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樞 (首都體育學院,100191)
大學體育運動:全球化與普遍性的參與
——2017國際大體聯(lián)體育促進發(fā)展世界大會綜述
鐘秉樞 (首都體育學院,100191)
通過國際大體聯(lián)體育促進發(fā)展世界大會(FISU World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是國際大體聯(lián)傳統(tǒng)教育活動之一——夏季大運會科學報告會(The FISU Summer Universiade Conference)更名后的第一次大會。從1960年夏季大運會開始,在每屆夏季大運會期間均舉辦科學報告會,每屆3天,其目的是為從事大學體育研究的人員提供論文提交的平臺,激勵其對大學體育進行研究。每屆大會均圍繞大學體育研究,與當地權威的學術機構合作,組織專家主題報告、作者論文報告、墻報展示、討論交流等。從本屆大運會開始,夏季大運會科學報告會更名為國際大體聯(lián)體育促進發(fā)展世界大會,以更好地體現體育運動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
8月27—29日,2017年國際大體聯(lián)體育促進發(fā)展世界大會在世界夏季大運會期間在臺北市立大學舉行。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45名代表齊聚臺北市立大學,圍繞“大學體育運動:全球化與普遍性的參與(University Sport: Globalizing and Universalizing Participation)”這一主題,討論大學體育對體育運動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作為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委員會委員,筆者參與了教育委員會會議,并在會上代表2個工作組分別就冬季大運會科報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夏季大運會青年研究者獎設計進行了報告;主持了大會第2天的2個大會主報告,巡查了1個單元的分組報告;在大會閉幕式上就青年研究者獎進行了說明,宣布了評選結果。同時,作為中國大學生代表團團部成員,在團部與團部領導、工作人員、外事秘書及部分教練員進行了座談。
國際大體聯(lián)非常重視大學體育的教育作用,其專門設立的教育委員會是負責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活動項目的組織,通過科報會、論壇、報告、出版物、講座等各種形式促進大學體育研究,分享體育經驗以支持各國大學體育質量的持續(xù)提高,以促進國際大體聯(lián)目標的實現。在8月26日舉行的教育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了2016年委員會會議紀要;聽取了本屆報告會籌辦情況報告,檢查了會議場地設施,進行了會議期間教育委員會各項活動的人員責任分工;聽取了2019年冬季、夏季大運會科報會籌辦情況報告;聽取了委員會各個工作組研究報告,包括2016年論壇情況分析報告,國際大體聯(lián)-世界反興奮劑組織合作計劃、國際大學體育日舉辦情況報告、獎學金項目報告、合作伙伴發(fā)展報告、體育參與對話研究報告、青年研究者獎勵辦法研究報告、志愿者活動情況報告等。
國際大體聯(lián)體育促進發(fā)展世界大會由于是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委員會主辦的教育活動之一,以往多由教育委員會一家獨辦,但這次大會,除了教育委員會以外,國際大體聯(lián)性別平等委員會、學生委員會、新聞與傳播委員會、醫(yī)學委員會,世界反興奮劑組織、國際公平競賽委員會、歐洲雙重職業(yè)組織、HYPE基金等國際組織紛紛參與大會組織工作,參與議題設計、推薦主講專家、參加大會開閉幕式,體現了大學體育影響力的擴大。同時,在大運會期間,國際大體聯(lián)還與上述組織一起在大運村舉辦了一系列面向參賽運動員、教練和官員,每次2小時的研討會(The FISU Seminars),這些研討會吸引了不少國家的運動員、教練員、官員參加,通過互動交流,豐富了運動員在大運村的生活。本次大運會期間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委員會主辦的研討會時間及主題安排(見表1)。
表1 國際大體聯(lián)研討會時間及主題
本屆科報會的分主題包括:體育運動的價值(values in sport)、體育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sports and healthy lifestyle)、體育運動與社會經濟發(fā)展(sport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運動友好型校園(sportfriendly campuses)。在這些分主題中,會議關注如下4個領域:雙重職業(yè)(dual career)、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凈化體育運動與反興奮劑(clean sport and fight against doping)、促進國際大學體育日(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university sport)。圍繞這些分主題,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委員會和大會組委會邀請了10位主報告人,其報告人和主要內容如下:郭家驊,臺北市立大學研發(fā)長,運動營養(yǎng)和運動生理專家。報告題目:全球化視角下的大學體育價值。人們進大學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未來的成功,結識更多的人,而體育運動是在規(guī)則限定下的人類活動,是建立人際關系網的平臺,大家一起學會處理勝負、一起快樂、一起訓練,交流知識、保持聯(lián)絡。Emmert, Mark,美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主席,前華盛頓大學校長。報告題目:美國大學體育:創(chuàng)造終身機會。講述了美國大學體育的發(fā)展歷史和緣由,如何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造終身發(fā)展的機會。Kopczyk,Renata,波蘭弗羅茨瓦夫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體育法研究專家。報告題目:興奮劑:僅僅是法律問題嗎?現在體育中興奮劑問題已經涉及競技體育、休閑體育,甚至電子競技領域。報告介紹了反興奮劑的法律基礎和反興奮劑的社會學因素。黃啟煌,臺灣體育大學副校長,運動損傷與康復專家。報告題目:體育運動的有形與無形。參與體育運動會影響到健康、社會、家庭、政治、性別平等各個方面,這些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洪聰敏,臺灣師范大學體育部主任,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執(zhí)委。報告題目:老年人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ADHD)的身體活動和認知功能。介紹了參與運動對ADHD兒童行為、神經認知、學習表現等方面的影響。Peltzer,Karl,南非人類科研理事會研究主任,健康心理學博士。報告題目:東盟九國大學生的健康促進身體活動。研究選擇東盟9個國家的800名學生,分為低運動組、中運動組、高運動組,分析運動、飲食、煙酒、睡眠等行為因素,以及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健康理念等對參與運動和健康促進的影響。黃東治,臺灣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報告題目:體育運動與社會發(fā)展簡述。報告了體育運動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Lechner, Michael,瑞士圣加侖大學實證經濟研究所所長。報告題目:身體活動教育效果的實證研究。通過發(fā)生在瑞士的3個案例,分析了身體活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不同教育方式方法帶來的不同效果。周建智,臺北市立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報告題目: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友好態(tài)度。通過體育活動友好對待學習困難學生,使之重建信心。Spethman,Donna,澳大利亞大體協(xié)教育訓練與風險防控負責人。報告題目:澳大利亞體育友好型大學。介紹了澳大利亞大學對體育的態(tài)度,如何將大學建設成為喜愛體育,對體育運動友好相處的大學。
從上述主報告題目及其主要內容可以看出,體育運動在人類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體育教育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樣的認識,從大會開幕式上嘉賓的致辭也可體現。國際大體聯(lián)主席的致辭說:體育運動,尤其是大學體育運動,破除了一切區(qū)別和邊界,將不同國家民族的年輕人聚集起來,驅動文化、社會、環(huán)境變得更好。為了發(fā)揮體育運動的潛力,許多大學擔負起了他們的責任,建立體育相關專業(yè)、進行體育領域研究、組織體育比賽。大會組委會主席的致辭說:舉辦此次會議要告訴大家的是,體育運動不僅僅與比賽相連,還與研究、教育、分享、參與相連,大學可以將運動科學和運動員訓練有機結合,成為金牌選手的大學。
上述變化也可從2001~2007年國際大體聯(lián)夏季大運會學術大會主題變化中看出(見表2)。進入本世紀以來,國際大體聯(lián)在夏季大運會學術大會主題的設計上越來越注重探討大學體育運動對人、教育、文化、社會的影響,大學體育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國際化、全球化,大學生參與體育以及大學投入精英體育受到人們關注。
表2 國際大體聯(lián)夏季大運會學術大會主題
27日下午,國際大體聯(lián)教育委員會與HYPE基金會合作,在報告會現場舉行了體育創(chuàng)新大賽決賽(Sports Innovation Final Competition)。HYPE基金會宗旨是推動運動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目前已有2萬多來自運動及科技品牌、運動協(xié)會、運動俱樂部、學術界的不同成員。自2016年起該基金舉辦全球運動創(chuàng)新競賽決賽。2017年開始,該基金圍繞世界大運會、波士頓馬拉松、橄欖球聯(lián)賽等大型賽事計劃舉辦6場運動創(chuàng)新大賽決賽。每次決賽在全球各級預賽的基礎上挑選出10個來自不同大洲的隊參加。決賽中,每位參賽項目隊負責人介紹項目意義、設計原理、經費情況、投資前景、創(chuàng)意團隊。來自美國、印度、中國臺北、新加波、新西蘭的10支隊伍參加了在這次科報會期間舉行的決賽,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運動創(chuàng)意設計和產品。這些項目包括:音樂深層肌肉放松器、比賽策略模擬器、球類即時學習器、損傷修復醫(yī)生、高爾夫進階幫助系統(tǒng)、比賽信息跟蹤反饋器、體育參與配對軟件、膝關節(jié)敏感器、自行車數據眼鏡等。這場比賽拉近了體育學術研究與體育科技創(chuàng)新的距離,為未來學術性會議的舉辦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在大會錄取的80篇口頭報告中,來自大陸的占了19篇。在錄取的70篇墻報中,來自大陸的占了25篇。作者分別來自首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四川大學、東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溫州醫(y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理工學院、海南師大、西安建工學院、重慶文理大學等院校。他們在會上積極作報告、發(fā)言,參與互動交流,在墻報展示區(qū)醒目位置張貼自己的論文,展現了大陸大學體育研究的學術水平。
大會期間,作為首都體育學院校長,筆者與成都體育學院劉青校長還分別與臺灣體育大學、體育運動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臺北市立大學等臺灣的大學校長們就2所學校、兩岸學術交流、學生互換等事宜進行了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