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英文學術期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以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的18個特刊為例

      2018-01-15 11:14:36郭戀東
      當代作家評論 2017年6期
      關鍵詞:特刊文學文章

      郭戀東

      一、有關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簡稱MCLC)名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主辦,在英語世界較集中、典型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的英文期刊。新世紀以來,國內對此刊物的研究已經起步,但成果不多,不算系統(tǒng)。以MCLC紙質版及其網上電子資源庫的介紹為依據,本文首先對此刊的整體情況進行介紹?!吨袊F代文學與文化》(MCLC)刊物原名為《中國現代文學》(MCL,1984-1998),是一本專門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化的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秉持對“中國”的了解并不局限于狹窄的、政治的含義,該刊的研究范圍幾乎覆蓋所有文學流派,電影電視,流行文化,表演、視覺藝術,印刷與物質文化材料等。正如其網上資源庫中“有關刊物”一欄的介紹:MCLC現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的鄧騰克主編。其出版得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該校中國研究所的慷慨支持。其中第11卷得到蔣經國基金會慷慨資助。同時,MCLC被列為藝術與人文(A&HCI)引文索引。綜觀期刊的整個發(fā)展歷史,自1984年創(chuàng)刊到2016年秋季刊,MCLC已出版發(fā)行33年,共28卷51期,一般情況為每年出版春秋季兩期,一年出版1卷,也有例外情況。1998年之前名為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簡稱MCL),名為《中國現代文學》,主編為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1999年改名為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簡稱MCLC),名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主編為鄧騰克(Kirk Alexander Denton);2003年秋季一期開始該期刊將紙質版中的書評欄目取消,放入網上資源庫,目的是使書評不受紙質版篇幅的限制而能覆蓋更廣泛的領域,同時也可縮短從書出版到評論之間的間隔。

      最值得一提的是該刊的主旨。MCLC網上資源庫的“目標”一欄中寫道:《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是一本由同行評議的多學科文化研究期刊。除了文學研究之外,MCLC發(fā)表了范圍廣泛的文章。該刊所謂的文化觀念既包括精英和流行文化,視覺形式和文字形式的,也包括日常生活中較少文本形式的其他文化形式。并鼓勵投稿者使用照片、圖片、電影或相關視頻材料。MCLC的特點在于保持一貫的高學術水準,借由批評理論呈現中國現當代文化的前沿觀點?!半S著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地區(qū)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地位日益重要……現在對中國學者來說正是到了一個關鍵時刻——應該將中國作品傳遞給更廣泛的支持者,同時挑戰(zhàn)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呈現,同時更廣泛地幫助讀者深入了解有關中國現代性及其文化形態(tài)等問題?!背酥?,MCLC也通過一部分翻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地區(qū)出版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也就是說MCLC的目的在于將中國置于全球背景以及歷史發(fā)展的縱橫坐標軸內,通過刊登理論性、學術性強的中國文化研究成果向西方該領域,更重要的是領域之外的學者、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中國形象及中國文化形態(tài)。

      二、有關MCLC的特刊研究

      在對MCLC進行了基本介紹之后,讓我們快速切入刊物內容。MCLC在其創(chuàng)刊至今的33年、28卷、51期、336篇主要文章(不包括書評和早期的各類雜項等)中,共計出現了18個特刊,特刊主要文章數量為137篇,占總數的40%以上。每個特刊自成一期,由一位或兩位客座編輯主持;一般在簡短的主編手記(按語)之后發(fā)表重量級的客座編輯引言,或稱之為導論,以簡介的方式陳述此期特刊的來源、意義、特點,同時概括特刊中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價值,因為MCLC紙質版中每篇文章都沒有內容摘要和關鍵詞,所以導論部分的介紹可以說彌補了這一不足。通過閱讀每期特刊的引言部分可見18個特刊的共同特點:每期特刊圍繞某個主題自成體系,特別注重文章的理論性、創(chuàng)新性與跨學科性。綜觀MCLC 33年的全貌可以說,特刊是其最具特色的亮點,也是了解MCLC研究重心和英語世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特點的絕佳窗口。在呈現特刊的具體內容之前,首先以列表方式介紹18個特刊的基本情況(見表1. MCLC中的 18個特刊基本信息)。列表之后本文將通過對18個特刊的概括性介紹和分析,歸納這本英文期刊在學術視角、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點。

      對MCLC中的18個特刊的介紹②

      第一個特刊出現于1988年4卷1、2期合集,名為“性別,寫作,女權主義及中國”,重點在女性寫作和性別政治。主編手記中葛浩文介紹在此期特刊之后還將會有另外兩期由客座編輯主持的特刊。此期是MCL的第一個特刊,代表著MCL這本期刊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變化。細看此期MCL的出版地和編輯基本信息會發(fā)現,編輯部人員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密蘇里大學的白露取代了加州大學的湯馬·戈爾德,哥倫比亞大學的瑪莎·瓦格納成為期刊的書評編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期特刊“算是創(chuàng)刊以來容量最大的一期”,主要文章共13篇,如果對照本文表1會發(fā)現此期特刊是至今18個特刊中容量最大、文章數量最多的一期。在白露所寫的《導語:中國的性別、寫作、女權主義》一文中提到此期特刊收文的重心和關鍵詞為“性別”,這是用以了解現代性的一個核心概念,對中國來講也不例外。另外在此期兩篇書評中也涉及到這期特刊主題。一篇是《政治評價與中國當代小說的再評價》(Margaret H.Decker: “Political Evaluation and Reevalu-

      1.MCLC

      中的

      18

      個特刊基本信息

      *

      此期特刊未明確說明是特刊

      但此期中單列一個

      特別部分

      ”,

      名為

      “Special Section”,

      本文視其為特刊

      。

      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其中對5本由女性作家撰寫或以女性為主題的中國當代作品進行評論,其中包括王安憶的《小城之戀》、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程乃珊的相關作品。另外一篇雖是書評,但可算是對殘雪的深入評論。

      80年代的第二個特刊出現于1989年5卷1期,名為“80年代的中國文學”。此期特刊的最大特點是鮮明的政治性,被稱作“后毛時代的中國文學及其文學政治研究”。也正因為相關政治背景及原因,盡管只能借助于翻譯作品,海外此時期對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實際是指1989年之前這段時期的作品極為關注。細讀此期特刊的內容會發(fā)現,此時期海外關注的中國作家包括北島、阿城、莫言和張賢亮;關注的體裁除了小說、詩歌,還強調電影。仔細閱讀此期特刊中的7篇文章會發(fā)現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都使用了前沿性的理論方法對80年代中國文學和文化進行解讀。此期客座編輯為鄭樹森,主編手記中稱這個時期的鄭樹森“正在成為有關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選集的卓越的臺灣出版商”。

      繼1989年春季特刊之后,秋季5卷2期又出版了一期特刊,聚焦文學與政治的沖突,論證抗戰(zhàn)時期作家創(chuàng)作失敗之根源。MCL特邀胡志德為客座主編,組織了“有關抗戰(zhàn)時期的文學和文學政治”的特刊主題。通過主編手記可知:胡志德在本期特刊中匯聚了文學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的強大陣容以揭示對中國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被忽視的一個歷史階段——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文學研究。也就是說,此期特刊旨在補充少有人研究的抗戰(zhàn)文學,也是為了激發(fā)對抗戰(zhàn)時期文學和文學政治的研究興趣。包括胡志德為此期特刊所撰寫的引言以及鄧騰克所撰寫的《中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參考書目(1937-1945)》,此期特刊共8篇文章,所涉及作家包括張?zhí)煲?、老舍、王統(tǒng)照、茅盾、路翎和吳組緗,內容可謂豐富。貫穿特刊的主導思想即文學與政治的沖突,引言中認為這些優(yōu)秀作家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作的失敗均因為政治與文學沖突之不可調和的悖論。引言中提到在抗戰(zhàn)這一要求“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高度融合”的特殊時期,出現了中國現代作家創(chuàng)作不成功的現象。當時大部分作家既非常痛苦又非常真誠地想要進行滿足戰(zhàn)爭需求的創(chuàng)作,但卻都出現了一種深刻的寫作危機,這種危機不僅是因為作者自覺抵制文學為戰(zhàn)爭服務的做法而造成,更在于他們的作品在背叛深刻的同時又無法獲得認可。當時的作家真誠地尋找能夠將文學創(chuàng)作和服務抗戰(zhàn)的兩種熱情相結合的新方法,但是卻鮮有人做到。此期特刊中的文章試圖從新角度重新對抗戰(zhàn)時期的著名作家進行解讀,選擇這些作家的原因在于他們都具有以下的共同點:均以自己的方式掙扎于真正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戰(zhàn)時政治動員的張力之中。

      進入90年代,特刊首先集中于臺灣當代小說。1992年6卷1、2期合集出版了由客座編輯鄭樹森組織的特刊“臺灣當代中文小說”。主編手記中說明了此期特刊的來由,這些精彩的文章首先“呈獻于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舉行的有關來自臺灣當代中文小說的會議”,集中探討臺灣中文小說的地位——是應該享有前沿作品的榮譽還是繼子的地位。此期特刊10篇論文圍繞這一爭論進行。

      到1993年MCL的關注焦點更明顯地體現在電影上。1993年7卷2期出版了特刊“中國現代文學改編的電影”,旨在說明華語電影的重要性,客座編輯為鄭樹森。主要內容是4篇文章,另外還有一篇報告,兩篇訪談,一篇參考書目。編輯手記中寫道:海外對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的關注近來都認可電影的影響力?,F當代文學作品若與電影作品相比,電影更受青睞。特刊中4篇主要文章雖然都論述電影,卻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高爾基的《在底層》的改編;對香港流行作家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電影《霸王別姬》的探討;針對功夫電影技術和理論的分析;臺灣電影的文學改編問題等。一篇報告是焦雄屏對跨過臺灣海峽的電影洄游模式的分析;兩篇訪談是克里絲·貝里對兩位在電影方面活躍的作家的訪談。最后,由H.C.Li篩選的有關中國電影的英文參考書目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下一個特刊聚焦于翻譯。1994年8卷第1、2期合集中出現了一個特別部分:“翻譯中的中國文學”。盡管沒有說明此期是特刊,但可以將這個特別專欄看作特刊,共計5篇主要文章。

      緊接著1995年9卷1期出了由客座編輯唐小兵組織的特刊“文學與都市”,旨在建構中國大陸城市文學的完整歷史敘事。包括唐小兵的導言一文,此期特刊共8篇文章。在主編手記中提到由唐小兵組織的此期特刊為MCL帶來了新鮮血液——一批年輕的評論家。在唐小兵所作的導言中明確闡述了此期特刊的內容及特點。首先他承認組織此期“中國城市文學”的動因來自其本人對20世紀30至40年代中國文化轉型/復興的個人興趣。他提到在此期間中國農村的作用發(fā)生轉變,不僅用以作為革命群眾運動的前沿陣地,也成為另類現代性的試驗場所;而都市感性在此時期則面臨著比任何時候都嚴峻的挑戰(zhàn)和否定,這一現象可在當時文學概念與實踐同時發(fā)生改變的過程中被察覺。唐小兵明確提到此期特刊旨在嘗試構建中國城市文學的完整歷史敘事,并由此預測未來。此期特刊作為一個整體嘗試了一種實驗性的組織方法和理論,以期重新審視20世紀中國文學。

      1996年9卷2期MCL推出一期詩歌特刊,將詩歌研究放在宏大的文化和歷史語境中進行研究。此期特刊包括9篇主要文章,同時此期兩篇書評也與詩歌緊密相關:對舒婷的評論和對顧城《英兒》的書評。此期主編手記簡短,感謝客座編輯奚密組織此期詩歌精彩特刊。而重要信息則留在奚密所作的前言中。前言中提到特刊有4篇文章來自1995年的9月28至30日在荷蘭萊頓大學舉行的由荷蘭國際亞洲研究協會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共同組織的中國現代詩歌國際工作坊活動。其中特別指出柯雷的文章是目前為止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地下詩歌最全面的研究,柯雷一文填補了自“文革”時代以來有關中國詩歌復興方面的研究空白。此文也是柯雷著作《語言的破滅:當代中國詩歌和多多》第二章的修改版本。同時,此期中梁秉鈞所探討的話題致力于香港詩歌的早期發(fā)展,其觀點認為“香港文化的認同是一個一直處于變動之中的問題”,他在論文中所提到的詩人都具有“將現代西方文明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進行有必要的協商”的特點。顧彬和賀麥曉的文章則體現出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李典分析了北島詩歌中所蘊含的多層次矛盾。此期特刊中的所有文章都具有以下特點:信息量大,且將他們的研究對象——作家及作品放在更寬廣的文學和歷史語境中,并為此提供至關重要的見解。展示了在過去80年中,包括中國內地、港臺和海外中國華人社群在發(fā)展、研究中國現代詩歌這方面所富有的生命力和豐富性。

      1998年10卷1、2期合集的編輯手記表明了MCL里程碑式的發(fā)展和轉向:創(chuàng)建這本期刊的初衷是為了給日益增長的有關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術新見解提供一個寬闊的傳播渠道。15年來MCL一共出了10期,努力而且成功地保持著期刊在學術方面的高水準,其在理論方法、研究話題和種類等方面的傳播都可謂廣泛、豐富,且頻繁發(fā)表高水準的學術性對話?,F在正是合適的時機讓期刊和編輯都邁向新方向了,從第11卷開始MCL將會經歷一個重大轉型,將會組成新的編委會,期刊封面以及版式設計都將會是全新的。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期刊的名字將會改為MCLC(《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5年10期的容量中,已涉及本文以上所提到的8個高質量特刊。而新的MCLC歡迎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各方面的文章投稿,范圍覆蓋影視、表演、視覺藝術、建筑、流行文化、各種印刷文化等。其發(fā)表要求是:專業(yè)領域和非專業(yè)領域的人士都能夠閱讀,但要求所刊文章具備相當高的理論性和獨創(chuàng)性。

      大轉型之后的MCLC在2000年的12卷2期刊發(fā)了“現代中國的視覺文化和記憶”特刊,可謂是對期刊轉型的響應。此期是MCLC經歷改革后的第一個特刊,無主編手記,由兩位特邀客座編輯安雅蘭和陳小眉撰寫詳細的介紹,這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個專題特刊。介紹中說:生活在城市化社會中的居民每天需要面對大眾市場傳播的大量產品。在20世紀中國復雜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景觀下大規(guī)模生產的視覺產品以及大眾對其的接受情況值得探討。此期特刊由7篇主要文章組成,作者包括文學評論家、歷史學家及藝術史研究者,通過對視覺形象的解析,探討現當代中國一部分具體視覺形式的產生原因及其情況。這些論文以探索圖像角色的復雜性為切入點進而探索現當代中國文化的可視性問題。這些文章首先是以會議論文的形式出現在1999年10月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舉辦的會議上,它們介紹了現當代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或多個視覺觀念,特別強調如何利用圖片來構建文學、歷史以及文化記憶。如此期最后一篇文章梅根·費里的《烏托邦中國:中國文化大革命在拉丁美洲的愿景》探討了毛澤東及其相關意象在拉丁美洲的跨學科影響。特刊文章旨在研究現當代中國文化中的可視性問題。希望用一種可持續(xù)的方式,使文學家、歷史學家及藝術史專家對其所調查的視覺形象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持續(xù)交流,由此構成現代文化史的一種歷史敘述。對現代視覺圖像(包括藝術)的生產和接受進行跨學科探索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理解和闡釋一些本質問題,如對20世紀中國文化的記憶、如何記憶、以何種新方式來看待現代性等。

      2001年13卷2期又出一期詩歌特刊,此期特刊亦無主編手記,只有客座編輯奚密所作的一篇手記說明特刊的目的:旨在證實詩歌的生命力、新穎性和社會文化意蘊。此期所包含的7篇主要文章涵蓋了中國詩歌從五四到當代的整個歷史時期,跨度和范圍大。魏樸的文章闡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與藝術問題,重點集中于中國現代詩歌的形成期。劉皓明旨在論證廢名詩學的重大成就,認為其價值一直被低估,廢名的詩學借鑒了歐洲以及佛教來源,并且強調意象法的想象力和虛幻性之融合。江克平的文章把我們引向20世紀四五十年代,文章考察了贊美詩這一種類,論文揭示了這種贊美詩所具有的革命激情以及所蘊含的張力。西敏闡釋了顧城早期作品中的對稱性,這種對稱性是對中國古典詩歌對稱性的一種超越,同時認為以前對顧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主題,呼吁應該關注顧城詩歌的藝術形式。馬蘇菲的文章是此期特刊中唯一一篇對臺灣詩歌的研究,論述了一種反復出現的詩歌形式:組詩。

      2002年14卷2期出版“高行健特輯”???,原因是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高行健,“雖然過去了很久,但這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通過此點可見MCLC對爭議性問題的關注。此期特刊只有主編手記,而無客座編輯的引言導語。特刊以藍詩玲的文章開篇,剖析中國對高行健獲獎的反應。劉再復的文章旨在認可高行健的文學試驗,認為小說《一個人的圣經》具有深刻的內省性。金介甫的文章爭論高行健的身份,認為對其的理解和接受只能基于他非中國作家的身份,同時對高行健小說的解讀只能放在西方現代主義或后現代主義的傳統(tǒng)中才會有效。柯思仁對高行健后期戲劇中的敘事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而分析高行健小說中第二和第三人稱敘述之運用則是徐鋼文章的主題,徐鋼描述了高行健作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作家的身份。羅鵬通過《一個人的圣經》中敘事者與其母親和女性愛人的關系分析,考察了這部小說的女性氣質。托馬斯·莫蘭的文章則以高行健的《靈山》為例使用生態(tài)批評方法,認為《靈山》將自然置于整部小說的中心,是一部“以自然為中心的文學”作品。手記評價道:無論對高行健被授予諾獎輿論如何評價,高的作品為讀者帶來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有意味的核心問題——西方現代性與中國本土傳統(tǒng)、全球與地方、文學與政治等一系列具有復雜關系的問題。同時伴隨著此期特刊,MCLC的網上資源中心刊登了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康開麗撰寫的《充實高行健的戲劇》一文,文章是有關作者在密歇根大學執(zhí)導高的話劇《車站》的經歷。

      下一期特刊名為“臺灣電影”,出版于2003年15卷1期,旨在關注臺灣新電影之危機??妥庉嫗榘赜鱼懞蚇icole Huang,客座編輯的引言詳細陳述了此期特刊的起源、主要內容及目的。引言開篇提到“新電影之死”的來源:1991年一本名為《新電影之死》的文集經匯編而成,其中針對侯孝賢1989年的電影《悲情城市》展開爭論,認為臺灣新電影已經背叛了其本應具有的對臺灣社會進行批判的使命。盡管本書中的攻擊可能是對侯的誤讀,但文集的題目指出了一個重要傾向——臺灣電影已經處于危機之中。引言在介紹了“危機中的臺灣電影”這一名稱的來由之后提出,了解20世紀90年代臺灣電影危機的起源會對理解此期特刊中的所有論文有所幫助,因為這是這些論文產生的語境。引言中說道:本期中的6篇論文均涉及臺灣電影場景,他們避免使用一種粗暴的政治分類的闡釋方法。葉月瑜和王斑超越了臺灣內部政治辯論的模式,作為對全球化統(tǒng)一愿景的對應,對楊德昌、蔡明亮和侯孝賢的電影進行解讀,而這種全球化統(tǒng)一愿景可能是對本土特征的威脅。紀一新關注與臺灣新電影并行出現的臺灣新紀錄片。鄧志杰致力于新電影的歷史背景研究,將重點放在侯孝賢的早期作品上。羅鵬、柏佑銘和葉月瑜分別從公共健康、城市規(guī)劃和流行音樂等方面論述了臺灣當代社會中新電影的語境和文化問題。同時,這些論文涵蓋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新電影和其所反映的當代文化的整個歷史,包括新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全盛時期(羅鵬、柏佑銘和葉月瑜的文章),侯孝賢的學徒生涯(鄧志杰的文章)和早期城市電影(柏佑銘的文章),再到侯孝賢的近期作品(王斑的文章),以及對紀錄片制作不斷增長的興趣(紀一新的文章)。引言最后提到此期特刊中的文章揭示了學術界對臺灣電影持續(xù)的興趣,盡管臺灣電影制作者不斷看到危機的信號,但這正反映了臺灣電影人對臺灣電影的重視和危機意識。

      2005年17卷1期特刊“中國文化在亞洲”,重在強調亞洲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此期特刊具有鮮明的時效性和政治性,客座編輯為羅貴祥和彭麗君。仔細閱讀主編手記可見此期的重點在于說明在政治沖突以及經濟競爭緊張的現階段,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此期特刊中的文章也是“對超歐洲中心論范式文化全球化的有效理解和批判”。此特刊的目標是:為新跨亞背景下對中國現當代文化交流進行有效分析、調查、理論建構提供一個學術平臺。旨在強調了解亞洲文化交流與全球化的重要性,并以此避免僅用歐洲作為參照物來理解當今世界。主編手記中說:“此期中的各種文章展示了在歷史、地域政治和經濟權力沖突下,在文化的層面上把亞洲各國連結在一起的可能性和重要性?!?span id="j5i0abt0b"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c489ca0b9b9bdd1b36c0e1ab4085549d" style="display: none;">Kwai-Cheung Lo and Laikwan Pang:Introduction:Chinese Culture in Inter-Asia, (Spring 2005), p.1-4.此期特刊的目標不僅在于提供一個在新跨亞背景下對中國現當代文化研究的學術平臺;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對超出歐洲中心論范式的文化與全球化的理解和批判的起點;真正的作用是通過了解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化,我們可以避免使用歐洲作為僅有的參照物。緊接著對此期特刊目標的介紹,引言隨后介紹了此期特刊中主要文章的基本內容和價值。梁秉鈞刊載的12首詩歌,標題為“亞洲的滋味”,詩歌是源于他與8位來自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和亞洲其他地區(qū)藝術家一起合作的裝置藝術展。詩歌展示了亞洲各國之間文化歷史相互影響的程度要比想象中深得多。德里克通過聚焦上海,考察了建筑在殖民歷史中所起的作用。加藤的文章是有關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李小龍被認為是跨中國的民族主義的標志性人物。該文章對電影的獨特視覺語言、動作編排以及在影片中所運用的各種武器的象征意義進行了透徹分析。彭麗君仔細研究了新電影品牌“新亞洲電影”,這個術語在許多電影節(jié)和電影市場中的廣泛使用,文章爭論這種新的身份和概念可能以及如何模糊、抹去國家邊界、高端藝術和大眾藝術之間的區(qū)分標志。蔡如音在《全球化/后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媒介文化生產關系中的金城武》一文中以金城武——全球化亞洲中具有高度移動性的明星示范作為個案,企圖對跨國明星地位提出脈絡化的解釋。此期特刊最后一文中酒井直樹通過他自己使用多種語言編輯期刊《印跡》的經歷,把我們帶回到亞洲文化和語言多樣性如何面對英語霸權這一尖銳問題上。他認為文化民族主義無論如何都不是針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合適解決方案。在面對英語霸權主義時,其實翻譯可以為政治斗爭和文化協商另辟蹊徑。該文認為與其拿出本國語言的國族傳統(tǒng)與文化特質來抗衡全球使用英語的趨勢,不如將英語看成一種策略性的媒介,并透過多種語言的翻譯來進行不同國族之間的互相交流。因此翻譯是處理批評問題、研究政治抗爭與文化協商的焦點和重心?;谔乜械乃形恼拢梢钥闯龃似谔乜噲D利用泛亞實體作為跳板,跨越二元對立模式來思考文化多樣性問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期特刊中的所有文章,除了梁秉鈞的詩歌,都被翻譯成中文在臺灣期刊《中外文學》2005年6月34卷1號刊中刊出。

      2006年18卷1期為“中國現代主義”特刊,旨在概述有關中國現代主義的運作方式。特刊客座編輯是韓瑞。韓瑞在導語《中國現代主義》一文中說道:中國民族認同的事實是中國現代主義風格自覺發(fā)展不可避免的特征。同時,并不存在簡單的“國家”文學。

      MCLC的第15個特刊刊于2008年秋季的20卷2期,名為“現代中國的喜劇愿景”,客座編輯為雷勤風和傅朗。此期特刊的目標在于重建中國喜劇的譜系以及重新確立喜劇的地位。綜觀此期特刊的引言以及相關文章可見其特點:采用新視角、新理論,力求全面系統(tǒng)地對中國喜劇進行補充、重評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此期特刊加上引言共計7篇文章。在引言中開篇即引用1939年錢鍾書的文章《說笑》,當時錢鍾書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此文是發(fā)表在《今日評論》上名為“冷屋筆記”系列中的一篇,旨在諷刺林語堂曾通過《論語》雜志向國民灌輸幽默和其所謂的人文價值觀。錢對林的諷刺在1939年似乎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因為“到1939年中國的幽默年代似乎已經過去,林語堂的《論語》也在1937年停刊,林本人也離開中國去了美國”。文中接著提到,幽默在中國總是屬于歷史的偶然事件,出現的頻率極低。但是正是將幽默大師林語堂逐出中國的戰(zhàn)爭以及處于邊緣化的“說笑”卻給錢鍾書帶來了創(chuàng)作梅尼普斯式諷刺佳作《圍城》的靈感,同時也促成了當時在淪陷區(qū)上海及國統(tǒng)區(qū)重慶地區(qū)喜劇創(chuàng)作繁榮的景象。這樣的偶然和催生關系其實也在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幾個時期出現過,如晚清文學中的“游戲”文學和“文革”時期地下流傳的笑話書籍。文章緊接著梳理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對喜劇接受的局限。引言最后,兩位作者提到此期特刊匯集的6篇文章都反映了有關中國現代喜劇的一些共性:首先,中國文學及文化中采用喜劇模式不是為了逃避社會、政治和人性等問題,而是通過重新定義解釋框架和觀點來反映這些問題。其次,喜劇具有高度自我反省的作用,顯示出喜劇作為敘事模式的力量和獨到之處。再次,喜劇所具有的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聯合而不是分散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同時也指出,此期特刊中的文章只提到喜劇領域中的一部分,如小說、電影、話劇、連環(huán)畫、廣播節(jié)目、動畫、民歌、網絡作品,但一些傳統(tǒng)的形式如相聲、滑稽戲、傳統(tǒng)戲曲等還是亟待探索的領域。在所涉及的地理范圍上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但這只是喜劇地圖的一部分,還應該包括新加坡和海外華人社區(qū)。最重要的目的是需要全面重建中國喜劇的譜系。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喜劇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進程來說絕不是一個注腳,如果僅將其作為附屬物或是教學的補充內容來對待,其實低估了喜劇對現代中國的影響力?,F在到了對20世紀中國喜劇的豐富內容和影響力投入更多關注的時候了。

      第16個特刊發(fā)表在2011年春季的23卷1期上,名為“疾病的話語”。此期特刊依然秉持MCLC的一貫特點,將重心放在社會、政治和語言上。此期特刊使用醫(yī)學概念和假設對文化文本進行分析,通過“身體”概念關注社會政治,醫(yī)學隱喻被用來解釋語言文化的運行過程。之所以使用醫(yī)學隱喻的原因在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知識以及文化的傳播與病毒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特刊客座編輯為羅鵬。主編手記中稱:“本特刊的目的在于說明疾病的邏輯如何滲透到文本中。從晚清開始直到現在的市場經濟時期,疾病一直與中國文化現代性緊密相連,本期特刊所涉及的話題具有相當大的啟發(fā)性。”包括羅鵬所寫的引言在內此期特刊共計8篇文章,引言中指出:本期特刊定位于藝術和科學之間。這個問題的出發(fā)點來源于19世紀后期現代生物醫(yī)學的發(fā)展,但它的焦點是醫(yī)學概念和假設在文化文本中被使用的方式。這些文化文本提供了對健康和疾病的普遍理解以及想象性洞察??梢詫⒋颂乜械?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傳染和免疫反應的相關問題,第二部分是心理學和政治,第三部分是語言和共同體問題。貫穿它們的主題包括感染和翻譯,認知和摒棄,以及消費和破壞之間的關系。我們強調現代生物醫(yī)學理論與傳統(tǒng)醫(yī)學范式的交叉,使用物質身體的模型來闡明對社會政治的關注,以及使用醫(yī)學隱喻來解釋語言和文化的運行過程。簡而言之,這些文章分享了一個“病毒知識”的批評原理,通過理解病毒知識以及其他疾病形式的雙重意義,認識知識和文化本身與病毒在傳播方面具有的高度相似性。特刊中除羅鵬的引言之外,第一篇文章是宋安德的《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傳染病和癆癥患者》,聚焦于“現代與傳統(tǒng)”這一既對立又相互依賴的概念。通過兩個例子——林紓翻譯大仲馬的《茶花女》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講述其實兩部作品的寫作都是利用對“傳染”的更傳統(tǒng)的理解來講述一個相對現代的病癥——結核病的故事。第二篇文章是羅鵬的《關于經典與吃人:〈狂人日記〉的心理免疫學解讀》,旨在將科學模型轉化為政治模型。作者認為,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旗幟性期刊《新青年》的早期階段,一部分作品應用微生物模型作為政治改革問題的表述,而《狂人日記》也屬于這一范疇。第三篇文章是蔡建鑫的《抱恙或者康?。洪愡B科與自身免疫寫作》,此文中作者采用了一套免疫學概念來審察閻連科最近幾本小說中的生物政治邏輯。從第四篇文章開始進入此特刊的第二個板塊——精神疾病。藍峰的文章《從沉淪的文人到沉淪的知識分子:一名罹患憂郁癥的旅日華人》認為郁達夫的文章中隱含著一種極大的反諷:郁達夫用一個極度西方的概念來表示主人公因背叛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轉向西方,因此變得落魄與精神抑郁。王曉玨的文章《從庇護所到博物館:沈從文1949年過渡時期的囈語狂言》分析沈從文1949年從文學轉向歷史研究的意義,認為精神分裂癥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模型,用以了解沈從文嘗試逃避的原因。最后兩篇文章屬于此特刊的第三板塊:共同體和語言問題。楊新的文章《女性疾病與康復的塑造:陳染與安妮寶貝》分析了中國女性及個體與社會機制分離的原因。此文所比較的兩部當代小說都使用了疾病的隱喻來表現社會結構的轉變。兩部作品中的女性之所以生病都是因為承擔了太多的來自社會機構的責任,她們治療自己的方式是退出社會機構,甚至逃離城市。最后一篇文章是白安卓的《圖像的胚芽:傳媒性、病毒性以及中國寫作》,作者檢視了語言的病毒性質。認為漢語是最具傳染性的語言,也是最容易受外部污染的語言。作者通過對三位迥然相異的作家的分析——20世紀早期的世界主義者胡愈之、墨西哥小說家薩爾瓦多·伊利多恩、當代臺灣作家舞鶴——說明漢語的性質。

      2013年秋季25卷2期為MCLC的第17個特刊,名為“政治大眾在當代中國的消失/出現”。加上客座編輯阿努普·格雷瓦爾和肖鐵的重量級引言,此期特刊共8篇文章。在鄧騰克非常簡短的主編手記之后,肖鐵和阿努普·格雷瓦爾以余華2011年發(fā)表的《十個詞匯里的中國》一書導入此期話題。引言中提到:余華對當代中國的個人化敘述始于十個關鍵詞,而在這十個關鍵詞中又首先提到人民。余華是這樣表述的:我不知道在今天的漢語里,還有哪個詞匯像“人民” 這樣處境奇怪,它無處不在,同時又被人視而不見。今天的中國,好像只有官員們還在張口閉口說著“人民”,人民卻很少提及這個詞匯,或者說正在遺忘它。多虧了官員們的唾沫,這個詞匯才顯示了自己仍然存在。余華所喚起的這種當代中國政治群體的消失/出現的狀況正是此期特刊的話題。在此期特刊中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將中國現當代政治人群的歷史和理論重置于全球框架中,并在處理歷史上以及目前構造中有關政治集體意義的學術研究時,打破中國研究想象的邊界,而將內外結合起來,這會帶來怎樣的新問題?研究中國現當代“政治人群的消失/出現”需要尋求政治學的幫助,這種視角需要超越政治學中狹隘的、僅僅聚焦于政治斗爭和暴力的局限,而以一種探索美學重新配置的方式“挑起”對于“可見度、可言語和可行性的新前景的論戰(zhàn)”。

      2015年27卷2期“洪深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現代媒體領域”特刊為18個特刊中的最后一個。此期客座編輯為劉思源和陳小眉,包括7篇主要文章。此期主編手記較其他特刊都顯得詳細和正式,大多數情況下,如果特刊有詳細的客座編輯簡介,主編手記都非常簡短,但此期主編手記鄧騰克不僅介紹了此期特刊的來由,對洪深進行了高度評價,還特別提及此期特刊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描繪了中國文化現代性在其早期形式中所具有的流動性和異質性。主編手記首先介紹了特刊的淵源:2012年洪深的女兒洪鈐為了寫作有關父親的新自傳,特訪俄亥俄州立大學并聯系該校藝術史教授茱莉亞·安德魯斯。洪鈐的訪問是為了搜集有關其父1916年至191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做學生時的資料。在準備洪鈐的拜訪時,安德魯斯和其他人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圖書館和檔案室共同匯總了相關材料。在挖掘存檔文件的過程中,發(fā)現洪深的英語戲劇《為之有室》實際上寫于俄亥俄州立大學,是為了當時的一門英語課程而寫,但以往學者一直認為此劇是洪深在哈佛學習時所寫。另外,當時此劇是洪深以學生身份創(chuàng)作并排演的一個作品,該劇采用了恰當的男女性別以及種族混合的方式進行演出。此期特刊中另一文的作者何曼(音譯)為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戲劇系博士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提出重演這部戲劇的想法用以慶祝和紀念洪深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求學經歷;同時也想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中國戲劇史上一部分被遺忘的跨國篇章。后續(xù)的發(fā)展是在劉思遠的執(zhí)導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2013年11月成功對該劇進行了重演。2014年相關作品結集出版,結集出版的集子名為“洪深和《為之有室》”,包括本劇的原版劇本、由何曼對其進行的首次中文翻譯本、由洪鈐擬寫的前言、洪深的短篇自傳和劉思遠執(zhí)導該劇時的筆記、電影版DVD等。為了向洪深的電影致敬,同時為洪深編劇、于1936年拍攝的電影《新舊上?!放湟杂⑽淖帜?。之后,為了使洪深的作品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2013年11月名為“洪深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現代媒體領域”學術研討會舉行。此期特刊中除了一篇文章以外,所有的文章均在此次研討會上首次發(fā)表。主編手記最后指出洪深是一位充滿魅力的知識分子,他對民國時期文化界的影響全面而深遠。讀者會發(fā)現這些文章不僅闡明了洪深的貢獻和特點,更重要的是描繪了中國文化現代性在其早期形式中所具有的流動性和異質性。

      在劉思源所作的引言部分,所有的論述都圍繞此期特刊的目的,同時也是一個結論:洪深對中國現代傳媒的參與具有先鋒性,同時其所貢獻的方法具有非同一般的創(chuàng)新性。首先在引言的開始提到盡管洪深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戲劇和電影的先鋒代表人物,在這兩個領域他身份眾多、貢獻巨大,但與田漢和歐陽予倩相比,洪深在中國現代戲劇及電影的學術和敘事研究的歷史中所受關注較少。緊接著提到現在針對洪深的一般研究具有局限性,如在電影領域對其的討論多限于1930年他對反中國的好萊塢電影《不怕死》的抗議;而在話劇研究方面也多有重復,如其將《瓊斯皇》中的表現主義技巧運用到《趙閻王》一劇中,對王爾德的《溫莎夫人的扇子》的中國化改造等,這些都沒有跳出以往的研究范圍。但近年出現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2014年陳小眉的文章《繪制新的戲劇典范:重寫洪深的遺產》呼吁對洪深思想意識的復雜程度進行重新審視;另外也與以上引用鄧騰克的主編手記相呼應,提到此期特刊的原動力,特刊中除了引言的另外6篇文章重點都在論證洪深對于中國現代媒體——電影和戲劇的先鋒性參與,而其貢獻主要在新方法上。劉思源概括道:特刊中的文章利用新資源、新方法和新角度,是對現有關于洪深敘事的挑戰(zhàn);同時也拓展了對洪深在中國現代文化生產中地位的重新評定。下面具體看看劉思源對這6篇文章的概述:黃學雷《主流媒體中的洪深:1924-1949》一文通過借助最近民國時代的報紙和雜志的電子版檔案的證據,考查了洪深思想意識的復雜程度。另一文《當她/他不是娜拉時:洪深、大都會知識分子和20世紀最初10年的中美中文戲院》中何曼探究了洪深寫于1919年的《為之有室》一劇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本劇思想意識的譜系可追溯到鴛鴦蝴蝶派作者包天笑的短篇故事《一縷麻》(1909),再到梅蘭芳的京劇和文明戲,《為之有室》其實是對包天笑“情”的重點的繼承。在《洪深與中國現代戲院對西方戲劇的改編》一文中,劉思源將洪深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復雜化,認為洪深的“改編”為當時不成熟的實踐者提供了寶貴的空間。特刊中的文章除了將注意力放在洪深復雜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以及他的中國化改編、創(chuàng)作對戲劇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之外,其他的文章還研究了洪深在戲劇表演中的性別改革和嘗試,特別是其在1923年使用適當性別的演員陣容進行表演。特刊中的另外兩篇文章檢驗了洪深在更寬泛的范圍內對中國現代媒體領域的貢獻。羅靚的文章對媒體領域的重視提醒我們對洪深和田漢等人的作品使用跨學科的方法進行研究。洪深等人精通現代主義美學并渴望在中國現代戲劇和電影中做出貢獻,同時他們還在大眾教育和動員中非常前衛(wèi)地使用了媒體這一中介。也正因如此,此期特刊的名稱中出現了“媒體領域”一詞,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更寬廣的范圍內對洪深及其同行作品進行評價和研究的框架。劉思源在簡介最后總結道:本特刊的6篇文章覆蓋了洪深自1919年到20世紀40年代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為論證洪深對中國現代戲劇及電影的卓越貢獻提供了新證據,進行了再評價,試圖尋求與他作為現代戲劇“創(chuàng)始人”的一般規(guī)范敘述不同的結論。這些文章利用那些沒有被收進《洪深文集》四卷本(1957-1959)——這是多年以來一直被用作研究洪深及其貢獻的主要作品來源——中的作品,使我們對洪深的文化作品的某些重要方面能夠進行更好的理解:如他在美國期間的學習和他的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性之關聯,他對于性別政治的觀念,他的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選擇傾向,他的教學動力以及他在大眾教育及動員方面的投入等。特刊的幾位作者通過對很少在細節(jié)上被充分討論或分析的理論和教學文獻的研究,拓寬了對這位被忽視的文化人物的研究范圍。同時,此期特刊的作者還對洪深在中國現代時期的貢獻和地位進行重新定位,如證明了其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和戲劇改編方面的關鍵作用,他的思想選擇和個人政治立場所具有的異質性等。最后劉思源高度評價此期特刊的意義:有幾個最為核心的問題可以用來界定中國現代媒體領域,而洪深的經歷比我們原先所想象的要典型得多。我們在本期特刊中致力于通過單個文化人物揭示這些最重要的問題,即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生產的異質性,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驅動的缺陷,如何捕捉這些異質性的敘述,以及有關中國文化現代性的跨文化和跨國本質。我們希望本期特刊中這些文章所做的重構和修正性研究能夠為學界對中國現代戲劇、電影和文化產品的整體研究和教學工作提供新思路。

      三、海外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的特點和趨勢

      通過對MCLC的18個特刊的總結和分析可見其所具有的特點:

      1.覆蓋文學類型廣泛,內容豐富。盡管本文只涉及MCLC的18個特刊,內容僅占MCLC全部學術文章內容的40%左右,但特刊覆蓋文類豐富,既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詩歌、小說、戲劇、電影等主要文類,還涵蓋翻譯文學、女性文學、通俗文學在內的其他文學類型。

      2.傾向于將中國現當代文學置入文化和媒體領域進行研究。在18個特刊中性別、區(qū)域、都市、美學、語言、身體、疾病等文化概念成為專題的核心概念;同時重視視覺藝術、印刷等技術媒體對文學的影響。

      3.創(chuàng)新與重新定位。18個特刊選題、組稿及目標最明顯的特征即求新。如刊于1988年的特刊1選擇了“性別、女性主義及女性文學”為主題,關注不同歷史階段和地緣政治區(qū)域中女性文學及其相關主題,試圖構建中國女性被遺忘的歷史。1989年特刊3“抗戰(zhàn)時期的文學”是對中文及英文學界在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時偏愛五四和左翼文學,不重視抗戰(zhàn)及戰(zhàn)后文學研究的補充。2002年特刊11“高行健特輯”、2008年特刊15“現代中國的喜劇愿景”,以及2015年特刊18“洪深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現代媒體領域”重視中國現代戲劇研究以及對其的重評、重新定位問題,可謂是對現代中國戲劇在英文學界研究中處于邊緣化地位的糾偏。

      4.強調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政治功能。1989年特刊2有關“80年代的中國文學”實際上是對“后毛時代中國文學及其文學政治的研究”。再如2013的特刊17名為“政治大眾在當代中國的消失/出現”。指出此期特刊中的文學和文化現象都旨在探討政治人群及政治中國。盡管在18個特刊中不乏將美學品質視作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之根本的學術佳作,但從特刊選題以及大量文章的切入角度及所運用的理論方法上可見MCLC期刊對“文學政治功能首要性”的強調。中國作家作品以及文化現象的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特征是期刊關注的重心。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對中國現實社會,包括政治、歷史、思想觀念的認識和評價。

      5.全球化、亞洲文化多樣性的視角和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方法的運用。綜觀MCLC的18個特刊,確實能反映出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30多年中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特點和傾向。首先,視臺灣文學與文化為中國文學與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英語世界所關注和研究。18個特刊中有兩個臺灣特刊,特刊4“臺灣當代國語小說”和特刊12“臺灣電影”;在其他相關各成體系的特刊中則將其視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包括在內,如特刊8詩歌專輯中提及希望在宏大的文化和歷史語境中對過去80年中,包括中國內地、港臺和海外華人社群在內的中國現代詩歌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此完整展現此階段中國現代詩歌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豐富性。其次,英文學界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時重視亞洲間文化這一概念。特刊13“中國文化在亞洲”旨在強調亞洲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反復強調對中國現當代文化交流的有效評價必須基于跨亞洲以及亞洲間的背景。強調亞洲間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此避免僅用歐洲作為參照物來理解和參與全球化。在強調亞洲文化一體性的同時提出重視亞洲內部文化多樣性的觀點。正是在此基礎上,特刊內容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關于香港、臺灣、海外華人社群的多樣化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化表現方式。第三個顯而易見的傾向是對中國文學及文化現象的闡釋越來越多采用跨學科、融合多種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研究方法。這既是求新的需求,更是文學文化研究向科學研究與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方向發(fā)展趨勢的體現。

      MCLC在其33年的辦刊過程中出現過一次明顯的轉變,即1999年第11卷開始的改名和改版,名稱由“中國現代文學”改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同時,主編、封面、版式、編輯部人員都有重大變化。以此為標志可見英文學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變化及趨勢,即由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向文化研究轉變,這一轉變其實是從傳統(tǒng)的文本研究轉向文化生產領域包括電影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視覺文化的研究。這一轉變在MCLC的全部內容及特刊中都有體現,近期愈加明顯。借由對MCLC特刊內容的翻譯、總結和分析,其所體現出的“加強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視覺文化之間的聯系”,以及“推動文學研究進入科學研究與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領域、體現跨學科研究方法在文學文化研究中的優(yōu)勢”等傾向,都預示著未來英文學界對中國文學及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和趨勢。

      猜你喜歡
      特刊文學文章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文章熠熠生輝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放屁文章
      小處著眼,寫大文章
      做好深化國企改革大文章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兩會特刊
      中國火炬(2012年4期)2012-07-25 10:44:06
      奧運特刊
      中國火炬(2012年9期)2012-07-25 10:37:26
      奧運特刊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3
      钟祥市| 太保市| 丰台区| 永新县| 新余市| 黄石市| 荣昌县| 东辽县| 木里| 通海县| 池州市| 巩义市| 富阳市| 南宫市| 滦平县| 金昌市| 沂水县| 曲阜市| 枞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牟定县| 太仓市| 大方县| 新疆| 郑州市| 防城港市| 平谷区| 牙克石市| 浠水县| 青川县| 临颍县| 金堂县| 日照市| 微山县| 建瓯市| 方城县| 江陵县| 东源县| 大埔县| 团风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