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燈下讀一段曹孟德,我窺見了大人物的牽掛。這位亂世梟雄,有匪氣,有戾氣,“對酒當(dāng)歌”里,還有那么一股仙氣,但也在小牽掛里,透出了一點(diǎn)人間暖意。
曹操死前,著《遺令》,內(nèi)容全是瑣事安排。一生戎馬,臨別人世,他最急切說的話是:愛妻愛妾們平時都很勤勞辛苦,我死了以后讓她們住銅雀臺,不要虧待她們。
后面的話更有點(diǎn)不可思議: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fèi)。各房的女人閑著也是閑著,可以學(xué)著編絲帶、草鞋賣錢。
他還說:我一生不覺得對不起誰,惟獨(dú)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么回答。曹操夫妻倆曾經(jīng)鬧別扭,一氣之下,曹操將子修嫡母丁夫人轟到了鄉(xiāng)下,后來,他后悔不已,再三去請丁夫人,但再也請不回來。
曹操臨終前放心不下的還有小兒子曹干。曹干三歲時,生母陳姬就去世了,這時也才五歲。
曹操的遺言,很讓一些名人雅士看不起。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蘇軾說,像曹操這樣,臨死前哭哭啼啼,“留連妾婦,分香賣屨”,這算什么事呢?
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誰又沒那一縷柔情百轉(zhuǎn)真性情呢。千百年后,正是一縷真性情,才讓曹操摘去“白臉”面具,成為一個真切的人。
大人物也有尋常人的小牽掛。
當(dāng)年,杜甫離家背井,被叛軍擄至長安,感嘆的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傳遞的是親情牽掛、人間至暖。長安那輪明月下,浮游著杜郎萬般兒女情:“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此時,杜郎望月,念的是遠(yuǎn)方妻兒的安康;嘆的是,兒女尚小,不能分擔(dān)妻子的苦。
亂世牽掛,至痛至切至暖啊。
駱桂生摘自《揚(yáng)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