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子
在網(wǎng)上搜索出國旅行必備品清單,前四名是方便面配榨菜、證件、衣物、應急藥品?!翱觳碗p子星”上榜的理由是:“在漫漫旅途中你必定會掛念祖國佳肴,有了方便面配榨菜,在國外超市買個雞蛋,一壺開水泡下去,明智如你立刻會發(fā)現(xiàn)滿滿的幸福感如此容易實現(xiàn)?!?/p>
視西餐為畏途的國人,非今獨有,中國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的首批畢業(yè)生張德彝就是一例。張在鴉片戰(zhàn)爭后赴歐,搭乘的跨洋輪船每日提供三次點心、兩頓正餐。對此他記錄道:“先所食者,無非燒炙牛羊雞魚……再則面包……飲則涼水、甜苦洋酒……另有黃薯、白飯等物?!睆拿枋鼍涂吹贸?,他對這樣的伙食明顯不適應?!芭Q蛉舛记写髩K,熟的又黑又焦,生的又腥又硬……”到了后來,他自稱已經(jīng)到了“一嗅即吐”的地步。
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無錫人薛福成也認為:“是飲食一端,洋不如華?!?889年出訪英、法、意、比四國時,他曾描述:“中國宴席,山珍海錯,無品不羅,干濕酸鹽,無味不調(diào)。外洋唯偏于煎熬一法。”言外之意,西餐“味不調(diào)”,是被千篇一律的烹飪技術(shù)坑了。
西餐如此不堪入口,自然有人挺身而出,將西餐漢化。清朝的徐老高,就因此名聲大噪。他原本在廣州沙面的洋行廚房里做事,學到了西菜烹調(diào)手藝,后來開了一家主營“西餐”的太平館,雖然遠近聞名,不乏達官貴人青睞,但菜單卻和真正的西餐相去甚遠。不僅有老外不太吃的雞翼、乳鴿登堂入室,還有瑞士汁炒牛河、雞絲炒飯交相輝映,誰主誰輔,一目了然。名為西餐,實則中餐西做。
百年之后,西餐中吃的精神依然如故。用可樂煮雞翅者有之,用啤酒煮魚者有之,用西班牙火腿煲湯者也有之。而且國人早已經(jīng)把西餐中吃之法發(fā)揚到國外去了。有一個冬夜我在巴塞羅那,逛完了蘭布拉大道,晚餐還沒著落,衣著單薄緊趕著往酒店走。在饑寒交迫的節(jié)骨眼上,鄉(xiāng)音不期而至。“大哥去哪兒?。窟M來暖和暖和吃頓飯吧!”順著聲音看過去,一個中年大叔操著東北口音拿著一摞子菜單,正在馬路上樂呵呵地向我招手。到了跟前,我禮貌性地回答,想嘗嘗當?shù)乜谖丁?/p>
“那還不簡單嗎?咱家專做海鮮飯吶!”從他手里接過菜單一看,上面果然都是西班牙圖文。我看前方還有兩家店,就有點猶豫。他看出來了:“那兩家嗎?你不用去了,都被我們老板盤下來了,西班牙人哪有我們中國人勤快。走走走!”就這樣半推半就,我跟他往店里走去,路上,他拍著胸脯跟我們夸口:“兄弟,你就點我們的海鮮飯,我給你加上鍋蓋煮,保證不像老外做出來那種飯夾生。你家里吃啥味兒,咱這里就啥味兒。”
那個晚上我像是穿越到了廣州西關(guān),因為吃的是有些另類的海鮮煲仔飯。徐老高泉下當有知,西菜中做,海外后繼有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