長遠目標做好分解,落實到平常的教育教學中。
秘訣三:關注大眾,做一個培養(yǎng)幸福學生的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p>
當前,部分學校在社會的功利主義潮流影響下,讓“以成敗論英雄,以成績論教育,分數至上,培養(yǎng)精英”的畸形評價觀念從潛規(guī)則變成了明規(guī)則。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正是對這種錯誤評價觀念的糾正。
《幸福比優(yōu)秀更重要》的作者李鎮(zhèn)西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沒有唯分數、唯升學,他并不刻意關注精英類優(yōu)秀學生的培養(yǎng),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眾化的普通學生的培養(yǎng)與教育上。他向老師與學生們提出了“幸福比優(yōu)秀更重要”的獨特教育理念,即正視自己的工作與學習,作為教師,要以享受的心態(tài)走進教育職場,把工作當做事業(yè),在與孩子建構的教育生活中享受教書育人的幸福;作為學生,要以享受的心態(tài)走進學習場所,在知識獲得、技能形成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幸福。
其實,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幸福真的比優(yōu)秀更重要。李老師說優(yōu)秀是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而幸福則是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學習與生活。由此可見,優(yōu)秀是他人評價,而幸福是自我感受。優(yōu)秀一定會與他人衡量,和競爭有關,而幸福則純粹是自我發(fā)展,與他者無關。優(yōu)秀是稀缺性的,很難得到,而幸福則是一種心境,我欲幸福,幸福至矣。
因此,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著重強調的是甄別與選擇,是萬人爭過獨木橋,呈現(xiàn)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功利教育價值追求;而培養(yǎng)幸福的學生則強調的是一種自然與坦蕩,是活在當下、樂在其中,呈現(xiàn)的則是一種自然生長的適性教育價值追求。在這種適性教育價值追求引領下,李老師還在學校中提出了“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钡男S?。這一校訓又引領師生拓寬了幸福的內涵,使其成為了一種人生的境界。
為此,作為一名校長,我們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導教師由關注精英走向關注大眾,要讓每一位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找尋幸福的過程中也收獲自己的幸福。
秘訣四:追求善良,做一個寬容大度的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說:“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 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印!?/p>
其實,走進校園的師生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扣子需要學校的教育管理者去引領縫扣。比如,善良的人生紐扣,勤勞的人生紐扣,誠實的人生紐扣……想到這些紐扣,不由得讓我憶起了嚴歌苓的《芳華》。
走進《芳華》,我就被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部隊生活的風貌所吸引。部隊文工團排練、演出的舞臺,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戰(zhàn)場......那一幕幕場景讓我重溫著那一代熱血青年的純真故事。而最讓我為之動容的便是主人公劉峰身上所折射出的那個時代對“善良”人性的真切渴望與呼喚。其實,不論是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經濟騰飛的和平時期,不論是處在訓練刻苦的肅穆軍營,還是書聲瑯瑯的優(yōu)美校園,“善良”應成為整個時代人們所崇尚的價值追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則更應該引領師生走進《芳華》,從主人公劉峰的生命歷程中找尋人性中“善良”的本色,引領師生扣好“善良”的人生紐扣。
在《芳華》中,劉峰的愛情一波三折。年輕時,面對自己深愛的女文工團員林丁丁,劉峰放棄進修提干的機會,默默陪伴,大膽表白,大膽擁抱,而正是這“真情的擁抱”卻使自己被發(fā)配到伐木連。退伍后,面對窮困潦倒的發(fā)廊妹,劉峰由起初的同情進而產生愛意,無私幫助著發(fā)廊妹,而這種幫助換來的卻是自己的錢財被發(fā)廊妹全部騙走后,遠離了他。
林丁丁和發(fā)廊妹,可以說是劉峰所愛之人,面對所愛之人對自己的誣陷、欺騙,劉峰沒有指責、咒罵,而是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寬恕了她們。面對林丁丁的誣陷,劉峰沒有辯解,他寧可自己背負部隊的懲罰,也不愿使自己深愛的人遭受傷害。面對發(fā)廊妹的欺騙與遠離,劉峰沒有抱怨,他說:“我是一個殘疾人,她走了,我不怨她?!边@些言行舉止中,折射出的是劉峰善待愛人,以德報怨,至高無尚的大善品格。
從劉峰善待愛人的事件中,我們要引導師生著力關注劉峰以德報怨的大善之舉,從而學會善待自己的家人。面對家庭中父母等長輩對子女的一些不良言辭和過激行為,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要寬容父母。面對家庭中子女等晚輩對父母的不良言辭和過激行為,我們要引導教師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兒童的視野,寬容孩子。通過這種相互間的寬容與理解,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讓每一位師生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大胸懷、大氣魄,使每一位師生扣好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善良”這粒扣子。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