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國英
述說平壩往事,就不能繞過三線建設時期落戶平壩的黎陽機械廠。
如果將時間撥回到1965年7月。那時候的人們渾然不覺,一個最高層的重大決定,即將對兩撥人的命運產(chǎn)生影響。原本不可能交集的東北和西南,在一場名為大三線建設的熱潮下會聚。中國的工業(yè)精英,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大遷徙。
來自沈陽的八位先驅,第一次踏上了貴州這片土地。1966年初,根據(jù)航空部工業(yè)部決定,這個以黎陽命名的工廠落戶平壩,從此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傳奇。
之所以是黎陽這個名字,除了朝氣蓬勃之意,應該還有些脈絡可尋。先行者們都來自沈陽一個叫黎明的工廠,在詞意上顯然說明了血脈關系。我想選擇平壩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嚴格的制度。
出于安全考慮,諸如黎陽機械廠這類國之重器(黎陽機械廠是國家在貴州建設的渦輪噴氣發(fā)動機生產(chǎn)線)要遠離大中城市50公里。平壩在貴陽和安順之間,正好合乎這個規(guī)定。我想這也是區(qū)區(qū)999平方公里,承載了眾多三線工廠的原因。此外,是不是也因為平壩就在驛道路口,建設者們可以隨時踏上回家的路。
滿懷火熱激情的建設者們,在靠山分散隱蔽的指導思想下,來到平壩邊建設邊生產(chǎn)邊設計。原住民們張大嘴巴,直擊了這次前所未見的奇跡。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前的不毛之地,迅速建起了一座高精尖的工廠,代表著中國頂尖的生產(chǎn)力。突然來的這么多的外省人,從此成了說普通話的鄰居。黎陽機械廠在隨后的歲月中逐漸擴充,幾乎成為了一個小城。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兩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演,雖難以相融,卻也和睦共存。
1969年抓革命促生產(chǎn),1970年調整生產(chǎn)布局。上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某型發(fā)動機的試制成功,黎陽機械廠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工廠產(chǎn)品不斷更新迭代的同時,三線人生活的“重要產(chǎn)品”——廠二代也開始批量產(chǎn)生了。70年代是廠子弟們出生最多的時期。
關于黎陽機械廠的往事并沒有隨著開拓者們的逐漸逝去,以及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忘記,反而分布在無數(shù)人的回憶里,在每個人家里的老照片中。背景不管是車間還是宿舍樓,無數(shù)個人命運拼湊起來,那就是一個完整的黎陽時代。
在平壩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了眾多三線工廠,其中黎陽廠就是其中之一。(雷國建/攝)
當時的黎陽對平壩而言,就像兩個完全不兼容的系統(tǒng),說著兩種不同的語言,在同一片土地上各自運行。在我來看,當時的氛圍幾乎像是一種對峙,不管是飲食生活習慣,還是價值觀,三線人在抵御著地方的侵襲。我想這種沖突的心理動因,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留在這里,只是把這里當做暫住地??赡芩麄冞€沒真正意識到,他們將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那將是一輩子的光陰。廠地在相當長的時期幾無交集,直至后來的招工進廠,這片封閉的土壤,才算是打開了一絲縫隙。這也可以看做是三線工廠的妥協(xié)。當意識到他們將在這里終其一生,接受與融合,也就成了現(xiàn)實必然的選擇了。有一些平壩青年,就此成為了第二代三線人。廠地之間,交流了解也慢慢開始,同時,黎陽機械廠也是在那時進入了如日中天的發(fā)展階段。
我還記得當年的平壩人,對于能夠進入黎陽機械廠工作的人的艷羨。穿著廠服的地方青年,就算開啟了成功人生。那時候的工廠幾戶什么都管,自從你成為黎陽的一員,意味著各種收入福利待遇遠遠超過地方,完全凌駕于同齡人之上。工資收入差距就不說了,上世紀的平壩冬天尤其寒冷,黎陽廠區(qū)卻到處都有暖氣。什么日用品吃的穿的,廠里大包大攬一切,這些現(xiàn)在看來不可思議的待遇,就真實發(fā)生在上世紀的黎陽。
還有在就業(yè)問題上,幾乎每一個平壩土著身邊都有這樣的三線人,他們像是地方的臥底,卻大多數(shù)投靠了三線。據(jù)我的觀察來說,廠里很難接納地方的理念,而地方青年們,卻會被廠里的價值系統(tǒng)漸漸策反,被三線所同化。而留在地方的年輕人,則認為他們這是一種背叛,甚至于會在生活中給予排擠。這是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都發(fā)生在上世紀的小城,廠里人和地方人互相歧視,平壩與黎陽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難以描述的隔膜。
我現(xiàn)在想這種疏離的根源,并非主客之間的不睦,而是文化和體制的碰撞。或許可以這么說,這些或許都不存在,其實,他們只是一群想逃離的人而已,或許他們本來就不屬于這片土地。卻又回不去父輩的家鄉(xiāng),而當他們真正的離開,過著各自輝煌或者黯淡的生活經(jīng)歷之后,在生起有關故土的記憶中,他們卻又只能想到這里,這也是三線記擁有龐大閱讀量的原因。
平壩與黎陽之間,大概還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故事。歷經(jīng)半個世紀之久,走在現(xiàn)在的廠里,看著閑坐的那些老人,不管工廠搬遷到哪里,他們才是黎陽的根系,都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這里哪也不去。幾十年的時光荏苒,也許是我們并未留意,廠地之間聯(lián)系之深,文化的不相融,并不能阻止個體接觸,像招工通婚個人情誼這些紐帶,在漫長的時間里悄悄對接,直至撕裂時才感覺到疼痛。
2016年滬昆高鐵平壩南站,就建在黎陽廠旁邊,這像是一種無聲的預言。天涯海角的三線人,會通過這條橫貫中國的干線,有一天會回到這里,看一看他們曾經(jīng)工作生活的地方。黎陽的故事,就像縮小版的千秋家國,裹挾無數(shù)人的命運在其間,隨著時間流逝,慢慢演變成為如今的模樣,這嘆為觀止的恢弘悲壯,就發(fā)生在小城身旁。
2000年好像是一條界線,黎陽廠作為國企的榮光漸漸褪去了顏色。人們不再對其趨之若鶩,廠里的風光黯淡下來。三線工廠普遍遭遇了困境,要不整體搬遷到省會謀求發(fā)展,要么廠里工人紛紛出走珠三角一帶。黎陽機械廠也不例外。所幸,黎陽機械廠在時代大潮中堅持下來。這次大搬遷能否重塑新生,這就是后來要發(fā)生的事情了。我所講述的黎陽,只能是發(fā)生在平壩往事里。搬走的只能是生產(chǎn)設備,而三線的靈魂還在這里,還在平壩的土地。就像以黎陽命名的高新區(qū),今年升格國家級,我們還看到航空小鎮(zhèn)正在成型,黎陽國際就是留下的火種,老工廠就要煥發(fā)生機,我知道新的故事即將開始了,而傳奇,還將在這里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