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翔
冬日,我和媽媽攜手在暖陽下散步,很愜意。
在一個拐角處,我們看到有位老人在賣棗。他瘦瘦的身架,背有點駝,兩鬢都已經(jīng)斑白了。
老人的棗子雖然又圓又大,但綠里帶青,一看就知道是木棗,不甜,所以無人問津。但他并沒有吆喝,只是努力把那些較紅的棗子往上翻,輕柔的動作,好像在呵護自己的嬰兒一樣。我推測這些棗一定是老人家自家產(chǎn)的,到街上來換幾個錢,也許是為了買點油鹽醬醋,也許是為了給老伴添置衣物,也許……
看著老人盯著行人的那雙充滿期盼的眼神,我知道他多么希望這些人買他一些棗子。
這時候,走來一個乞丐,不斷向我和媽媽點頭、伸手要錢。看他那么年輕,我真懷疑是故意裝出來的可憐相。還沒等媽媽做出決定,老人卻不動聲色地從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拿出一元錢,輕輕地放進了乞丐的飯碗里。
媽媽疑惑地問老人:“這人比您年輕,您還給錢?”“是呀!”在一旁的我,都覺得媽媽有道理。然而,老人的回答卻出乎我們的意料。“我雖然窮點,但還有棗子呀!他能不怕丟人來要錢,也許真的什么也沒有!能幫我就幫一點吧!”說完,又低下頭去擺弄他那些寶貝棗子了。
我聽了,心里一動,而媽媽,毫不遲疑地一口氣買了一大包棗子。
初冬的暖陽下,老人笑顏如花,我和媽媽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指導(dǎo)老師: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