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薛瑄是明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教育家、法學(xué)家、文學(xué)家,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他一生的工作大多執(zhí)掌監(jiān)察、法紀,期間嚴于律己,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懲治腐敗,被譽為光明俊偉的“鐵漢公”。久居官場的薛瑄對廉政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從政錄》中將官員的廉潔分為三重境界:“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币鉃槊靼资吕?,就不會任意獲取禮物;珍惜名譽,就不會隨意獲取錢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輕易獲取財物。以史為鑒,品味這“不妄取、不茍取、不敢取”,對我們今天搞好廉政建設(shè),仍有現(xiàn)實的警醒作用。
“不妄取者”是廉潔自律的上乘境界。他們眼光遠大,信仰堅定,自律精神強,面對金錢美色的誘惑,以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覺亳不猶豫地進行抵制,堅守清廉愛民。東漢楊震為官清廉,他由荊州刺史赴任東菜太守時,途經(jīng)昌邑。曾受他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為報當年知遇之恩,半夜懷揣重金前去拜見,被楊震拒絕。王密以為他怕讓人看見有損名聲,便說:“暮夜無人知。”楊震憤然拒絕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楊震果斷拒金,是因為他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進而做到了“茍非吾之所有,雖一亳而莫取”。誘惑多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要把持住自己。
“不茍取者”是廉潔自律的基本要求。他們因為崇尚名聲節(jié)操而不隨意獲取。為了不玷污自己的名聲,保持清白的氣節(jié),這種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不食嗟來之食”,狂狷剛正,砭清激濁。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稀世寶玉,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并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你把玉給我,我們不都失去自己的寶貝了嗎?”由此不難看出,只有把名聲、氣節(jié)等看得比金子還要貴重的人,才能做到“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
“不敢取者”是廉潔自律的一道底線。他們因為熟知法度而循規(guī)蹈矩,畏懼法律而不越雷池,自覺做守法官員、廉政官員?!睹魇冯s俎》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天早朝時問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樂?”有人說功成名就最快樂,有人說富甲天下最快樂,獨有一個名叫萬鋼的大臣說“畏法度者最快樂”。一語驚眾人,朱元璋聽了大為贊賞,隨后委以重任。法律底線不可逾越,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正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敬畏法律,就會知道何事不能干,何事不能碰;就會提高警惕,檢點自己、管住自己,謹慎從事,不會忘乎所以,為所欲為。我們黨員干部必須自覺地以黨紀國法為準繩,保持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做到自覺守法,秉公執(zhí)法。
“不妄取”者靠覺悟,“不茍取”者保名節(jié),“不敢取”者怕法律。廉政在每個人身上表現(xiàn)的不同程度,必然標志著其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就形成了高標準與低標準的區(qū)別。從我們黨員干部標準來看,要想當一名受百姓愛戴官兵稱贊的好官,僅僅做到“不茍取”和“不敢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花力氣,不斷向“不妄取”的高境界攀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潔身自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拒腐蝕,永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