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蕊欣
[摘要]目的 探討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在癲癇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治療的60例癲癇患者,根據(jù)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多種形式健康教育護理,比較兩組的SDS、SAS評分,生活質(zhì)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情況。結果 干預前兩組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滿意度為96.7%,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癲癇患者負面情緒中有積極的作用,不僅可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還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護理滿意度,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多種形式健康教育;癲癇;負面情緒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10(a)-01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on epilepsy patient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undergoing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DS and SAS scores,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SAS and 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bservation group intervention after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96.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in various forms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epileptic patient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anxiety of the pati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ultiple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Epilepsy; Negative emotions
癲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當前的主流治療方法為長期服用藥物治療。由于該疾病反復發(fā)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歧視和排擠,對其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癲癇患者也更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暴躁等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對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癲癇的不定期發(fā)作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為對癲癇病的治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長期臨床實踐證實,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護理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認識到疾病危害性,提高自我健康和保護意識。本研究對60患者的護理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試分析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在癲癇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51歲,平均(32.4±3.4)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3~50歲,平均(31.85±2.97)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診斷均為癲癇病患者;②患者病程≥1年,過去6個月內(nèi)服用固定的抗癲癇藥物。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重要臟器官功能障礙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服務,其中包括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與患者交流,發(fā)放知識手冊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多種形式健康教育護理服務,其主要步驟如下。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長時間的治療,且對該病也缺乏一定認識和理解,容易產(chǎn)生悲觀、抑郁、恐懼負面的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2]。因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隨時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并對患者行及時的疏導。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多鼓勵、激勵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更好地戰(zhàn)勝疾病,從而建立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減少醫(yī)患糾紛[3]。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開展疾病的宣傳教育,發(fā)放宣傳手冊,編制教育宣傳手冊中,一定要做到圖文并茂,讓患者通過簡單閱讀就可了解和熟悉相關內(nèi)容[4-5];還可借助多媒體影響力,通過采用錄像和圖片展示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宣傳教育,給患者普及有關疾病的知識和內(nèi)容,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給患者講解一些成功的案例,不斷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耐心、細心的進行教育,以通俗易懂為基礎[6]。相對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來說,可根據(jù)患者的自身需求,對疾病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對文化層次不高的患者,用通俗易懂、簡單的語言進行多次的講解[7]。定期開展專家講座,對該疾病的進行全面的宣傳教育,對于出院后的患者也可進行問題咨詢,解答患者的各項疑問,促進患者病情早日康復[8]。③用藥護理: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癲癇藥物的副作用,以及用藥要注意的事項,指導患者做好自我護理措施,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告知患者定期對身體的各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不擅自增加或減少用藥量。④飲食護理:在飲食中要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多食用一些清淡、營養(yǎng)、高維生素、易消化的事物,忌煙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不能過度勞累。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活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情[9]。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的SDS、SAS評分的情況,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觀察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的情況,采用QLQ-C30生存質(zhì)量評分量表,其中包括身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高。觀察兩組護理后的總滿意度,采用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患者得分≥40分為非常滿意,25~39分(含25分)為一般滿意,<25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52、t=0.252,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552、t=7.093,P<0.05),兩組干預后SAS和SDS評分較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滿意度為96.7%,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是腦細胞群異常的超同步化放電而引起的發(fā)作性、突然、暫時的腦功能紊亂[10]。長期服用藥物雖然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由于病情反復發(fā)作,長期服用會給患者帶來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更加重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在提升遠期療效方面表現(xiàn)長期藥物治療的干預效果十分有限[11-12]。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的重心也由“以疾病為主”轉變?yōu)椤耙曰颊邽橹行摹薄H藗儗膊∨c健康有了新的認識[13]。
多種形式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醫(yī)院為滿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賦予護士的重要職能,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檢驗整體護理效果和評價整體護理質(zhì)量的主要指標。健康教育不僅可改變?nèi)藗兊牟唤】敌袨?,還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14]。健康教育是一種科學的護理理念,可以強化患者對該病癥的認識,提升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同時。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強調(diào)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引導,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的調(diào)整,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自我護理的有效性。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人際交往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5]。
綜上所述,實施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在癲癇患者的康復治療環(huán)節(jié)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的同時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進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宋杰,李真,許陽,等.癲癇患者羞恥感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40-44.
[2]薛濤,郭改艷,王娟娟.原發(fā)性癲癇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 18(24):47-48.
[3]宋曉艷,董靜麗,吳佳佳.聚焦解決模式的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院外遵醫(yī)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8,27(3):248-249.
[4]趙鮮,鄭雨婷.癲癇患者應用健康教育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4):251-252.
[5]陳鴻梅,蘭鴻,王艷紅,等.健康賦權理論在癲癇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5,29(16):2034-2037.
[6]王英杰,李楊.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對活動性癲癇患兒服藥依從性及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5, 50(10):1157-1162.
[7]王海勤,鄒靜,李承,等.為學齡前期癲癇患兒出院后主要照顧者提供健康教育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3):385-388.
[8]洪玉苗.針對性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價值探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6):95-96.
[9]王海燕,杜曉莉,文雯,等.癲癇患者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對患者心境、社會交往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5):128-131.
[10]張艷蘭,李燕玲,龍錦,等.健康教育護士對提高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J].神經(jīng)病學與神經(jīng)康復學雜志,2017,13(3):120-124.
[11]顧洪麗,程玲,戚玉娟.癲癇患者應用健康教育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6,18(5):521-522.
[12]杜家紅.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17,18(8):919-920.
[13]李翠萍.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40):1-2.
[14]劉花艷,朱麗輝,陳丹,等.癲癇患兒家庭管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0):1157-1162.
[15]何霞,滕軍放,崔璨,等.癲癇患者發(fā)作間歇期人格的改變及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 20(20):1-5.
(收稿日期:2018-06-04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