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y+Ramos+Rita
我這次去芝加哥是為了參加James Beard Awards 2017頒獎典禮。這個頒獎典禮號稱“美食界奧斯卡”,2015年以前都是在紐約舉辦的,此后轉(zhuǎn)移到芝加哥。媒體問James Beard基金會的發(fā)言人,為什么選擇芝加哥作為新的官方基地,他興奮地說,比起紐約,芝加哥提供了更好的慶典方案;更重要的是,芝加哥市長自豪地向基金會承諾,芝加哥能夠超越紐約,提供更好的美食體驗。
隨著年紀(jì)的增長,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食的熱愛已經(jīng)慢慢超越了其他愛好,比如運動和讀書。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首先要做的就尋覓當(dāng)?shù)孛朗场抑傅漠?dāng)然不是深盤比薩或者熱狗。既然市長自信滿滿地說芝加哥有比紐約更好的餐廳和食物,我千里迢迢地到了這里,肯定不會讓我的胃被游客手冊中頻頻出現(xiàn)的快餐食物所占據(jù)。那么,如何吃到真正的芝加哥美食呢?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找?guī)孜划?dāng)?shù)乩削規(guī)е胰プ呓执铩?h4>美國老饕推薦的韓國料理
Melanie Perez在芝加哥從事城市推廣工作,她帶我去體驗的第一家餐廳做的竟然是韓國料理。我義正辭嚴(yán)地告訴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對亞洲食物可是很挑剔的。我在紐約和美國大部分地方吃到的亞洲食物,尤其是中餐,基本都是用冷凍的方便食品做出來的,味道如何自然不必多說。Melanie笑了笑:試過再說。
這家韓國餐廳有個洋氣的名字:Belly Q,是由一個大倉庫改造而成的,內(nèi)部裝修十分現(xiàn)代,同時保留了很多倉庫舊有的元素,充滿工業(yè)風(fēng)。餐廳創(chuàng)始人Bill Kim曾經(jīng)是兩家著名餐廳Charlie Trotter's和Le Lan的主廚,經(jīng)過多年頂級餐廳的磨練之后,在芝加哥開了這家Belly Q。
Belly Q的雞尾酒很有意思,是用亞洲香料或食材調(diào)制的,味道豐富,特色鮮明。我點的The Black Dragon,酒底是Vodka,加了一些姜汁,兩種辛辣碰撞,再倒入一杯烏龍茶里,口感與眾不同。
餐前小菜是韓國料理的一大特色,Belly Q也不例外,不過并非擺出一桌子泡菜,而是混合了西式和美式的fusion做法。紐約人最愛的羽衣甘藍(lán)沙拉,在這里經(jīng)過改造,將甘藍(lán)、少量泡菜絲和一切為二的綠提子拌在一起,用米醋汁調(diào)味,上面撒上大米花而非面包干,比傳統(tǒng)做法更爽口開胃,也更健康。
主菜是各種烤肉,肉烤好后切成小塊裝盤上桌,適合西方人的用餐習(xí)慣。我最愛的牛小肋排,是切成小塊后放在一個個米飯團子上,肉上擺著煎好的蒜片,撒了蔥、羅勒、薄荷、迷迭香的混合碎葉,各種西式香料并沒有搶走傳統(tǒng)韓式烤肉的甜香味,反倒讓口感更加豐富,同時也增添了趣味。另外一道讓我印象深刻的菜是烤帶子,搭配西式芥末醬和烤杏鮑菇薄片,香氣滿口,嚼勁十足。
周末,Melanie早早就為我們預(yù)訂了芝加哥最出名的Brunch(早午餐)餐廳The Signature Room at the 95th——沒錯,這家餐廳正是位于芝加哥最高的大廈John Hancock Tower的95層,除了飛機餐,這是我吃過的海拔最高的一頓飯了。
因為預(yù)訂的早,我們得到了靠窗的位子,可惜天公不作美,陰天,云層還特別低,窗外的景色完全看不清楚。也好,這下可以更加專注于美食了。
早午餐是半自助的,有各種沙拉、腌肉、奶酪、海鮮、甜品……食材之豐富,幾乎讓我的選擇困難癥立刻發(fā)作。海鮮是這里的一大亮點,現(xiàn)開的生蠔、大蝦,尤其是帝王蟹腿,又大又新鮮。
主菜需要單點,但也是可以任意吃,點幾份都行。主菜的菜單簡直是一個“美食聯(lián)合國”,有美國南方最傳統(tǒng)的炸雞配華夫餅、紐約牛排,有意大利帶子焗米飯和各式意面,還有法式鴨胸、葡萄牙鱈魚、澳洲羊排……經(jīng)過幾番抉擇,我點了小羊排,因為在我居住的紐約極少能吃到足夠好的羊肉。羊排端了上來,有著超乎尋常的美味,肉質(zhì)雖厚,但非常鮮嫩,火候也到位,沒有一絲膻味,搭配的是美國南方的主食玉米糕和煮菠菜。這味道實在太迷人,以至于我放棄了嘗試其他主菜的機會,毫不猶豫地又點了一份。
24小時美食之旅
我的朋友Steve Dolinsky是芝加哥著名美食主持人,在ABC 7 News主持一檔名為The Hungry Hound的美食節(jié)目,專門報道芝加哥本地美食;同時還與名廚Rick Bayless一起主持一個名為Feed Podcast的播客,聊各自的世界美食之旅。
Bang Bang Pie Shop
Steve Dolinsky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早睡早起,經(jīng)常鍛煉,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這天一大清早,他拉我去吃他家社區(qū)里的一家早餐店Bang Bang Pie Shop。派是美國家家都會做的食物,因此我對這家店并沒抱什么期望,就是和朋友一起吃個早餐而已??梢贿M(jìn)門我就被驚到了,沒想到這家小店竟然擠了這么多人。Steve說,他們來自芝加哥的四面八方,有人甚至?xí)_一個小時的車特地趕過來。這家的派味道也不負(fù)眾望,好吃到爆,且花樣繁多,甜的有南瓜派、芝士派、核桃派、杏仁派、奶油派……咸的有雞肉派、火腿派、牛肉派……此外還有各種Bagels面包和開放式三明治。不夸張地說,我在這里一餐吃下去的食物,相當(dāng)于平時一整天的分量。老板兼主廚Michael像個鄰家大男孩,靦腆愛笑,一聊起派來就滔滔不絕。我真誠地告訴他:Bang Bang Pie Shop是我在芝加哥最喜歡的餐廳,沒有之一。
Longman & Eagle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重新構(gòu)筑了古老的芝加哥客棧的概念,是餐廳,是酒吧,也是旅館,給大都市中的“旅客”提供了一個可以消費和小憩的“避難所”。一層的餐廳已經(jīng)連續(xù)6年得到《米其林指南》的推薦,菜式是法式和美式的結(jié)合,比如前菜拼盤是自制的鵝肝醬和無花果醬,二者的配合十分完美。所有食材都是從農(nóng)場直接送到餐廳的。一樓的建筑物前面有一個很大的酒吧,大樓后方還有一個微型酒吧Off Site。二層是按照芝加哥歷史悠久的客棧文化塑造的一個微型酒店,只有6間客房,每一間都經(jīng)過獨立設(shè)計和裝潢,風(fēng)格復(fù)古,細(xì)節(jié)極富創(chuàng)造力。想要住進(jìn)這幾間房可不容易,至少要提前半年預(yù)訂。
Cellar Door Provisions是一家讓人感覺清新、舒服的街角甜品店,有甜點、早餐面包、早午餐沙拉和三明治,還有極為美味的綠色菠菜厚蛋燒。Steve說,這些食物下次來可能就吃不到了,他們每周都會換菜單,有時候每天都不重樣,做什么全看大廚的心情,以及農(nóng)場會提供哪些食材,這份不確定性對食客也很有吸引力。大廚們烹飪的靈感主要來自于旅行經(jīng)歷,比如用中東香料烤的牛角面包,緬甸風(fēng)味的南瓜湯,用北歐腌三文魚做的開放三明治……這里的廚房是開放式的,用餐的同時可以看到制作過程,他們甚至還自己做酸奶和奶酪。
Billy Sunday
如今芝加哥最受歡迎的就是由廚師主導(dǎo)的酒吧,畢竟廚師更懂得口味的平衡。酒吧老板Matthias Merges就是一位名廚,他的小酒吧Billy Sunday位于Logan廣場,提供自家制作的瓶裝汽水、少見的波旁酒,當(dāng)然還有季節(jié)性的雞尾酒。酒吧的空間狹窄、深邃,客人們可以坐在長長的吧臺旁邊看調(diào)酒師玩各種花式調(diào)酒,聊聊他用的茴香花粉酊是從哪里來的。在廚師開的酒吧,一大好處就是品酒的同時能吃到各種美味的小吃,比如Billy Sunday的雞肝慕斯和牛肉餡餅,味道好到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Publican Anker是Steve飯前小酌最喜歡去的餐廳,也提供晚餐。這家餐廳將美國北部密爾沃基和達(dá)門兩個地區(qū)的菜式完美結(jié)合,煎蛋薯條和香葉烤雞翅采用創(chuàng)新做法,有著獨一無二的味道。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一帶的食物受到德國移民影響,與美國其他地方不同,口味很重,以豬肉料理為主,比如烤豬肘配腌菜;而伊利諾伊的達(dá)門地區(qū)則受荷蘭文化影響,食物清淡質(zhì)樸,有很多新鮮的海鮮料理。也許是喝了一杯的緣故,感覺這個地方的氣氛相當(dāng)好,Steve稱它是“芝加哥朋友、同事聚會的最佳地點”。
Mexique
晚餐我們?nèi)チ艘患颐灼淞忠恍遣蛷dMexique。這家餐廳主打創(chuàng)新墨西哥菜,融入了法餐的烹飪手法。主廚Carlos Gaytan非常善于使用冰、水果和蔬菜,我點的主菜是鴨腿配小牛肉,小牛肉非常嫩,鴨腿相當(dāng)入味,配菜是各種蔬菜和水果碎,醬汁清淡爽口,既有墨西哥菜豐富的味道,又有法餐的精致和細(xì)膩。
芝加哥有“風(fēng)之城”的稱號,不過其實只有冬天風(fēng)會大一些,其他三季都非常適合出游。由于靠著北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很涼爽,夏天也不會太熱,適合避暑。
芝加哥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是一個必游之地,除了最著名的“銀色大豆子”——云門(Cloud Gate),這里還能看到密歇根湖的景色,可以參觀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還有很多有趣的城市雕塑,輕輕松松就能消磨一天。
芝加哥是摩天大樓的故鄉(xiāng),有著世界上最美的天際線。乘坐芝加哥河上的游船瀏覽兩岸的壯美建筑,如同是在閱讀一部生動的現(xiàn)代建筑史。游船有三種不同線路,可以直接在碼頭買票,船上有導(dǎo)游詳細(xì)講解各個知名大廈的故事。
芝加哥也是藝術(shù)之都,在任意一個晚上,來到芝加哥200多間劇院中的任意一間,都能欣賞到各種精彩的演出,從百老匯全球首演,到新銳原創(chuàng)戲劇,應(yīng)有盡有。
在芝加哥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展覽,位于密歇根湖畔的博物館園區(qū)有三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阿德勒天文館及天文學(xué)博物館、菲爾德博物館和謝德水族館,讓人大開眼界。芝加哥還擁有許多展示多元文化的場所,比如Du Sable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Spertus Institute芝加哥猶太博物館 ,以及高水準(zhǔn)的藝術(shù)博物館,比如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和芝加哥當(dāng)代藝術(shù)博物館,甚至還有一個外科手術(shù)博物館。
我的朋友Liz Garibay是學(xué)歷史的,因為太愛喝酒,她最終決定要做一個啤酒歷史學(xué)家。
Band of Bohemia
在Liz Garibay帶我去Band of Bohemia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獲得了米其林一星的啤酒吧。Band of Bohemia的老板Michael Carroll是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做過廚師、面包師,最愛的卻是釀啤酒,他用美式自釀啤酒來搭配法式菜品,居然也沒有半點違和感。這家啤酒吧是由一個大倉庫改造的,吧臺后面就是釀酒廠,Michael喜歡前店后廠的經(jīng)營方式,店里大大小小的家具,甚至臺燈都是他親自挑選的。與啤酒搭配的小食也是Michael根據(jù)自釀啤酒的口味精心設(shè)計的,以法式口味為基礎(chǔ)進(jìn)行改良,Michael多年的旅行經(jīng)歷也混合體現(xiàn)在食物和美酒的完美搭配里,比如,薄法式吐司上涂的不是鵝肝醬,而是美式車打芝士和藍(lán)莓醬;小塊三明治里用的是西班牙風(fēng)干火腿和青瓜片。
Liz Garibay帶我去的另一家啤酒吧Piece Brewery and Pizzeria,以自釀啤酒和薄比薩著稱——芝加哥聞名世界的厚盤比薩,似乎并不怎么受本地人的歡迎。Piece Brewery and Pizzeria做的是紐黑文風(fēng)格的比薩——薄,布滿芝士、香腸和大蒜。這是一家典型的美國式啤酒吧,用餐區(qū)掛著好幾臺電視,播放著美式橄欖球等不同的體育比賽,那種熱鬧歡快的氣氛讓我也深受感染,難怪這里每天都是滿座。
Lost Lake的外觀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Liz說,要喝真正的無花果菠蘿,鐵桿發(fā)燒友就得來這里。這是一家tiki bar(一種夏威夷風(fēng)情的雞尾酒酒吧),老板是一對可愛的夫婦,男主人Paul McGee連續(xù)多年獲得“芝加哥最佳調(diào)酒師”的稱號。這里的雞尾酒種類多到根本喝不過來,各種熱帶風(fēng)情的雞尾酒都有一個風(fēng)趣的名字:埃文代爾和洛根廣場邊界、迷霧中的寂寞島、海灘玩家的規(guī)則2、絕不會在另一個人的游戲中……還有一些我根本不知道用中文該怎么翻譯,但每一款都很好喝,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