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
摘 要:在當前這個缺乏至真至純情感的年代,童心這一概念恰恰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間。如果藝術創(chuàng)作者喪失童心、迷失自我,僅僅將創(chuàng)作的重點停留在機械地模仿或者真實地復刻。那么,作品將缺乏人情味,藝術家難以真正認知自我,觀者更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美的享受。因此,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該正視童心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童心;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
1 “童心說”的概念提出
“童心說”是由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出的,深受道家思想、佛教禪學思想以及反儒學教條思想的影響,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其中,“童心說”里所說的“童心”,即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任何干擾的一顆自然、真誠的本心,主要強調的是“真”。做一個真實的人,就不能失去童心,活出真性情、真?zhèn)€性。另一方面,李贄所說的“童心”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強調真情創(chuàng)作。主張“絕假純真”的精神,認為“假言”“假文”是毫無價值的,不能違背自己的真心,虛假掩飾,要敢于痛快淋漓地抒發(fā)真實情感,追求藝術化的真實表達。李贄的“童心”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2 “童心說”的美學內涵
“童心說”中提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蓋其方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由此可見,人的童心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由于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來自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感知范圍增大,理性開始大于感性,因而童心日漸消泯。所以說,童年是最真實的自我展現(xiàn)時期,兒童是童心的最初代表,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近代漫畫家豐子愷就是童心的倡導者,他提倡用“大兒童”的心態(tài)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同感于兒童的世界,認為童心是最率真無私的。他在漫畫中借助兒童形象,將一代人童年的真實寫照描繪成一幅幅生動美好的畫面。因而他的畫背后總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感動人心的生命氣息以及他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情。正是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強烈情感,驅使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留給后人許多關于人生的經典語錄,發(fā)人深省。
由此可見,真心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應該保持一顆未泯的童心,以孩子般的心態(tài)無功利地看待事物,將萬物視為生命個體,透過外在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體察人們心中微妙的情感需求,真正做到情感的自然流露,藝術的率直表達。否則,童心被遮蔽,作品不是發(fā)自內心,而是把外在的道理當成真心。這樣一來,藝術家們就連創(chuàng)作的緣由都變得模糊了,那么觀者又豈會看得明白作品的內在表現(xiàn)。
3 “童心說”對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
童年題材因其與人們最初的情感相關聯(lián),具有特定的審美價值。因此,該題材的作品深受大眾的喜愛。古今陶瓷作品中都能看到該題材作品的展示,成為經久不衰的典范。
3.1 童年題材在傳統(tǒng)陶瓷裝飾中的藝術表現(xiàn)
在傳統(tǒng)陶瓷作品中,以兒童為選材的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嬰戲圖,它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嬰戲圖描繪的大多是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國慶等宏大場面或童子讀書、下棋等主題內容,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清代是我國瓷器發(fā)展史上人物畫大發(fā)展時期,尤其是流傳千年的嬰戲圖,在整個人物圖中占很大比重。因而本文主要針對清代陶瓷釉上彩嬰戲作品進行實例分析。
其一,清代乾隆粉彩凸雕嬰戲圖瓶,將人物進行立體化塑形,結合瓶身釉上彩的圖案裝飾,用一條紅絲帶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因而整個作品在視覺上與傳統(tǒng)單一地采用瓷板或者瓷瓶表現(xiàn)相比更加直觀,層次處理更加豐富。同時,通過特殊的造型表現(xiàn)出孩子活潑好動的個性特征,仿佛透過作品可以感受到孩子爽朗的笑聲。
其二,清代乾隆時期粉彩嬰戲紋天球瓶,天球瓶的圓滿造型給人一種穩(wěn)重的視覺感。瓶身描繪的是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孩童,突出了清代嬰戲人數(shù)眾多的特點。畫面中的孩子有舉旗的、有提燈籠的、有騎白馬的等,形態(tài)各異,場面顯得十分熱鬧,充滿童真童趣。構圖上,吸收了國畫中的留白之美,留給觀者以想象的空間,更增添了畫面的一番意趣。景物刻畫有主有次,整個作品顯得精巧細膩,加之采用釉上粉彩裝飾,在設色上呈現(xiàn)出一種明麗雅致的藝術效果。
所以說,特定的形態(tài)生動地反映了一定的情感,使作品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充滿情趣與活力。
3.2 童年題材在現(xiàn)代陶瓷裝飾中的藝術表現(xiàn)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童年題材的陶瓷作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不僅豐富了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工藝材質、造型,同時完善了精神內涵,賦予其特定的時代意義。以當下童年題材陶瓷作品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磊穎為例,她將該題材的作品發(fā)揮得恰到好處,讓人意猶未盡。并且她的作品產生于真實,是將自己孩子平日里的一顰一笑描畫成瓷板上生動鮮活的形象,仿佛躍然紙上,延伸了畫面的內容,使觀者不禁想象著畫面背后蘊藏的趣事。同時,透過作品也可以感受到她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是母親對于孩子的濃濃愛意,正是有了客觀對象的參考,使得作品極具藝術感染力。作品《放飛二》采用綜合裝飾的表現(xiàn)形式,以釉下刻畫的圖案進行主題畫面開光,增添了作品的藝術層次。主題畫面描繪的是童年時期放風箏的場景,內容簡單溫馨,喚起觀者兒時的美好記憶。加之人物圓潤可愛的形象,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兒童天真快樂的小世界。采用全粉彩裝飾,設色上婉轉清麗、新鮮喜人,給人一種質樸柔和的感受,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戴榮華筆下描繪的童年系列陶瓷作品,同樣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并不是憑借著自身的想象力,而是平日里通過對身邊孩子的動作、神態(tài)的細致觀察與記錄,才使畫面中的孩童各個生動可愛、栩栩如生。加之融入自身的童年印象,或捉迷藏、或拔河、或斗蟋蟀、或捉蜻蜓等,可謂意趣無窮。他的作品《試比高低》主要描繪的就是拔河的場景,畫面中的孩子表情專注、神態(tài)可愛,體現(xiàn)出孩子的天真質樸。裝飾上,采用新彩與古彩相結合的表現(xiàn)方式。古彩給人一種清新亮麗的色感,與孩童歡快的形象比較符合。但由于古彩的顏色種類較少,有些色彩無法呈現(xiàn)出來,因而增添新彩彩繪,以此來彌補畫面色彩上的缺失。同時新彩較為單薄,古彩中和了這一缺點??梢?,二者相互輔助,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明凈透亮的視覺效果,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4 結語
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陶瓷作品都是藝術家對生活的感悟,流露著創(chuàng)作者最真實的情感。所以從歷代作品的藝術呈現(xiàn)上可以看出,盡管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無論身處于哪個時代的人們,其童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而,童年題材的傳承性是不容忽視的。但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機械式地簡單附加,而是要延續(xù)著已有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傳統(tǒng)風格的基調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結合現(xiàn)代裝飾方法、審美意識及思想情感等諸多因素,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佳作。
參考文獻
[1]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尹瑄英.“童心說”及其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9.
[3]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徐圓圓.陶瓷藝術的造型與粉彩裝飾[J].陶瓷論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