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親情 生與死 完整與破碎
從武漢回到橫店,天已經黑了。家里黑漆漆的沒有開燈。爸爸出去了,鎖著門。我在門口站了一會,氣喘吁吁的。既想脫掉從外面帶回來的黑暗,也想脫掉從家里面溢出來的黑暗。我用手機照明,看見鑰匙,找了一根竹竿挑出來把門打開。
房間里有很大的霉味,以前媽媽看我長時間在外面會把被子拿出來曬,這些事情一直是她在做,她不在了,我就記不住曬被子的事情,爸爸也記不住。我潦草地整理了一下房間,潦草地睡去。但是爸爸一直沒有回家,我又放心不下,輾轉反側到黎明,聽見爸爸開門的聲音,懸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了地。
媽媽走后,爸爸似乎沒有特別悲傷。我想他應該和我一樣把哀傷都藏在了心底。他們四十多年的夫妻,吵吵鬧鬧過來。爸爸從來就沒相信過媽媽會徹底地擺脫那個病,他只是希望媽媽能夠多活幾年。而我一直幻想媽媽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能夠完全康復。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一開始就抱著這個幻想。但是媽媽走得這么快,不在我的預計里,也不在爸爸的預計里。
媽媽下葬后,按照我們這里的風俗習慣,還要“叫飯”,就是吃飯的時候,擺上碗筷,喊去世的人回來一起吃飯。奶奶去世,爸爸叫了四十九天,媽媽去世,爸爸叫了三十五天,偶爾忘記了,心里就特別愧疚。爸爸叫媽媽回來吃飯的時候,聲音特別溫柔,媽媽在世時,他極少用那么溫柔的聲音喊過她的名字。在這許多天的叫飯里,爸爸的溫柔里幾乎帶著一點小調皮的歡樂,那種感覺如同媽媽并沒有死去,就在我們身邊一樣。
對死亡的懼怕和對親人的思念都是一種非常隱私的個人感情。我和爸爸揣著同一件事情形成的各自的悲傷謹慎地生活在對方身邊,因為這樣的悲傷,我們不敢特別靠近。也許親人本來就需要一點說不明白的生分,只是我們有了一個理由把它實際化了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和爸爸對所有事物的態(tài)度都是順其自然。
很多事情沒有結果和無法處理的時候,我們愿意用“順其自然”幾個字安慰自己,把自己交給天地,就可以卸下一些仿佛原本是自己的責任。媽媽去世,我們都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然后我們還說:能夠抵抗癌癥而活下去的畢竟是少數(shù)??晌铱偸前V心妄想。
媽媽一走,我和爸爸都束手無策:原來許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安排怎么去干。媽媽在的時候總是把日子捋得順順溜溜,不需要我們操心。不好解決的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情:過春節(jié),該準備什么菜呢?買多少肉,多少個豬耳朵?爸爸一邊想,一邊用筆記下來。爸爸在媽媽走了以后把他的一部分活成了媽媽的樣子。
但他不是媽媽,沒有一個人包括他自己會希望他的身上出現(xiàn)媽媽的樣子。他沒有媽媽那么犟:用死亡來懲罰我們,告訴我們她離開以后,我們將面對怎樣的痛楚。
是的,捂著被子不敢哭出來的痛楚。誰來安慰我們余下的日子?除了自己,除了各自保重。
(雪茹摘自余秀華《無端歡喜》新星出版社,有刪減)
【素材分析】家中少了任何人,都不再完整,母親的離去更像是帶走了家庭的靈魂。余秀華用她冷靜的筆調,隱忍著疼痛,告訴自己要保重,要繼續(xù)在人間行進。死亡永遠是活著的人的事,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悲痛之后,努力走出陰霾,活得更加頑強、更加熱情。
【速用名言】
1.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鴦∽骷?蕭伯納2.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畔ED哲學家 伊壁鳩魯
(特約教師 彭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