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妮
摘 要:“狡兔三窟”的“狡”何解?今人訓為“狡猾”。然而此說始于東漢,盛于唐代至今,其實并不符合東漢以前的語境。分析早期文獻的文例,可知“狡”在唐代以前有“迅疾”義;又考察以兔為喻體的成語、名物,可明確兔子具有行動迅速的特點;再輔之文獻中關于“狡兔”迅疾的明證,足以證明“狡兔”的“狡”應為“迅疾”義。
關鍵詞:狡兔三窟,狡,迅疾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狡兔三窟”這個成語解釋為“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比喻有多個藏身的地方”,讓人心生疑問:兔子是狡猾的嗎?查百科詞典《辭海》“兔”條的釋義,有“善跳躍。膽小,聽、嗅覺敏銳”的描述,并沒有提及兔子有狡猾的特點。
可能有人會說,“狡兔三窟”是有出典的。是的,“狡兔三窟”語出《戰(zhàn)國策·齊策四》:“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君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作為孟嘗君門客的馮諼,為主人孟嘗君獻計獻策時用“狡兔三窟”來打比方,會把主人比作“狡猾的兔子”嗎?顯然,“狡兔”不可能是“狡猾的兔子”之義。在早期的古文獻里,“狡兔”似乎都不應這樣理解?!俄n非子·內儲說》:“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范蠡、大夫種曰:‘不可。昔天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太宰嚭遺大夫種書曰:‘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吳國即將被越國所滅,身為吳臣的太宰嚭游說越國大臣文種,以“良犬”比喻文種,以“狡兔”比喻自己效忠的吳國,這里的“狡”明顯也不應該理解為狡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走狗”即獵狗,文中并非貶義,而是與“良弓”同被比作為人出力者?!敖仆谩迸c“飛鳥”相對成文,因此雖指敵國,“狡”與“飛”一樣,沒有貶義?!敖啤钡慕窳x是狡猾,這并無異議,然而以今義釋“狡兔”的“狡”,卻是昧于古義,犯了望文生訓的錯誤。
那么,“狡兔”的“狡”的古義是什么呢?我們通過分析古代文獻的文例,發(fā)現(xiàn)“狡”有“迅疾”義。如《文選·枚乘〈七發(fā)〉》“逐狡獸,集輕禽”,“狡”“輕”對文?!逗鬂h書·班固列傳》“雖輕迅與僄狡”,“輕迅”與“僄狡”對文?!皟G”作輕解,“狡”作迅解。最有力的證據(jù)是《戰(zhàn)國策·齊欲伐魏》里的一段話:“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huán)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薄凹踩迸c“狡兔”相對,“狡兔”的“狡”顯然應是迅疾義。
與文獻相佐證的,是兔子行動靈活,善于奔跑跳躍的生理特點。這從我們流傳的成語中就可見一斑。例如“韓盧逐逡”。前文故事稱,韓子盧為疾犬,東郭逡為狡兔,都是宇內的佼佼者,卻因無止境的追逐力竭而死。“韓盧逐逡”也因此比喻爭強好勝,兩敗俱傷。又如“守株待兔”,來自《韓非子·五蠹》中的一個故事。宋國的一個農民,某日看到一只兔子撞上樹根,折頸而死,于是丟下農具,等著下一只兔子再來撞樹。后以此成語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這兩個故事里的兔子,一因追逐力竭而死,一因撞樹折頸而死。如果兔子不善于奔跑,沒有極快的速度,還會有這樣的結果嗎?這些民間故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更加鮮活,且達成了極好的諷喻效果。不僅如此,兔子行動靈活的特點還屢見于兵法中。如《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指軍隊戰(zhàn)前要如未出嫁女子那樣沉靜,誘使敵人放松警惕;戰(zhàn)時要如脫逃的兔子那樣行動迅速,使敵人來不及抵抗。后來引申出的“動如脫兔”,就用以形容人行動敏捷。而《呂氏春秋·論威》“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指的是,通曉軍隊不能滯留的道理,就能明了哪些地方是須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鳧即野鴨。因此以“兔起鳧舉”比喻行動迅速。兔也常用于馬名。如與“要褭”齊名的“飛兔”,三國時呂布的良馬“赤兔”,都因飛奔如兔得名。在兵法中,凡以兔子作比,往往表明了兵貴神速的事理。而在取名時,加入兔字,也常體現(xiàn)了取名對象行動迅速的特點。
除了“狡”有迅疾義,“兔子”具備行動迅速的特點外,古文獻對于“狡兔”也不乏直觀的說明。如《韓詩外傳》卷七:“昔者齊有狡兔,盡一日而走五百里。”《文選·張衡〈西京賦〉》:“若夫游鷮高翚,絕阬逾斥。毚兔聯(lián)猭,陵巒超壑。比諸東郭,莫之能獲。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鳥不暇舉,獸不得發(fā)?!薄皻赐谩奔础敖仆谩薄4硕沧忝鹘仆醚讣驳奶攸c。而回顧“狡兔三窟”一詞,善奔跑者多藏身處,也符合常理。凡此,“狡兔”的“狡”作迅疾解,是灼然無疑的。
至于“狡猾說”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東漢張晏在注解“狡兔”時,就已將“狡”解釋為“猾”。自此,北魏張銑、南朝裴骃,以及唐代司馬貞、顏師古、孔穎達等都支持這種注解。唐時這種說法已影響頗廣,如韓愈在《賀徐州張建封仆射白兔書》文中,就描述了兔子狡猾的特點:“兔,陰類也,又窟居,狡而伏,逆象也?!倍埔越灯?,“狡”的迅疾義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轉由“狡猾”義替代。
“狡兔三窟”以成語的形式保留至今,隨著歷史發(fā)展與文體演變,在不同語境中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色彩義,如《聊齋志異·邵九娘》:“妻乃從之,見柴曰:‘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笑。妻色稍霽,將返?!边@里的“狡兔三窟”就帶有了嘲諷意。然而,我們在解釋古語時,一不能以辭害意;二不能望文生義,導致曲說誤傳的后果。因此,“狡兔三窟”的解釋應為:“即使是跑得飛快的兔子,也至少有三個藏身之處。后比喻藏身的地方多?!?/p>
作者: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