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爍
2018年4月,被譽為“交響樂王國無冕之冠”的柏林愛樂樂團終于發(fā)行了“除夕音樂會”套裝(20DVD)。至此,該樂團音樂季中最為著名的“三大音樂會”均已陸續(xù)發(fā)行完畢。另外兩套——“森林音樂會”套裝(20DVD)發(fā)行于2017年4月,“歐洲音樂會”套裝(25DVD)發(fā)行于2016年4月。對于樂迷來說,能夠把這六十五場音樂會的實況錄像一次收藏,可謂千載難逢的機會。
中國樂迷可能更熟悉“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僅因為它存在的歷史悠久,曲目相對固定化與模式化,更是由于它在1989年起由中央電視臺每年現(xiàn)場直播,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一批忠實的聽眾,而對柏林愛樂的這三大“年度音樂會”,了解的人相對就少了很多。其實無論從音樂會的藝術(shù)策劃、選曲角度還是演奏水平而言,柏林愛樂這三大“年度音樂會”絲毫不亞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而曲目的廣泛程度更是維也納所遠不能及的。
柏林愛樂樂團從1990年開始和著名的“歐洲藝術(shù)影音公司”(EuroArts)合作,錄制與保存樂團的現(xiàn)場演出錄像。EuroArts以其精良的音響制作、出色的畫面剪輯著稱于世,從其理念“Listen with your eyes”(用你的眼睛去聽)上就可窺見一斑。今天,EuroArts已經(jīng)和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合作,制作了近七百種的音樂會及歌劇產(chǎn)品,其實力不可小覷。
“歐洲音樂會”(Europe Concert)也叫“歐洲圣城音樂會”,是柏林愛樂三大年度音樂會中最“年輕”的,1991年開始舉辦,時間是每年的5月1日。之所以選擇在這一天,是因為柏林愛樂樂團的誕生日就是5月1日(1882年)。同時1991年又正值作曲家莫扎特逝世兩百周年,于是當時的總監(jiān)克勞迪奧·阿巴多率領(lǐng)樂團在捷克布拉格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演出的全部是莫扎特的作品。音樂會大獲成功,使其很快打響了知名度,并得到克萊斯勒國際汽車公司和歐洲藝術(shù)影音公司的贊助。從此,它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成為柏林愛樂最重要的年度性常態(tài)音樂活動。之后每年5月1日,樂團都會選擇歐洲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舉辦音樂會,“歐洲圣城音樂會”由此得名。
與傳統(tǒng)演出不同的是,歐洲音樂會的演出場地不是在音樂廳,而是在某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或古建筑內(nèi),如城堡、宮殿、博物館、教堂、修道院等,這使它與傳統(tǒng)的音樂會相比顯得氣氛更加莊重,充滿歷史滄桑感,也處處體現(xiàn)著歐洲的人文精神。它追求的特質(zhì)就是“凝固建筑與流動音樂的完美融合,當代文化與古典歷史的傾情對話”。的確,在名勝古跡里演出的音樂帶給人的震撼與在普通音樂廳中演出的效果是無法比擬的。“歐洲音樂會”歷年的選曲也非常注重經(jīng)典性,每部作品都是音樂史中的不朽之作。
2016年,為紀念“歐洲音樂會”創(chuàng)建二十五周年,EuroArts以DVD套裝形式發(fā)行了“歐洲音樂會”合集,收錄了柏林愛樂從1991年到2015年全部音樂會的完整視頻,二十五張環(huán)保包裝。這也是“三大套裝”中唯一的“全集”(剩下兩套都不是全集),完整的內(nèi)容和精良的制作使得此套光碟一出版就受到了廣大樂迷的追捧和收藏。二十五場音樂會的基本信息見表一。
“森林音樂會”全稱為“柏林愛樂森林劇場音樂會”(The Berliner Philharmonics concerts at the Waldbühne),是在柏林郊外一個名為“瓦爾德尼森林劇場”舉行的露天音樂會。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自然界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特殊禮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由于自然地質(zhì)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三十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fā)現(xiàn)了這塊地方,經(jīng)過大膽的創(chuàng)意和藝術(shù)性的修整,使它變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到了1982年,這一露天舞臺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shè)有八十八排環(huán)型坐席,可同時容納兩萬兩千名觀眾,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是一個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
由于其音響布置的完美,每一角落的音響效果幾乎相同,因此森林音樂會所有票面的價格全部相同,沒有前后排的差價,這在世界音樂會的售票系統(tǒng)中是相當罕見的。如果你去聽森林音樂會,完全不用像到一般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可以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在草地上,或相依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diào)格外別致。
從1989年開始,每年夏季,柏林愛樂樂團都會在這里舉行當年演出季的最后一場音樂會(一般來說是六月的最后一個周日,特殊情況會延后)。1992年是森林音樂會的改革之年,首先是從這一年開始,森林音樂會通過電視和廣播向歐洲進行現(xiàn)場直播,這使得音樂會的影響日益擴大;其次是從1992年開始,每一屆音樂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最常見的是“某某之夜”),選曲的標準要符合這一主題。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類似,每一年森林音樂會的返場曲也是固定的:以德國作曲家保羅·林克的《柏林的空氣》作為壓軸。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好比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致構(gòu)成了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