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琳專家指導/遼寧省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理事 王鮮花
又是一年秋冬季,顧奶奶看到菜農拉來的大白菜喜歡得不得了,自己腿腳不好,就催促著老伴去看看菜,問問價錢。由于去年的秋菜買得多,后來不少都爛掉了,顧奶奶的兒子今年說啥也不讓買了,還保證每隔幾天就會給顧奶奶買點新鮮蔬菜。
雖然兒子很貼心,但是顧奶奶看到鄰居們買來秋菜陸續(xù)在院子里晾曬,自己家還沒買,仍然急得受不了,想讓老伴少買點,但同樣遭到了兒子的阻攔。
“啥都不讓買,到冬天吃啥呀?再說,冬天買青菜很貴,我可舍不得?!鳖櫮棠陶f,兒子一家不和他們一起生活,但每到秋天她和老伴還是會買很多白菜、蘿卜、大蔥,都習慣了。每年買完秋菜,一個院子的鄰居還會互相比比誰家的菜好,誰家買得便宜,有的時候還會交流一下做法。
為了讓兒子支持老兩口的想法,顧奶奶特意選了一天邀請兒子一家來吃飯,鄭重其事地把自己買秋菜的好處跟兒子說了一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美味佳肴擺在面前,顧奶奶沒吃上幾口,就盼著兒子松口能支持她。可兒子是鐵了心跟老媽唱對臺戲,就是不讓買,說到最后,情緒還很激動,跟顧奶奶吵了起來:“每年都買一大堆菜,費勁弄回來又收拾,我爸去年都閃著腰了。拋開這些辛苦不說,冬天市場里的菜很新鮮,何必要吃打蔫的呢?你們也吃不了多少,最后費勁買回來的秋菜都剩下了,快開春的時候怕浪費,成天包包子,再吃不了就扔了,這是何苦呢?”
顧奶奶和兒子誰也沒能說服誰,秋菜買還是不買,也沒個定論。顧奶奶越想越難受,想得心里煩亂,還是想不通,“買個秋菜自己還做不了主?”漸漸地,原來身體一直很硬朗的顧奶奶,頭疼加劇,躺在床上不愛動,老伴發(fā)現不對勁,原來是血壓高得厲害,吃了幾天藥也不見好轉,最后只能住進醫(yī)院接受治療。
遼寧省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理事王鮮花表示,這個案例反映了兩代人的價值觀存在巨大差異。顧奶奶那一代人經歷過苦日子,餓過肚子,有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一個老人跟我講過他小時候到處找不著食物,找到一頭蒜就猛吃,吃了以后肚子疼得他滿地打滾,用心理學講這種體驗會深深地植入潛意識,他們就怕沒東西吃。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物質的憂慮和擔心是跟生存需求相連的,因此上一代人牢牢記住了這種感覺?,F在時代變了,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的體驗完全不同。老人雖然從道理上知道了現在的物質豐富,衣食不愁,但他們依然會擔心,萬一沒有了怎么辦?顧奶奶兒子的認知也沒錯,大家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只是都沒有從對方的感受出發(fā)。孩子看到母親急出病的情況,正確的做法是,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態(tài)度,順著老人的意思,而不是逆著來。年輕兒女一定要善解老人的心意,才能讓老人的晚年生活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