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運河船工號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直至1978年,漳衛(wèi)南運河斷流,隨著水運的廢止面臨衰落。武城運河船工號子,閃爍著運河文化的風采。歷經(jīng)滄桑迭變的洗禮,越來越顯示出其無窮的魅力,凝聚著武城運河船工們的聰明智慧,他們用心血和汗水創(chuàng)造的運河船工號子,顯示了其濃重的地域特點和地方特色。
武城運河船工號子大體分為11種:(1)打蓬號,船只逆水航行時首先要將蓬升起,開蓬時就唱打蓬號。(2)打錨號,船只兩頭都有錨,起船時要先打起錨,這時號工領唱,船工應唱,這就是打錨號。(3)拉沖號,船在直行航道中,為使船靠慣性前行,纖夫們要卯足勁前沖一段,這時要唱拉沖號。(4)拉纖號,逆水航行時,纖夫要拉纖,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纖,百噸位要用十三四把纖,這時號工要唱拉纖號,起號和行號。(5)撐篙號,為使船順利快速地轉入正航,這時號工唱起撐篙號,船工撐起長篙隨著號子將船開動,向前撐行。(6)攛篙號,因下航時速度較快,為行船安全,必須左右攛篙來應付河道中隨時出現(xiàn)的險情,此時唱的號子叫攛篙號。(7)搖櫓號,河道平直寬闊,水面平穩(wěn),此時采用搖櫓,唱著搖櫓號推動船體前行。(8)絞關號,枯水季節(jié),河水淺,此時就用絞關的辦法把船拖過淺灘。絞關號就是絞關過程中唱的號子。(9)警戒號,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霧天,為防止船與船之間發(fā)生危險而唱的號子。(10)聯(lián)絡號,與警戒號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聯(lián)絡號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與船之間進行聯(lián)絡用的號子。(11)出艙號,船到目的地,船工艙中卸貨所唱的號子就叫出艙號,也叫勞動號子。
武城運河船工號子如歌如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勞動節(jié)奏,直接體現(xiàn)出了船工們的勞動動作和勞動情緒,伴隨著船只從起航到收航的各種勞動場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運河的航運出現(xiàn)了繁榮興旺的局面,解放了的船工們哼出的號子聲更加熱情奔放,委婉動聽,充滿了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對黨的感恩,武城縣文藝工作者根據(jù)運河號子旋律譜曲的武城民歌“唱秧歌”就充分體現(xiàn)了武城運河船工號子的特點,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頗受專家與觀眾的好評,并灌制成唱片多次在電臺、電視臺播放。
2006年12月,武城運河船工號子被列入山東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