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正面臨著一個又一個難以化解的危機,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危機的釀成,多數(shù)是人類自身造業(yè)的結(jié)果,借用佛教的一句話說:因果不虛。
人類的貪婪、對大自然毫無節(jié)制的掠取,讓一個原本完整的世界開始殘缺:野生動物的大量減少,土地的沙漠化,滇池之水不再能照出藍天,若爾蓋濕地失去它天然的蓄水功能,層層攔壩導致水源干涸,以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村民不得不發(fā)出這樣的哀嘆:我們該到哪里去尋水喝?。《@一切,竟發(fā)生在短短四五十年間——呦呦鹿鳴,食野之萍。那童話般的世界忽然變丑了,變老了,變得難以相認了。大自然養(yǎng)育了人類,可人類卻缺失了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缺失了對與人類共生共存的其他生命的應有的尊重。而當人類對自然缺失了道德,缺失了敬畏之心,大自然立即就給人類以加倍的懲罰。掠奪有多猛,破壞就有多狠,就是這么殘酷,就是這么不講理!
當山野、湖泊、河流慘遭蹂躪,面目全非時,問我們還有幾多凈地?
現(xiàn)在,我們就跟隨一群年輕的海洋科學工作者,來到地處祖國南端的西沙,去那片遼闊、深邃、寶石般明麗的海洋,去認識大海深處的那片童話般的世界。
《追夢珊瑚》的作者劉先平被譽為“大自然文學之父”。四十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云貴、南沙、西沙等大小群島,南至西雙版納、北至陜西秦嶺等幾乎每一個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四十多年的大自然考察,七十多年的人生經(jīng)歷,讓他深刻地認識到,在面臨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重的當今世界,樹立生態(tài)道德,恢復生態(tài)秩序,讓大自然與人類共生共存,是維系人與自然血脈相親的唯一紐帶,也是讓人類社會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與《云海探奇》《山野尋趣》等大自然系列不同的是,這一次,劉先平的探險之旅轉(zhuǎn)向海洋,轉(zhuǎn)向那片瑰麗的海底世界中那些美麗的珊瑚礁。
海洋占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二,人類的家園有三分之二是海洋。猶如陸地上的熱帶雨林養(yǎng)育著大批野生動物一樣,珊瑚礁是海洋中魚類生活的家園。珊瑚礁雖然只占海洋面積的四百分之一,但其生物多樣性卻占海洋的四分之一,達四千余種。珊瑚礁一旦遭到破壞,那將是整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場災難。在我國近岸珊瑚礁遭受污染而被大面積破壞的情況下,西沙海底深處的珊瑚礁卻得以保存下來,這不能不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憐憫。為了拯救海洋,為了保護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科學家皇甫博士所帶領(lǐng)的團隊要在這片海底深處人工植造一大片珊瑚,而后,他們再將成活的珊瑚種植在其他海域——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夢想,猶如孩子們的歌唱:我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播種太陽……皇甫團隊其實就是這樣一群追夢人,追夢珊瑚,追夢海洋,追夢人類所剩不多的地球家園。
追夢珊瑚,拯救海洋,這不僅是皇甫博士們的夢想,更應該是我們所有在黃天厚土下生存和生活的子民共同的夢想。
三十八年前,我與先平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人潮涌動的車站出口處,但我卻在一眼間就認出哪位是我要接站的客人。先平用一份對大自然傾心膜拜的赤子情懷——從《云海探奇》到《呦呦鹿鳴》,從《千鳥谷追蹤》再到今天的《追夢珊瑚》,四十多年來,我們跟隨著先平的筆觸,去領(lǐng)略大自然的神秘與傳奇——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多年,其實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喚生態(tài)道德。”
生態(tài)道德,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名詞。
我認識先平時,他尚屆不惑,而今,中壽之歲的他依然沒有停歇他對大自然奧秘的無限探索,只是,與四十年前相比,他不再是一個大自然的單純的描摹者和歌頌者,而是一個大自然的保護者和大自然道德秩序的自覺維護者。他的文字,在深深的憂患中,更寄予一種責任和擔當——目睹大自然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他在憂傷中也有些憤怒,于是,他寄希望于對孩子們——他們是人類的未來。
魯迅說,救救孩子;今天,我們要說,救救地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