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去海邊玩耍,總會看到潮汐留在沙灘上的貝殼,一只只色彩繽紛、花紋各異。人們撿拾貝殼,喜歡將其做成手串、珠簾甚至貝殼畫,殊不知,除了簡單的手工制作,貝殼還被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材料,制成雕塑,簡稱“貝雕”。
相比玉雕、木雕的名滿天下,貝雕鮮為人知,但歷史卻源遠流長。5萬年前,山頂洞人將貝殼串成珠鏈作為裝飾;商代至秦代,貝殼被打磨穿孔,稱之“貝幣”作為貨幣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貝殼普遍被制成裝飾品,如臂飾、腰飾、馬飾等,其中,魯國的三成將士還用紅線串連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貝殼雕琢逐漸衍生出一條新的途徑:民間藝人利用貝殼不同的色澤,將其磨成薄片,再雕刻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即“貝雕”。
如今,在我國沿海一帶,各城市皆傳承了風格不一的貝雕藝術:大連作為我國貝雕的發(fā)源地,素有“貝雕工藝搖籃”之稱,當?shù)毓そ秤绕渖瞄L利用貝殼的顏色制作貝雕,精心挖掘貝殼的潛伏色,以此制成的貝雕作品種類豐富、色澤鮮艷;青島貝雕自1962年成立“青島貝雕工藝品廠”后,貝雕藝術得到迅速發(fā)展,尤以多樣的雕刻手法著稱,調、貼、拼、接、粘、畫并用,其貝雕作品形象生動、層次分明;海南貝雕與古老的椰雕相結合,不僅構思精巧細膩、風格獨特,還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
沿海各地的貝雕風格各異,制作手法皆從傳統(tǒng)工藝衍生而來,其制作關鍵主要在于“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的貝殼材料。貝雕藝人依據(jù)貝殼天然的形狀和花紋,用堆、疊、聯(lián)、粘等方法,制成成品。制作過程中,工匠對貝殼的運用可謂十分巧妙:有斑痕的貝殼,制成帶疤痕的“樹干”;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制成仕女的“發(fā)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制成“樹葉”。此外,還利用江瑤貝的層層紋理來表現(xiàn)柔軟的衣裙,這與國畫的構圖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基本的制作手法,貝雕還可制成貝雕畫。其中,北海貝雕畫被譽為“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北海貝雕畫將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然而,一幅優(yōu)秀的貝雕畫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一件成品就需要歷時3個月,消耗一兩噸制作原料,在琳瑯滿目的工藝品中可謂獨樹一幟,因此,北海貝雕畫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