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婷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其誕生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向前發(fā)展,促進了不同地區(qū)文化交流和傳承?!凹垺笔莻€形聲字,原讀氏(shi)聲,從糸(mi)意。糸是指細絲,早期造紙常用破舊的絲綿衣布作原料,故取“糸”作紙的本意。由此我們看出,紙張和織物的制作原料可以相通。事實上,能用來織布的纖維,一般也能用于造紙,但是由于織布和造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因此對原料的要求有差別,造紙更適宜采用短纖維。較長的纖維強度高、彈性足;較短的纖維容易纏結、均勻分布。通過了解下文“造紙的基本過程”我們就會明白,造紙確實對纖維之間的“纏結作用”要求很高。
造紙的基本過程
明代的宋應星是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頗有研究的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曾譽其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生平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為出名,流傳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此書便最早且詳細地記述了重要非凡的造紙術。
品讀《天工開物》中對造紙術的圖文描繪,我們會發(fā)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簡單地講,古代造紙術可分為五個主要步驟: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切成小段,扔進水塘浸泡,目的是把竹纖維泡軟了,然后用工具搗碎。
煮楦足火:燃火加熱,把碎料煮爛,使竹纖維分離散開,直至變成紙漿。仔細查看右頁這幅手繪插畫可發(fā)現,古人還往裝有“碎料湯”的大鍋中填入大石,以壓住碎料,使其爛得更徹底。這不禁使我想起了現代的廚房用具高壓鍋……
蕩料入簾:竹碎料被煮爛成紙漿后,冷卻,再將一種平板狀竹簾稍微傾斜插入紙漿中,撈起一層紙漿,過濾水分,遂成紙膜。這一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到紙張的質量,故也相當考驗造紙工匠的專業(yè)水平。唯有具備純熟的技藝和深刻的經驗,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撈出紙膜后,將其從竹簾上小心分離并鋪平。
覆簾壓紙:將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以壓出紙膜飽含的水分。
透火焙干:紙膜被壓到半干時,一張張揭開,貼到爐火邊的墻上烘干,待水分全部蒸發(fā)完畢后揭下紙膜,即成可以利用的紙張。
名垂青史的造紙植物竹類
從《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造紙技術可知,明代造紙最常用的植物原料之一是竹子。這在南方應該更普遍,因為南方的竹子不論個體還是種類數量,都比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地方多得多。來源豐富、取材容易,使得南方造紙業(yè)日益興盛,出產了不少經典竹紙品。
竹子是對禾本科下一級竹亞科的統(tǒng)稱。禾本科是植物界的超級大家族,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來自禾本家族的成員,如小麥、水稻、玉米、高梁……也許,你一時間難以接受這些熟悉的草本糧食作物競與高大、堅硬、“空心”的竹子有著親緣關系,但事實上,竹子就是禾本家族的成員,因為它們同樣具備禾本科的標志性特征——穗狀花序和果皮種皮不分離的穎果。
目前,已知竹亞科大約有88屬、1400種,分布在亞洲、美洲、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北部和非洲,以馬達加斯加島、中美洲、北美洲居多,歐洲除栽培外并無野生竹類。中國竹類約有34屬、530余種,天然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少數種類可向北延伸至秦嶺、漢水和黃河流域生長。
其實,若擴大“紙”的定義范疇,那中國人利用竹子作文字載體的時間則遠早于開始興盛竹紙品的唐朝了。在以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歷史為題材的古裝劇里,我們經??吹?,那時候的古人讀書寫字都抱著一卷卷笨重的用線繩串起來的“竹片紙”,這便是竹簡。也有用木片制成的“紙”,叫木牘。竹簡和木牘合稱簡牘,是真正的紙普及之前,古人最常用來寫字的載體。
青檀
練過毛筆字或中國畫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人發(fā)明了一種備受書畫界追捧的獨特紙品,叫宣紙,又名涇縣紙,因其“始于唐代、產于涇縣”。而唐代的涇縣隸屬于宣州管轄,2002年國家正式確定安徽省宣城涇縣為宣紙的原產地。算起來,這種凝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古老紙品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了。
宣紙之所以成為中國毛筆書畫及裝裱、拓片、水印等藝術領域專用的高級紙品,主要是因為它擁有良好的潤墨性,易于保存,經久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和抗蟲蛀等優(yōu)點,故得“紙壽千年”之譽,是中國紙的代表品種。生產這樣的紙品,需要的原料植物自然非比尋常。
傳說,東漢時期有個宣州人叫孔丹,他師從造紙術之父蔡倫學習造紙方法。返鄉(xiāng)后,他想為恩師畫像,無奈當時缺乏合適的造紙材料。一天,孔丹偶然發(fā)現一棵青檀樹倒伏入水,樹皮散成絲綹,潔白如雪。他受到啟發(fā),心生靈感,隨即多次利用檀皮造紙,反復嘗試,終得質地上乘、流芳百世的宣紙。由此可知,青檀乃紙中貴族宣紙的靈魂。即便后來在宣紙制作過程中,還會加入稻、麥、楮、桑、竹等植物的纖維組織,豐富宣紙的品種和特性,但青檀一直是制作宣紙的主要原料。
那么青檀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實,它只不過是榆科的一種高大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以上,與我們熟悉的榆樹是表親關系。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現生的青檀屬只剩青檀一個種,特產于中國東北(遼寧)、華北、西北和中南地區(qū),常生長在山谷溪邊的石灰?guī)r山地疏林中。它的樹皮呈灰色,以不規(guī)則的長片狀剝落;果實為堅果,自帶一對翅膀,好像榆樹的果實榆錢,成熟時風一吹,青檀的果實就能振翅飛揚,遠離母體到別處安家。除了作造紙原料外,青檀的木材堅硬細膩,可作農具、車軸、家具和建筑用的上等木料。它的樹形優(yōu)美,便于管理,也適合作行道樹和觀賞樹。
紙莎草
如果說宣紙承載了中華傳統(tǒng)書畫的藝術之美,那以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文化為基礎的地中海文明,就主要通過莎草紙上的文字來呈現了。莎草紙是遠古時期埃及人廣泛采用的書寫介質,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并將這份特產推廣到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區(qū),乃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據說,歷史領域有一門交叉邊緣學科叫莎草紙學,是歷史學家以古代寫了文字的莎草紙為基本工具,研究古代地中海的文化歷史。我們知道,今天用英語說“紙”是paper,它來源于莎草紙的英語單詞papyrus,后者為希臘語的拉丁文轉寫,可見莎草紙在古代傳播思想和傳承文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莎草紙是古埃及人用當時盛產于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制成的。紙莎草是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挺水植物,原產于非洲,又名紙草、埃及莎草、尼羅草等。它喜生于水邊或淺水中,常常叢生在濕地平原上,構建出獨特又壯麗的莎草沼澤景觀。
雖說莎草紙能充當文字的載體,但實際上我們不能用現代對紙的定義和印象去看待或想象莎草紙,因為莎草紙真正的制作過程完全不同于《天工開物》中記載且流傳至今的造紙術。簡單地講,符合現代紙張概念的紙是將原本有序排列的纖維組織拆散了,再無規(guī)律地混合雜亂的纖維,使無數條纖維之間相互糾纏,結成一片薄薄的纖維層,即先拆散再無序組合。而生產莎草紙,則更像是利用紙莎草的莖(把莖切成一片片薄片),以互相垂直交叉的方式編織成一塊布,紙莎草自身的纖維組織并沒被拆散再組合,莎草紙的纖維組合方式也并非雜亂無章,而是呈幾何式排列。與其說是莎草紙,還不如視作“莎草布”。
現在,除了特殊需求和藝術創(chuàng)作外,極少有人用紙莎草造紙了。由于花序奇麗、植株造型特別雅致且易于栽培養(yǎng)護,紙莎草如今總以觀賞植物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