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堅強
這 是個怎樣的世界呢?彌漫著轉(zhuǎn)變的無 奈和堅守,世界就是這樣的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既熟悉又陌生。我體驗到的是來自社會底層和邊緣的生長和呼喊。這個世界充滿了張力,或者說充滿了戲劇矛盾和沖突,這是生活大幕拉開后隱約呈現(xiàn)的巨大而無所不在的總體性背景,把小說中的人物一網(wǎng)打盡。
一、 對立統(tǒng)一(矛盾):小說張力的來源
我不知道任玨方是否通過思維或感覺把握到這些矛盾結(jié)構(gòu),但他的小說世界就是在這個矛盾交織的大背景中展開的。
1.城市與鄉(xiāng)村
兩個社會兩種生活兩種文化的沖突。對城市的向往與恐懼(《我和老不的熱力學》《犯事》《貓》《仙境》),雙重的疏離,通過讀書、打工進城,既是城里人又是鄉(xiāng)村人,既不是城里人又不是鄉(xiāng)村人;城市生活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影響(《愛別離》《二丫》《一面湖水》《一畝三分地》《王村的童話》),小說的情節(jié)推進都是城市因素的介入。
2.人情與資本
人情就是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傳統(tǒng)的倫理秩序,資本就是無限放大的欲望和物化的現(xiàn)實。這種沖突更多體現(xiàn)為資本邏輯對人情邏輯的全面挑戰(zhàn)和控制,體現(xiàn)為人情的潰?。ā讹w舞的蝴蝶》《哥要出遠門》《了無痕》《星期六晚餐》《恍惚》)。蝴蝶的形象意義,資本的力量。
3.現(xiàn)實(真實)與想象(虛擬)
這種沖突既呈現(xiàn)為不同時空間的撞擊,也內(nèi)在化為一種心理沖突,但一樣導致小說主人公的潰敗甚至毀滅(《命這東西》《仙境》《眼球》《失憶者》)。
4.邊緣與中心
邊緣就是底層,中心是可望不可及的,在敘事中是作為邊緣的控制者主導者隱居在故事背后的。在任玨方的小說世界中我們總能聽到來自邊緣和底層的呼喊和堅守,既熟悉又陌生。
二、那些令人心痛的無奈和堅守
無奈和堅守是任玨方小說世界的主題詞,心痛的感覺就來自那些我們賴以成長的、環(huán)繞我們一生的核心情感難以挽救的轉(zhuǎn)變。在任玨方的小說世界中,所有的無奈和堅守都來自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人情與資本、真實與虛擬、中心與邊緣的矛盾沖突。
家庭的轉(zhuǎn)變?!陡缫鲞h門》中父親因懷疑母親外遇而殺死母親,家破人亡;《愛別離》中生來就父母雙亡;《飛舞的蝴蝶》里夫妻離婚;《命這東西》里是父親被母親逼死,幾代家庭的轉(zhuǎn)變和解體。
親情的轉(zhuǎn)變。這種變化大多是極端的形式,《哥要出遠門》那是六親都不認他了;《命這東西》那簡直是仇人相處分外眼紅;《失憶者》里的王衛(wèi)東是在挨(母親和哥哥的)打中成長的;《二丫》中父母姐弟都不待見她,二丫與一條叫旺財?shù)囊柏i相依為命,旺財?shù)男蜗笠饬x是,動物比人還有人情。反諷。
愛情的轉(zhuǎn)變。什么是真愛,愛情何以可能?我們早就喪失了愛的能力了嗎?《二丫》父母愛情因不信任而流失;《愛別離》以毀滅的方式表達愛情;《我和老不的熱力學》對愛情的迷失;《星期六晚餐》中父母愛情因自私和無奈而消失;《仙境》的主人公只能面對充氣娃娃,失去了現(xiàn)實之愛的能力。
男人的轉(zhuǎn)變。男人們喪失了自信、力量、理性、擔當、寬容、愛的能力。如愚蠢的父親形象(《哥要出遠門》),軟弱的父親形象(《命這東西》),進城就犯病的韓春(《犯事》),無聊的張元(《飛舞的蝴蝶》),巨嬰癥的趙挺(《貓》),敲詐者楊慶與夢游癥患者春寶(《恍惚》),吃軟飯的老不和謹小慎微封閉的我(《我和老不的熱力學》),無能的王學友和兒子以及紋身的保安(《了無痕》),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失去陽具的街道辦主任何東發(fā)(《失憶者》)。如果說還有男人樣子的人物,那就是勤勞并愛護殘疾妻子的長工韓德正(《一畝三分地》),犧牲自己成全妻兒的韓瑱的父親(《星期六晚餐》),而李佐和張老板(《哥要出遠門》)以及董冬(《王村的童話》)則是另類狠角色的男人形象。是什么讓男人的本色消褪,變得如此不堪、如此無力、沒有血性?每一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女人的忍耐與犧牲。當男人們?nèi)绱瞬豢?,女人們還能怎么辦呢?除了忍耐犧牲,就是變得粗糙粗暴。當男人變成牲口,女人就成了男人。如二丫的形象,燕子的形象。
在這種轉(zhuǎn)變的無奈和堅守中,我們的孩子該如何成長啊,苦難中成長,痛苦中成長(在這個意義上,《失憶者》《二丫》《哥要出遠門》可以當作成長小說來讀)。底層就是這樣復制底層的嗎?他們要有怎樣的隱忍與和解精神才能堅守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尊嚴呢?這也許是最深刻的悲傷。
三、你要怎樣才可以堅守你的尊嚴
你擔憂什么呢?你恐懼什么呢?因為你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你缺少機會去實現(xiàn),你沒有力量去保護你的親人你的有尊嚴的生活,那些傳統(tǒng)的秩序和穩(wěn)定消失了,你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變得無所不在,你沒有了安全感,所以你擔憂,你無奈,你恐懼。你只好隱忍逃避,甚至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堅守自己的尊嚴、來分擔彼此的命運。
1.向虛擬世界的逃避
《仙境》里現(xiàn)實的生存轉(zhuǎn)換為虛擬的生存,現(xiàn)實中的死亡距離游戲——站鐵軌,攀懸崖。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的尊嚴和地位看起來似乎在游戲人生中找到了。但虛擬畢竟是虛幻的、匿名的、面具化的,一旦回到現(xiàn)實,依然是自我封閉和焦慮。其實虛擬世界的殘酷性與現(xiàn)實世界有一種鏡像關(guān)系,迷失自己,無論怎么轉(zhuǎn)換都是徒勞的。
2.向精神病的逃避
《命這東西》敘事時空拉得很開,主角是母親。從方白薇轉(zhuǎn)換成洪孝英,從一種人格轉(zhuǎn)換成多重人格,所以她生存了下來,活成了現(xiàn)在這個充滿了怨恨的樣子,這是一個連她自己和所有的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樣子。
《真相》可以看成是底層公務(wù)員的隱忍和逃避。從一個小公務(wù)員的焦慮、抑郁直到妄想癥,來呈現(xiàn)官場生態(tài),其實是另一種樣式的官場現(xiàn)形記,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宋柯面臨升官、發(fā)財、孩子高考、夫妻生活等巨大的壓力,陷于深深的無力感和無名的恐慌感中。他選擇成為妄想癥患者來解脫自己。
《犯事》是一個精彩的片段。韓春和秋夫妻進城打工。這個城市不屬于他們,這個城市是走不進的,即使走進去也會迷失掉。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沖突是以韓春一出車站就突發(fā)精神?。ㄊ洶Y)來象征的。韓春不認識妻子秋了,拼命要甩掉這個尾巴,但秋不離不棄。在精神病院,秋喚醒韓春的農(nóng)村生活記憶,那些溫馨的、踏實的、瑣碎的、陽光的、簡單的生活場景。這個場景令人心碎,回家吧,可家鄉(xiāng)還能回得去嗎?我們被卡在生活之網(wǎng)中了,被定格了。
3.向失憶的逃避
《失憶者》失憶就是從不堪忍受的現(xiàn)實中消失掉,少年王衛(wèi)東的失憶是腦外傷引起的,但他享受這種失憶。他渴望逃出貧困的生活、逃出苦難,通過失憶來實現(xiàn)自由成長的自我,但他實現(xiàn)了嗎?
4.向死亡的逃避
《命這東西》善良的父親臥軌自殺,《愛別離》特定情境中愛情以強奸的方式來實現(xiàn),真愛為什么要以一種被動的方式來實現(xiàn)?看起來成了一對無情的情人。情人死了,燕子也不能茍活,但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為了留下愛情的結(jié)晶和血脈,她忍辱負重生下兒子,最后勇敢地高傲地赴死?!敦垺分械内w挺把杜小木當成了唯一的心靈依靠,他認為杜小木是真心待他的,所以他才能堅持到現(xiàn)在,而這種唯一的情感維系一旦喪失,他便選擇了死亡?!妒浾摺分腥斯硗醪龂⒔值擂k主任何東發(fā)都一心求死,因為陷于生不如死的錯誤之中。當有的人在為怎樣活下去、為活得更好而痛苦時,他們卻在為怎樣有尊嚴地死去而痛苦思索。
向死而生。死亡是因為絕望,是為了解脫難以忍受的痛苦,是對現(xiàn)實的消極反抗,是為了更有尊嚴地活在社群中,甚至活在歷史中。但歷史并不關(guān)注他們,幸好有任玨方這樣的小說家們記錄了他們。
他們都是卡在生活之網(wǎng)中的人,進不去,也出不來。他們無論選擇什么方式隱忍或者堅守,都是一種對自己或別人的傷害。這難道就是他們彼此分擔的命運或者說宿命嗎?
四、小說家還可以再做點什么呢?
1.那個復雜的豐富的具體的總體性世界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復雜的時代。無論是成長小說、世情小說、心理小說、哲理小說、鄉(xiāng)土小說、文化小說,都是總體性世界的枝葉,甚至都是這個總體性世界的碎片。如果每一片葉子都在重復自己,每一個人物都在重復自己,那個復雜的豐富的具體的總體性世界呢?碎片和碎片疊加,它還是碎片,葉子和葉子不能迭代,只有大樹可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這和小說藝術(shù)的真實性相關(guān),這和小說作為心靈史相關(guān),這和小說作為社會生活史相關(guān),這和小說擔負開掘我們未來表達和存在可能性的使命相關(guān)。所以我期待任玨方的百年望道村、丹陽城,約克納帕塔法縣(??思{),人間喜劇(巴爾扎克)。
2.小說世界中的正義呢?
潰敗有不得不潰敗的原因,堅守有堅守的價值理由。這年頭,做個好人真難,做個壞人就很容易嗎?所有的追求、欲望也許都有自己的正當性或者說合理性,但一定有大小之分、高下之分,我相信大道理管小道理。小說世界不可能回避立場和傾向,我們的社會批判和人性反思一定是有依據(jù)的,除了感覺或直覺到你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標準,還要看到真善美的行動和力量。無論是現(xiàn)實世界還是小說世界,難道有誰命該是那個“歐麥拉城獨自忍受痛苦的孩子”嗎?(桑德爾《正義——該如何做才好》)
3.誰在改造世界?
任玨方的小說世界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被動地適應。那誰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人不見了。小說藝術(shù)不能僅僅限于所謂的客觀呈現(xiàn),只展示肉體和心靈邊緣的體驗和傷害。從傷痕文學到今天的文學歷程,我們需要警示,但更需要建構(gòu)。誰不會自私呢?誰又不會平庸呢?但是長久以來傳說的人的無限潛能呢?人性的光輝呢?人們保衛(wèi)愛情的勇氣呢?總得有學習型的形象啊,生活之樹長青!我并不是簡單地呼喚當代英雄、歷史英雄、道德英雄,我希望看到新人,看到命運的改變,看到未來的樣子!即使世界范圍內(nèi)資本的邏輯看起來強大無比,巨大的物質(zhì)性壓迫無法躲閃,人性至今依然脆弱,但我還是渴望看到我們未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