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星月
近年來, 急性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臨床上高發(fā)病率的一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 發(fā)病之后, 病情程度危急是該病患者的共性特征, 極易危及患者生命, 即使治療及時, 也很有可能再次復發(fā)或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如果臨床診斷與搶救工作不能夠及時進行, 患者致殘甚至致死的可能性較大。故而如何提高臨床診斷及搶救效率, 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近年來這一問題在臨床醫(yī)學界乃至全社會都受到了廣泛性的重視, 相關的一些研究也相繼開展,同型半胱氨酸是動脈粥樣硬化病理學變化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之一, 與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另外還有研究顯示, C反應蛋白在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出現(xiàn)過程也有較為關鍵的作用[1]。本文研究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方式對病情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 以便為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提供一種新的理論依據?,F(xiàn)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確診為急性腦出血疾病患者作為研究1組, 64例確診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2組。選擇64例同期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9例, 女25例;年齡40~81歲, 平均年齡(59.3±7.7)歲。研究1組中男37例,女27例;年齡44~82歲, 平均年齡(59.8±7.4)歲;發(fā)病時間1~9 d, 平均發(fā)病時間(3.2±0.5)d。研究2組中男40例, 女24例;年齡42~85歲, 平均年齡(59.3±8.6)歲;發(fā)病時間1~11 d, 平均發(fā)病時間(3.6±0.7)d。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在入院之后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均由其本人或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在入院當日或次日晨起時, 由責任護士負責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液, 在經過充分的離心處理之后取血清置于-20℃的環(huán)境中作為檢測的標本, 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三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水平采用循環(huán)酶法和免疫比濁法等兩種方式進行測定。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研究對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9.62±1.46)μmol/L, 研究 1 組為 (14.79±2.54)μmol/L, 研究 2 組為 (16.02±2.68)μmol/L;對照組C反應蛋白水平為(0.46±0.13)mg/L, 研究1組為(38.72±5.37)mg/L, 研究2組為(41.18±4.75)mg/L。對照組與研究1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研究2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1組與研究2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同型半胱氨酸屬于含硫氨基酸的一種類型, 主要是由蛋氨酸在人體的肝臟、肌肉、其他組織中通過脫甲基反應之后產生的一種較為重要的中間產物。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認定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缺血性腦卒中、周圍血管疾病發(fā)病的獨立性危險因子;由其所導致出現(xiàn)的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與血管內皮細胞受到一定的損傷、血管平滑肌細胞處于異常增殖狀態(tài)、凝血及抗凝血功能出現(xiàn)嚴重紊亂等具有一定的關系[2,3]。大多數情況下認為同型半胱氨酸能夠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一定的損傷, 使內皮細胞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血管壁表面位置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會明顯加大, 同型半胱氨酸還能夠對內皮介導的凝血系統(tǒng)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并對蛋白C的生物活性進行抑制, 使血小板發(fā)生粘附和聚集, 從而導致炎癥和管壁斑塊等病變的形成, 最終導致腦血管疾病的產生。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現(xiàn)異常明顯升高狀態(tài)導致急性腦血管疾病出現(xiàn)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出現(xiàn), 能夠對患者的血管內皮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使腦血管平滑肌細胞中所含有的鎂離子減少, 血管平滑肌發(fā)生嚴重的增生反應, 促使動脈硬化病變的產生;②同型半胱氨酸的氧化過程, 會使自由基和過氧化氫的實際產生量明顯增加, 充分氧化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從而導致有大量的泡沫細胞形成, 血管壁呈現(xiàn)不斷增厚的發(fā)展態(tài)勢;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出現(xiàn), 會使血管本身所具有的調節(jié)功能出現(xiàn)異常,收縮、舒張都不能夠正常進行;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出現(xiàn), 對腦血管內皮細胞所產生的毒性作用較為明顯, 其抗凝活性在毒性作用下會明顯降低, 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腦血栓病灶[4-7]。
C反應蛋白屬于由肝臟進行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類物質的一種, 在組織受到相應的損傷或出現(xiàn)炎癥反應之后的6~8 h之間, 會在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等炎性細胞因子的誘導作用下產生, 該項指標數據水平升高程度與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呈現(xiàn)正比關系, 能夠對機體應激反應程度的強弱進行客觀反映[8,9]。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病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機制為: C反應蛋白與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的部位進行結合, 由于C反應蛋白還具有一定的激活補體、調理吞噬等作用, 在對外來致病因子進行正常生理性清除期間, 也能夠促進體內免疫細胞釋放各種細胞因子, 從而更加嚴重的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 使相關的病理學變化產生的速度加快。另有報道稱[10], 泡沫細胞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 進一步說明了C反應蛋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且血清中C反應蛋白實際含量水平的高低, 與急性腦血管疾病病情嚴重程度有直接關系。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盡管屬于非特異性表現(xiàn), 但對于細菌感染、組織性損傷、恢復期階段的篩檢、病情恢復的監(jiān)測、治療效果的評估、治療過程評價, 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急性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臨床上高發(fā)病率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 發(fā)病之后病情程度表現(xiàn)危急是該病患者的共性特征, 即使治療及時, 也很有可能再次復發(fā)或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如果臨床診斷與搶救工作不能夠及時進行, 患者致殘甚至致死的可能性較大。
綜上所述, 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異于正常人群, 在臨床上可以將其作為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病情進行診斷、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對預后進行預測的重要參考指標, 使疾病的診斷和評價能夠更加的客觀。
[1] 鄭偉, 孟冬婭, 羅軍, 等.腦血管病患者高 Hcy血癥與葉酸和維生素B12關系的初步研究.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2, 33(20):2467-2469.
[2] 徐國新, 王芳.聯(lián)合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和 D-二聚體在老年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實用醫(yī)技雜志, 2014, 21(1):62-63.
[3] 李凌.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14):1765-1766.
[4] 顧向明, 黃階勝, 李瑩瑩, 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 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檢驗醫(yī)學, 2015, 30(4):337-340.
[5] 劉宇, 關美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 16(18):136-137.
[6] 李任英, 曹立娟.C反應蛋白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醫(yī)藥, 2015(31):17.
[7] 王衛(wèi)勝.血清同型半胱氫酸與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17(A01):195-196.
[8] 江光榮, 周煒, 羅立, 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血管病治療效果評價中的臨床價值.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7, 35(5):771-773.
[9] 吳曉燕.C-反應蛋白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在急性腦血管病中變化的臨床研究.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 2010, 13(1):21-23.
[10] 徐宏斌.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