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開始于1990年,一個男人從福建莆田縣來到了北京,在驟然變得干冷的氣候中,放下行囊。他的旅途橫跨了大半個中國,從南方到北方,在那個年代有很多這樣的人,懷揣著夢想,從全國各地來到祖國的心臟,如同逆風而飛的候鳥,收攏翅膀,棲息在不屬于自己的地方。他叫詹春明,海淀區(qū)有名的“相機華佗”,無論是相機有什么疑難雜癥,到他手里,都能“康復(fù)”,雖然他面對的是新巧而昂貴的機械制品,但在他身上,你看到的是一種屬于百年前乃至千年前老工匠和手藝人一步一步沿襲下來的嚴謹和自信。
“剛來北京的時候,什么也沒有。”他笑著說,歲月和如今事業(yè)的成功給了他面對往事的豁達:“那時候和好多人擠在一間房子里,又是小,又是臟。”他最開始的選擇是修表,精密的手藝總是觸類旁通的,1992年的時候,他敏銳地感覺到,相機行業(yè)的興起是一個機會,那時還是膠卷稱霸的年代,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滿大街都是挎著單反的文藝青年,相機還屬于一種奢侈品。他一開始在影樓修相機,磨煉成業(yè)界的一流手藝,后來就開了自己的店。那時候,他的店還在頤和園附近。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精研手藝上,別人修一個相機七八百,他五六百也修。不為別的,就是要鉆研手藝。
“做一件事啊,就得把它做好,那個時候我一個月能拿到兩千五,當時那種幸福感??!”他就像回味一杯老酒一樣,笑了:“后來一個月幾萬塊,都比不了的。”我有點吃驚:“幾萬?”他笑得寬容又溫和:“我?guī)С鰜淼耐降?,月薪都是幾萬的,好的時候,我一年能賺上百萬。”
這些年經(jīng)濟飛速的發(fā)展,相機產(chǎn)業(yè)更新?lián)Q代的速度讓人眼花繚亂,然而詹春明師傅的手藝和店,卻并沒有被時代落下?!拔覀兌疾煌5卦趯W(xué)習(xí),踏踏實實地干才行,不進步能行嗎?”他說的很認真:“我就告訴我底下員工,踏實!顧客說好才會再來,顧客一個一個介紹來,比什么都管用?!?/p>
二十年過去了,他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北漂,到現(xiàn)在,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有了自己的事業(yè)。甚至,他有能力將他家族里人都帶出來,把那些不擅長讀書的孩子,帶到北京,成為頂尖的手藝人。
在相機修理界,或者在整個社會,1992年,因為改革開放的機遇富起來的很多人已經(jīng)沉進了生活的塵埃里。詹春明師傅不算巨富,卻始終在穩(wěn)步地、向著更光明的前景走去。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著顧客至上的節(jié)操,一直堅持著幫助別人。
我想到了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chǎn)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理念,你手頭上的并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個隨時準備鮮活起來的生命,你的信仰在你的指尖,生命的最純粹的熱情和持之以恒的堅守,都在指尖。
中國古代的時候,給這些匠人以獨特而風趣的諢名,刷子李、泥人張……馮驥才在《俗世奇人》里記錄了這些傳奇,刷子李粉刷屋子的時候必穿一身黑,身上有一個白點不要錢;泥人張席間一捏成人物,讓惡霸貽笑天下,這些傳奇的背后,只因為那兩個質(zhì)樸的字:“手藝?!比欢?,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愿意十年如一日鉆研一門手藝了,人們習(xí)慣了機械,更習(xí)慣了“湊合”,一個學(xué)徒不到一年就可以出師,沒有人用十年幾十年時間,把一門“手藝”鉆研到極致,于是那些“匠人”,那些傳奇,也消失在了充斥著“成功學(xué)”的年代里。而這種古老的,所謂“過時”的精神和信仰,成就了詹春明師傅的故事。二十年,鉆研一門手藝,也許默默無聞,但他的內(nèi)心知道,顧客知道,他手里的相機也知道。從打工到老板,從未改變過的,是他最初的品質(zhì)——踏實、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