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時期,宰相竇參雖然沒什么學(xué)問,卻精通為官之道,故而在仕途上頗為順利。唐代的宰相擁有人事任免權(quán),可以任免一些中高層官員。因此,為了保住相位,竇參廣樹親黨,讓他們擔(dān)任要職,宰相的人事權(quán)力成了他培植親信的得力工具。
竇參有一個遠(yuǎn)房侄子,名叫竇申,此人是竇參的重要人事參謀。竇參十分喜愛自己的這個親戚,經(jīng)常將朝中機密說給他聽,其中說得最多的便是關(guān)于任命官員的決定。
在二人交流的過程中,竇申突然想出了一個發(fā)財?shù)暮梅ㄗ?,就是在每次竇參與自己商議好任命某人為某官的決定后,竇申立即將這個消息泄露到那個即將被任命的人的耳朵里,這個人為了能夠順利當(dāng)上官,便會積極主動地向竇申行賄,以求他在宰相大人面前多多美言。通過這個途徑,竇申果然發(fā)了大財。
由于竇申喜歡到處亂說泄密,人們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喜鵲嘴”。時間一長,“喜鵲嘴”竇申的受賄行為便傳到了德宗的耳中。德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竇參:“總有一天你會被他連累,不如將其逐出相府,以杜絕眾人的非議?!比欢?,竇參卻始終狠不下心來。
沒想到,貪婪的竇申始終沒有悔改之意,反而變本加厲,愈發(fā)肆意妄為起來。當(dāng)時,竇參與兵部侍郎陸贄不和,竇參最擔(dān)心的就是陸贄得到皇帝的重用。竇申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很快便聯(lián)合了左金吾大將軍虢王李則之與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等人,假造誹謗之詞以陷害陸贄。德宗知道后大怒,立即罷免竇參,并將竇申等人一并貶官。竇參、竇申最終落得個被賜死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