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欖君
一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qū)后面的一棵大榕樹下晨讀。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小男孩,幫他做環(huán)衛(wèi)工的母親打掃街道。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前不久發(fā)生在上海的一則新聞:馬路上,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huán)衛(wèi)工人的頭發(fā)拖行數(shù)米,旁邊其他環(huán)衛(wèi)工急忙上前攔架。后來,記者一采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這位母親已經(jīng)48歲,做環(huán)衛(wèi)工十多年了,收入不高。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毆打……
同是環(huán)衛(wèi)工的子女,為什么這個小男孩這么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這位外地來的女環(huán)衛(wèi)工不善言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窮人的孩子中,有些很懂事,也有很多很頑劣。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qū)別。
這種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沉迷網(wǎng)絡,時常半夜翻墻出校上網(wǎng)。一日他照例翻墻,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他認真讀書,不再上網(wǎng),學校盛傳他見鬼了。后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舍不得花錢住旅館,在墻下坐了一夜。
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diào)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fā)現(xiàn),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后,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對孩子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huán)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那時的我們不需要老師和父母耳提面命,因為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斗與吃苦的自覺。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xiàn)象——“全民富二代”。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yǎng),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yǎng),“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diào),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二
有一個男孩,高考沒考好,母親讓他復讀。復讀了幾個月,男孩實在不想讀了,他對母親說:“我看到書就頭疼!”
母親再三與男孩溝通,發(fā)現(xiàn)他是真的下定決心了,只好同意。她對兒子說:“你現(xiàn)在是成年人了,讀書我供你沒話說,但如果不讀書,那你就要自力更生!”男孩爽快地答應,跑到南方去打工。
社會很現(xiàn)實也很殘酷,一個只有高中文憑的小伙子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呢?半年時間,從電子廠工人到洗車店店員,從餐廳廚房雜工到傳菜員,他都干過。他干的是最辛苦的活,卻只能拿到勉強養(yǎng)活自己的工資,還經(jīng)常被老板、客人奚落。最后他辭職回家。
到家那天,母親看到兒子一手的泡,心疼地問怎么了,兒子說是端盤子端的。他跟母親說:“還是讓我回去復讀吧?!?/p>
聽到這些話,母親眼淚打轉(zhuǎn)。從社會回到教室,男孩學習很能吃苦。第二年高考,上了一本線,現(xiàn)在在一家科技公司當程序員,薪水據(jù)說很不錯。
再多的苦口婆心,都不如讓孩子去切身感受一下現(xiàn)實生活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p>
三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zhì)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chuàng)造物質(zhì)的腳步自然會停歇。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勞節(jié)儉,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壓抑,影響他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勞節(jié)儉,不是說要像祥林嫂一樣,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這么做,當然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另一種是坦然面對,自立自強。父母的選擇與示范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個母親,雖然家里很窮,但總是穿著干凈而陳舊的衣服,每天一大早出去撿瓶子,然后回家給女兒做飯,臉上始終洋溢著淡淡的知足感。而她的丈夫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浹背,依然平和得沒有一點脾氣,開開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著粗茶淡飯。
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在困境中仍然充滿希望、在貧窮中依舊保持堅韌的意志品質(zhì)。這樣的父母培養(yǎng)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貧窮中,也不會養(yǎng)成寒酸、刻薄、拘謹?shù)牧暁?,相反還能直面現(xiàn)實、錘煉內(nèi)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qū)”的境界。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边@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
(胡世民薦自《戀愛婚姻家庭·青春》2017年第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