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 楠
香港特區(qū)政府環(huán)境局日前公布了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建議實施安排,建議指定垃圾袋收費為每公升0.11港元,并預計該計劃最快于2019年下半年實施。據(jù)介紹,收費機制將分為“按戶按袋”收費和“按重量”收費。城市垃圾不僅僅是香港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不少城市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個棘手問題,在港澳臺地區(qū),城市垃圾是如何被處理的呢?
香港的垃圾處理主要是通過堆填和回收再處理兩種方式進行。其中,約63%的廢物垃圾以堆填方式處理。
香港把垃圾主要分成幾類,相對應地在不同的填埋區(qū)進行處理。位于屯門稔灣的西堆填區(qū)的廢物接收量最大,主要處理都市和建筑廢物;位于將軍澳大赤沙的東南堆填區(qū)1994年投入使用,從2016年1月6日開始只接收建筑垃圾;位于新界打鼓嶺的東北堆填區(qū)是三個堆填區(qū)中最小的一個,除了接收都市和建筑廢物,還接收特殊廢物。
此外,香港還有1個化學廢物處理中心和1個動物廢料堆肥廠。而除了廢物堆填區(qū)和堆肥廠,香港有7個廢物轉運站,分散在香港各地。各地區(qū)的垃圾通過廢物轉運站運到各個堆填區(qū)。
香港非常重視“惜物減廢”,為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chǎn)生,特區(qū)政府2013年發(fā)起“惜食香港”運動,大大提高了市民和工商業(yè)界對廚余垃圾的重視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了全面的中長期垃圾分類處理發(fā)展規(guī)劃,例如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該計劃推行了多種便民的回收設施,包括收集桶、掛墻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龍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屬盒、塑料盒、紙盒等)及其他廢物分類回收桶。金屬和塑料的回收主要采用三色分類回收桶和彩色膠帶地面分區(qū)收集,廢紙的回收可采用三色分類回收桶或者掛墻架。
空間充裕的樓宇可采取“隨時放置,隨時收集”的方式,在各樓層的垃圾房或其他指定收集處設置分類回收設施,居民可隨時分類放置,清潔公司可隨時收集??臻g狹促的樓宇或樓層當只能設置一個垃圾收集桶時,采用“分時放置,分時收集”的方法,即每周按指定日子或不同時段,分別收集不同種類的垃圾,例如周一收集廢紙,周三收集塑料,早上7點到11點收集廢紙,下午1點到5點收集塑料,做到“一桶多用,分類收運?!?/p>
香港特區(qū)垃圾分類回收的最大特點是特區(qū)政府將物業(yè)管理公司作為主要合作伙伴,讓物業(yè)管理公司在政府與居民之間起到橋梁作用。
由于日漸增多的廢物給香港的垃圾處理帶來巨大壓力,香港特區(qū)政府也一直在尋找除了堆填區(qū)以外的廢物處理措施。比如發(fā)展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縮小廢物的體積、增加回收率。
香港環(huán)境局還在2013年正式公布了一個十年的廢物管理藍圖——“香港資源循環(huán)2013—2022”,以“惜物、減廢”為重點,建立“減費、收費、收集、處置及棄置”的綜合管理系統(tǒng)。在2022年之前減少40%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并將香港的廢物資源管理比例轉變?yōu)椤?5%回收、22%堆填和23%焚化”。
澳門過去長期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但隨著垃圾量增多,堆填對于土地資源緊絀的澳門來說,實在是沉重負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門特區(qū)政府決定以“焚化為主,堆填為輔”,建設了有3條處理線的垃圾焚化處理中心。但僅過了十多年,該垃圾焚化處理中心的垃圾處理能力就漸趨飽和,于是澳門特區(qū)政府在2008年完成了垃圾焚化中心的擴建,新增了3座焚化爐,將每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728噸,預計可滿足至2020年后的垃圾處理需求。
除了對可燃性生活垃圾進行焚燒外,澳門對一些特殊及危險廢棄物,如廢舊輪胎、固態(tài)及液態(tài)危險物、貓狗等動物尸體及屠宰場廢料、醫(yī)療廢物、油渣沉淀物等,送往焚化中心旁的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進行高溫焚化處理。澳門的建筑垃圾每天也會被送到專門的建筑垃圾堆填區(qū),作為填海之用,并有專人定期檢測成分。
焚化中心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熱能會用于發(fā)電,垃圾焚化后的兩種主要剩余物——爐渣及飛灰,體積只有原來垃圾體積的十分之一,這對缺乏土地資源的澳門十分重要。
同時,澳門特區(qū)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清醒地認識到,廢棄物處理必須更加著重于“源頭減廢、分類回收”,于是進一步在澳門各地區(qū)及出入境口岸增設資源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同時,為了推動社會大眾共同實踐各種不同的環(huán)保行為,環(huán)境保護局于2011年起推出了“環(huán)保Fun”積分獎勵計劃,于12個地點定期回收塑料、鋁罐/鐵罐以及紙張,市民則可以用回收物品獲得的積分換取超市禮券。
澳門民政總署是垃圾回收的直接監(jiān)管部門,他們于2003年開始設置公共分類回收點,近年又在新建的封閉式垃圾房內加設分類回收的設施。同香港類似,澳門于2005年底也開展了家居廢物分類回收計劃,由民政總署與住宅大廈的管理部門合作,在大廈的垃圾房、各樓層、大堂或平臺設置分類回收設施。民政總署還在澳門的六個街市和一個果蔬批發(fā)市場設置廚余處理機,以收集街市、熟食中心、批發(fā)市場以及周邊學校及機構所產(chǎn)生的廚余廢料,將廚余轉化為二氧化碳、水及有機肥料。
每天固定時段,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優(yōu)美的音樂,這是垃圾車在提醒周邊的居民前來倒垃圾。很多去臺灣旅游的大陸游客到臺灣的第一印象是臺灣的街道非常干凈,基本上見不到垃圾,也很難找到垃圾桶。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后實行了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
曾經(jīng),臺灣很多城市垃圾滿天飛。臺灣在歷史上處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為主,但因為地狹人稠,上世紀80年代時已很難找到掩埋垃圾的場地,臺灣當局預建垃圾焚燒廠,規(guī)劃“一縣市一焚燒廠”政策。但隨后媒體曝光垃圾焚燒產(chǎn)生的有害物質會對焚燒廠周邊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引發(fā)民眾抗議。經(jīng)過專家論證和社會意見征詢,從2000年左右開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臺北施行,現(xiàn)已基本推廣到整個臺灣地區(qū)。
“垃圾不落地”的具體措施是馬路上不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qū)門口,居民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自行將垃圾分類倒入車內。如果在非規(guī)定的時間亂扔垃圾,會被處以罰款。而倒垃圾需用當局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垃圾袋,便利店即可購買。同時,不再收取垃圾費,居民購買袋子的費用就包含了垃圾費。這樣,制造越少垃圾的居民購買的垃圾袋就越少,鼓勵居民少制造垃圾,體現(xiàn)了“污染者付費原則”。
居民垃圾回收后,要被送往資源回收點,被更嚴格細致地分類和回收再利用,剩余少量不可回收的垃圾將被焚化處理,此過程可以再生發(fā)電。垃圾燃燒后最后產(chǎn)生的飛灰可送到煉鋼廠以及水泥廠作為原料,底渣則可用來做管溝回填,或者是當作鋪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