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群 齊唐凱 盧洪洲
摘 要 結核病是我國艾滋病患者發(fā)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對艾滋病患者的敏感結核桿菌感染治療,國內外的主要治療指南的推薦總體一致,但對耐異煙肼單藥的結核病的治療建議略有差異。WHO于2018年大幅更新了對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建議,推薦了無注射劑的長程治療方案和短程治療方案,并對艾滋病毒感染患者使用短程治療方案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和抗結核藥物治療時需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關鍵詞 人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結核病 耐多藥結核病 藥物相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R512.91; R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8)23-0027-04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tuberculosis: a review of the latest guidelines and literatures
YANG Zuqun1, QI Tangkai2, LU Hongzhou2*(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utuo County,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 Sichuan Liangshan 616350, China; 2.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and Immunity,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hanghai 201508, China)
ABSTRACT Tubercul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AIDS patients in China. For AIDS patients with susceptible tuberculosis infec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For isoniazid-resistant tuberculosis,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uidelines. WHO has markedly updated i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recommending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treatment without injections and also made clear regulations for HIV-infected patients using short-term treatment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drug interactions whe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are co-administered.
KEY WORDS HIV; AIDS; tuberculosis;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drug interaction
2017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外的艾滋病和結核病的主要治療指南均有了更新,包括: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等組織更新了《HIV-1感染的成人及青少年機會性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以下簡稱為“CDC指南”)[1];美國衛(wèi)生與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DHHS)更新了《HIV感染的成人及青少年應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指南》(以下簡稱為“DHHS指南”)[2];歐洲艾滋病臨床學會(European AIDS Clinical Society, EACS)發(fā)布了《指南9.1版》(以下簡稱為“EACS指南”)[3];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以下簡稱為“中國指南”)[4]。WHO對耐藥結核病治療的指導意見作了根本性的修改,即將發(fā)布《WHO對耐多藥和耐利福平的結核病治療指南,2018更新》,其中主要的更新內容已以快速公告[5]形式于2018年8月公布(以下簡稱為“WHO 2018公告”);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發(fā)布了《抗結核藥物超說明書用法專家共識》[6]和《利奈唑胺抗結核治療專家共識》[7]。
本文將在簡要回顧我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流行狀況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上述國內外指南/共識的最新觀點。在“敏感結核病治療及重要合并治療的指南建議”部分,針對敏感結核病治療和糖皮質激素使用,分析并歸納中國指南、EACS指南和CDC指南的同、異之處,同時參照DHHS指南及相關網(wǎng)站內容,簡要介紹常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與利福霉素類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耐藥結核病治療的指南建議”部分,分別歸納EACS指南、CDC指南和WHO 2018公告的觀點,著重介紹WHO 2018公告反映的最新研究進展,而對諸指南中推薦的、但藥品說明書中未收載的藥物用途和劑量,則引述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發(fā)布的兩項共識予以佐證。最后,介紹一些2018年發(fā)表的最新重要研究結果。
1 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流行病學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統(tǒng)受損,可出現(xiàn)多種機會性感染疾病,其中結核病是這類患者最常見和最致命的機會性感染疾病[8]。截至2017年底,我國存活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數(shù)共計為768 610人,歷年累積死亡者數(shù)為239 289人[9]。合并結核病是我國艾滋病患者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項在湖北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住院的艾滋病患者的結核病患病率高達21.01%,而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前的HIV感染患者的結核病患病率為6.38%,艾滋病是罹患結核病的顯著危險因素[10]。另一項在新疆進行的研究顯示,HIV感染患者的結核病患病率為11%[11]。結核病在艾滋病相關機會性感染疾病中居首位,占比達38.0%[7]。
有研究報告,廣西和四川的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病死率分別為17.9%和20.4%[12-13]。一項在云南進行的研究顯示,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病死率是單純結核桿菌感染患者的15.3倍(分別為6.6%和0.43%)[14]。一項在新疆進行的研究則顯示,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診斷后1年結核病治愈率顯著低于HIV陰性患者(分別為69.2%和91.4%)[11]。
2 敏感結核病治療及重要合并治療的指南建議
2.1 敏感結核病治療的原則、方案和療程
DHHS指南支持對疑似結核病患者的經(jīng)驗性治療,并強調直視下督導服藥原則。除非對利福霉素類藥物耐藥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推薦的抗結核治療方案中應包含利福霉素類藥物,且認為每日用藥的治療方案在療效和避免出現(xiàn)耐藥方面優(yōu)于每周3次用藥的治療方案。但在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中,利福噴丁的治療失敗率較高且易誘導對利福霉素類藥物耐藥,故不推薦使用。
對敏感結核桿菌感染的HIV感染患者,中國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為異煙肼、利福平(或利福布?。⑦拎乎0泛鸵野范〈?,以此四聯(lián)療法強化治療2個月,然后再用利福平和異煙肼維持治療4個月。CDC指南的推薦與中國指南一致。但EACS指南的推薦為:既可采用上述四聯(lián)療法治療,也可采用不包含乙胺丁醇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
在療程方面,諸指南的推薦略有差異。DHHS指南對特殊部位結核病的總療程的建議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核病,推薦療程為9 ~ 12個月;對骨/關節(jié)結核病,療程6 ~ 9個月;對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療程一般為6個月,但對在抗結核治療2個月后結核桿菌痰培養(yǎng)結果仍為陽性的肺結核,應延長療程至9個月。臨床實踐中還需根據(jù)具體患者的治療應答情況作適當調整。中國指南對骨/關節(jié)結核病的推薦療程為9個月,對在抗結核治療2個月后仍有結核病相關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也建議療程為9個月。EACS指南建議,對播散性結核病的療程為9 ~ 12個月。
2.2 糖皮質激素使用
CDC指南建議,對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心包炎或中重度免疫重建炎性綜合征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對結核性腦膜炎:病初可使用地塞米松治療,然后改為口服潑尼松0.3 ~ 0.4 mg/(kg·d)維持治療2 ~ 4周,再逐漸減量,每周減少0.1 mg/kg,直至4 mg/d,以后每周減少1 mg,總療程為12周。
對結核性心包炎:口服潑尼松60 mg/d治療,每周減少10 mg/d,總療程為6周。
對免疫重建炎性綜合征:在維持抗反轉錄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對輕癥患者可酌情采用解熱、鎮(zhèn)痛等對癥治療,對中重度(尤其是已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出現(xiàn)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可使用潑尼松1.5 mg/(kg·d)治療2周,然后改為0.75 mg/(kg·d)繼續(xù)治療2周,但對在使用利福布汀和蛋白酶抑制劑/增強劑治療的患者,潑尼松劑量需減少,以1 mg/(kg·d)治療2周,再以0.5 mg/(kg·d)繼續(xù)治療2周。
此外,EACS指南指出,可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來預防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免疫重建炎性綜合征。
2.3 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選擇
多種抗結核藥物與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利福霉素類藥物。參照DHHS指南并查閱利物浦大學HIV藥物相互作用網(wǎng)站[15],現(xiàn)將利福平和利福布汀與常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歸納如表1。
此外,貝達喹啉與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之間都存在相互作用。例如,依非韋倫會顯著降低貝達喹啉的血藥濃度,不應合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可使貝達喹啉的血藥濃度提高1倍,但臨床意義尚不明確,合用時應慎重。
3 耐藥結核病治療的指南建議
3.1 對耐異煙肼單藥的結核病
CDC指南推薦:2個月強化期治療,使用利福平(或利福布?。?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7個月鞏固期治療,使用利福平(或利福布汀)+乙胺丁醇+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EACS指南建議,先進行2個月的利福平(或利福布?。?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治療,然后再進行10個月的利福平(或利福布?。?乙胺丁醇(或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
WHO則建議,使用利福平(或利福布汀)+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治療6個月[16]。
3.2 對耐多藥和泛耐藥的結核病
CDC指南推薦,對耐多藥的結核病先進行8個月的強化期治療,然后停用經(jīng)靜脈用藥物而以口服藥物維持治療12 ~ 18個月。治療方案應至少包含5種活性藥物,除吡嗪酰胺、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注射用抗結核藥物(阿米卡星或卡那霉素)和乙胺丁醇外,再合用另外1種二線抗結核藥物(如環(huán)絲氨酸、對氨基水楊酸),具體可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酌情選擇。對泛耐藥的結核病,需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再選用三線抗結核藥物替代上述藥物中已不再有活性者。
CDC指南也引述了WHO 2016年發(fā)布的對耐藥結核病的治療指南(以下簡稱為“WHO 2016指南”)推薦的短程治療方案,并認為其用于HIV感染患者的證據(jù)不足。EACS指南則指出,對未曾接受過二線抗結核治療且對氟喹諾類和氨基糖苷類藥物敏感的患者,可考慮使用該短程治療方案。鑒于WHO 2018公告已更改了短程治療方案,且對其用于HIV感染患者作了明確規(guī)定,此處不再贅述。
EACS指南沿用了WHO 2016指南的建議。對耐利福平或耐多藥的結核病患者,推薦使用大劑量的異煙肼和(或)乙胺丁醇治療。EACS指南也采納了“Nix-TB”研究結果,推薦使用貝達喹啉+pretomanid+利奈唑胺治療,療程為6個月,但若治療4個月后結核桿菌痰培養(yǎng)結果仍為陽性,則延長治療3個月。EACS指南認為,該三聯(lián)療法的療效非劣效于經(jīng)典的五聯(lián)療法。
對耐藥結核病治療,諸指南均更強調需嚴格遵守直視下督導服藥的原則。建議在制定耐藥結核病治療方案時,征求耐藥結核病治療領域專家的意見。
3.3 WHO 2018公告的最新建議
隨著多種抗結核新藥的臨床證據(jù)日漸充足,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已趨更為有效,治療方案選擇也變得更多,甚至可予以全程口服治療,十分有利于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效費比。WHO 2018公告推薦了新的耐多藥結核病的長程和短程治療方案,并對HIV感染患者使用短程治療方案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
長程治療方案:指由5種或以上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組成的療程為18 ~ 20個月的治療方案,可采用固定組合的標準化治療方案或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所用藥物分為3組,其中A組為首選藥物,包括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和貝達喹啉;B組為次選藥物,包括環(huán)絲氨酸(或特立齊酮)和氯法齊明。在可選用的A、B組藥物尚不足組成治療方案時,加用C組藥物,包括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德拉馬尼(6個月以上療程的臨床證據(jù)尚不充足)、乙硫異煙胺(或丙硫異煙胺)、對氨基水楊酸、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或阿米卡星、鏈霉素(僅限用于敏感患者)]。
短程治療方案:療程為9 ~ 12個月,通常采用固定組合的標準化治療方案,包括4 ~ 6個月的強化治療期,治療方案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莫西沙星+丙硫異煙胺(或乙硫異煙胺)+氯法齊明+吡嗪酰胺+大劑量的乙胺丁醇;5個月的鞏固治療期,治療方案為莫西沙星+氯法齊明+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與WHO 2016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相比,該短程治療方案治療的成功率相近,且治療中斷率較低。然而,與長程治療方案相比,短程治療方案治療的失敗和復發(fā)風險都較高。
WHO 2018公告明確規(guī)定,HIV感染患者只有在單純肺結核時才可使用短程治療方案治療,但妊娠女性除外。對短程治療方案中的任何1種藥物存在以下情況的患者,也不適用短程治療方案:耐藥(耐異煙肼除外)或疑似無效;曾使用過超過1個月的二線抗結核藥物(除非已證實仍為敏感藥物);不能耐受或存在藥物毒性風險,包括藥物相互作用。
目前,HIV感染相關主要治療指南都未納入WHO 2018公告的意見,這與諸指南制定的時間有關。WHO 2018公告推薦的治療方案具有充實的科學證據(jù),它們的療效、治療依從性等均優(yōu)于WHO以前推薦的治療方案,值得采納和推廣使用。對合并結核病的HIV感染患者,在充分考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后,可采用WHO 2018公告推薦的治療方案治療。
3.4 超說明書用藥
對耐藥結核病的治療,國內外相關治療指南推薦的多種用藥方案在藥品說明書或藥典中都無收載,這給臨床用藥帶來了較大難題。為此,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于2018年初組織撰寫了《抗結核藥物超說明書用法專家共識》,其中包含超適應證、超劑量用藥的藥物,如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氯法齊明、阿莫西林/克拉維酸、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羅培南;可能會超適應證、超療程用藥的藥物,如克拉霉素;可能需超劑量、有時還會超療程用藥的藥物,如鏈霉素、阿米卡星、異煙肼和利福平。詳情可查閱該共識原文。
此外,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還于2018年初發(fā)布了《利奈唑胺抗結核治療專家共識》,明確了利奈唑胺在耐多藥結核病治療中的核心地位,為利奈唑胺超適應證、超療程用藥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利奈唑胺用于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時的初始劑量為2次/d、600 mg/次,4 ~ 6周后減量為1次/d、600 mg/次(也可直接從1次/d、600 mg/次開始用藥),總療程為9 ~ 24個月。如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可將利奈唑胺劑量減為1次/d、300 mg/次,必要時停用。利奈唑胺口服或經(jīng)靜脈滴注用藥均可,但應同服維生素B6。對嚴重或難治性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推薦持續(xù)使用利奈唑胺2次/d、600 mg/次治療,總療程不超過2個月。
4 其他重要研究結果
2018年9月,《Lancet》刊發(fā)了一篇系統(tǒng)綜述[17]。該綜述指出,利奈唑胺、新一代喹諾酮類藥物、貝達喹啉、氯法齊明和碳青霉烯類藥物的使用顯著改善了耐多藥結核病治療的療效,但這些藥物的最佳配伍和療程仍待進一步臨床試驗的明確。該綜述結論與WHO 2018公告的建議在原則上是一致的。
2018年10月,《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刊發(fā)了Svensson等[18]的研究結果。該研究顯示,使用利福平>35 mg/(kg·d)治療可顯著縮短肺結核患者至結核桿菌痰培養(yǎng)結果轉陰的時間:治療8周后的轉陰率從劑量10mg/(kg·d)時的39%提高到55%。研究者認為,利福平的劑量與不良事件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并將進一步探索利福平50 mg/(kg·d)治療的安全性。研究者還指出,使用莫西沙星或SQ109替代乙胺丁醇治療有助于縮短患者至痰培養(yǎng)結果轉陰的時間。這些結論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例如,對難以耐受乙胺丁醇治療的敏感結核病患者,可更積極地考慮使用莫西沙星替代治療;對有需要的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可在密切監(jiān)測不良反應的前提下嘗試使用劑量>10 mg/(kg·d)的利福平治療。
參考文獻
[1] Panel on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EB/OL]. [2018-11-07]. http://aidsinfo.nih.gov/ contentfiles/lvguidelines/adult_oi.pdf.
[2] DHHS Panel on Antiretroviral Guidelines for Adults and Adolescent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living with HIV [EB/OL].[2018-11-07]. http://www.aidsinfo.nih.gov/ContentFiles/ AdultandAdolescentGL.pdf.
[3] European AIDS Clinical Society. Guidelines, version 9.1[EB/OL]. [2018-11-07]. www.eacsociety.org/files/2018_ guidelines-9.1-english.pdf.
[4] 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EB/ OL]. [2018-11-07].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 id=2309404300864083864154.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apid communication: key changes to treatment of multidrug- and 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RR-TB) [EB/OL]. [2018-11-07]. 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2018/WHO_ RapidCommunicationMDRTB.pdf?ua=1.
[6] 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 抗結核藥物超說明書用法專家共識編寫組. 抗結核藥物超說明書用法專家共識[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6): 447-460.
[7] 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利奈唑胺抗結核治療專家共識編寫組. 利奈唑胺抗結核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1): 14-19.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IV/AIDS [EB/OL]. [2018-11-07].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0/en/.
[9]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2017年12月全國艾滋病性病疫情[J]. 中國艾滋病性病, 2018, 24(2): 111.
[10] 莫平征.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分枝桿菌合并感染的臨床研究[D]. 武漢: 武漢大學, 2014.
[11] Maimaiti R, Zhang Y, Pan K, et al. High prevalence and low cure rate of tuberculosis among patients with HIV in Xinjiang, China [J/OL]. BMC Infect Dis, 2017, 17(1): 15 [2018-11-07]. doi: 10.1186/s12879-016-2152-4.
[12] 陳焯彬, 梁浩. 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結核治療的轉歸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6, 30(11): 1080-1081.
[13] 段振華, 吳學慶, 施雅瑩, 等. HIV/結核分枝桿菌雙重感染者的生存時間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6, 20(2): 180-183.
[14] 楊蕊, 邱玉冰, 蘇瑋瑋, 等. 云南省TB/HIV雙重感染患者抗結核治療死亡危險因素生存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6, 20(12): 1212-1215, 1226.
[15]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HIV drug interactions [EB/OL].[2018-11-07]. https://www.hiv-druginteractions.org/checker.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isoniazid-resistant tuberculosis: supplement to the WHO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EB/ OL]. [2018-11-19]. 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2018/ WHO_guidelines_isoniazid_resistant_TB/en/.
[17] Collaborative Group for th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in MDR-TB treatment-2017, Ahmad N, Ahuja SD, et al. Treatment correlates of successful outcomes in pulmonary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J]. Lancet, 2018, 392(10150): 821-834.
[18] Svensson EM, Svensson RJ, Te Brake LHM, et al. The potential for treatment shortening with higher rifampicin doses: relating drug exposure to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Clin Infect Dis, 2018, 67(1): 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