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盆菜是香港圍村一種與眾不同的傳統(tǒng)食制,是廣東和香港新界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屬于粵菜的一種,已經有數百年歷史。
盆菜,顧名思義是用一個盆,把預先煮好的材料一層層放在盆中。盆菜每一種材料的配搭、擺放次序、甚至盛器,都大有學問。例如菜肴的擺放需要由上而下、由精至粗。主人會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喜好來決定盆菜的食材。傳統(tǒng)盆菜大約分成6層,食物煮好后一層一層疊到盆內,這個工序又稱為“打盆”。正宗的“打盆”要求,上3層是米鴨、雞、鯪魚球、干煎蝦碌等干料,下3層是蘿卜、豬皮和圍頭豬肉等容易吸收汁料的食物。雖然每層食物分開煮,但汁料都以南乳、蠔油為主,吃起來味道是統(tǒng)一的。
相傳南宋末年,元軍南下,宋懷宗聯同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東莞縣烏紗以及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因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能使用木盆把菜肴放在一起,就此發(fā)展成盆菜。
盆菜反映出圍村居民的生活與文化。日常生活里,他們會在3種情況下吃盆菜。一是春秋二祭,圍村居民稱為“吃山頭”。據說以往交通不便,居民需要徒步前往拜祭,一來一回便是大半天,因此他們會在拜祭祖先后,把生豬肉煮成一盆,即可解決吃飯的問題?!俺陨筋^”這樣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也成為香港48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第二種是喜宴盆菜,每當有村民嫁娶或是滿月時,他們會邀請全村人吃盆菜宴,希望跟大家一同分享喜悅。最后一種情況是慶祝慶典,比如村中有新居入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后,香港元朗屏山鄉(xiāng)民每年10月1日都會舉辦“國慶盆菜”宴。
元朗屏山塘坊村是香港有名的圍村,村民大多姓鄧。在塘坊村,有一個數百年歷史的鄧氏祠堂,里面一間廚房已被柴火煙熏得黑漆漆。每逢喜慶節(jié)日,這個廚房會變得十分熱鬧,村里的盆菜師傅都聚在這里,做60至80圍盆菜。到那時,一陣陣南乳香彌漫在整個村落。
盆菜有一個特色,就是每一款都需要獨立烹調。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盆菜,全靠廚師的功夫。燒柴是件辛勞的工作。燒柴時冒出的濃煙和刺眼的柴火,會灼傷眼睛,甚至到了第二天還不舒服。即使如此,圍村人依然保留幾百年來的烹調方式。對他們來說,不用柴火燜,怎能享宴親朋?
一個習俗演變成飲食文化,依賴的就是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在熱潮之下,以往只能在圍村品嘗的盆菜,也登上了酒樓和快餐店的餐桌。盆菜本是眾人圍坐而吃的食制,如今為方便客人,快餐店也推出了“一人盆菜”。飲食習俗在傳承中也發(fā)生著適應現代社會的轉變。但無論如何改變,盆菜始終盛傳著圍村居民的故事,連接著香港人今昔的味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