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藍雅歌 青木 ●馮國川 ●本報記者 張旺
中國經濟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據國家統(tǒng)計局18日下午3時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GDP總量超82萬億元人民幣,全年增速達6.9%。國際媒體從18日一大早就開始等待這個代表著中國經濟轉折點的時刻?!爸袊?017年經濟增速超過市場預期,也超過了政府原來設想的6.5%,扭轉了2011年開始的經濟放緩趨勢”,《華爾街日報》說;美國ABC網站稱,“去年的中國經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保持藍天和抵抗債務風險的前提下實現6.9%的增長率”;泰國《曼谷郵報》稱,“中國的整體增長沒有受到政府遏制基礎設施支出和房地產限購令的影響”;香港《南華早報》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去年增長到了美國的2/3左右,依照目前的速度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德國新聞電視臺記者甚至注意到昨天是2018年1月18日:“‘18是中國的吉祥數字。北京在今天公布好消息,為2018年中國和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p>
經濟增長減速已剎車
英國《金融時報》稱,6.9%是中國經濟兩年來最快的增幅,超過了政府原來設想的“6.5%左右”。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也抑制了過快的信貸增長。GDP中的債務比例自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日本《讀賣新聞》稱,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率時隔7年以來,再次比上一年有所增加。政府主導的社會基礎建設投資,加上堅挺的個人消費,中國的GDP增長實際上比政府預先提出的目標還高了。
“中國新公布的GDP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已剎車”,《日本經濟新聞》稱,這不僅僅因為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內需旺盛等,還因為世界經濟的恢復,中國出口也呈現好勢頭。中國問題學者津上俊哉在日本“現代”網撰文稱,日本對2017年中國經濟的看法也出現好轉,似乎風向已經改變。有人調侃說,“‘中國崩潰論也崩潰了”。他認為,這種風向轉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目前經濟景氣非常好,日本很多行業(yè)也受到了一定的恩惠。另一個原因是在網絡方面,人工智能、電子結算等領域,中國進步顯著,遠遠領先于日本,日本人也開始承認這些差距了。
“中國經濟找到新的動力”,德國財經網稱,中國2017年GDP數字顯示,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從“波動期”進入“穩(wěn)定增長期”。北京的秘訣,一是推動私人消費;二是推動工業(yè)科技化,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企業(yè);三是對基礎產業(yè)進行改革,減少債務等。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18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之前6年中國經濟呈下行趨勢,增長速度一年比一年低。外界非常關注處在“L形”階段的中國經濟,這個“L”什么時候橫過來。去年6.9%的增長是6年來中國經濟增速第一次出現回升,而不是下降。表明中國經濟7年來的逐年下行趨勢得到遏制,整個經濟狀態(tài)實現筑底。
“全球力量平衡在改變”
中國的經濟成績引起世界驚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財經頻道的標題是:“中國經濟的2017年非常偉大?!庇百Y本”網引用匯豐銀行分析師諾伊曼的話表示:“中國經濟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巡航,顯然已經克服了潛在的顛簸?!?/p>
《曼谷郵報》說,最新的數字預示著中國領導人推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指日可待,即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全中國人民都能過上舒適的生活。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去年增長到了美國的2/3左右,依照目前的速度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與此同時,2017年的成績也增強中國對自身增長模式的信心。法國廣播電臺稱,有專家認為,中國將在2024年趕超美國,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甚至可能在兩年之后就能趕超美國。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中國正在加強其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地位,中國的零售額預計將在2018年首次超過美國。他說:“全球力量平衡已經在改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德國的三倍”,德國《商報》18日感嘆,全球最大三個經濟體——中國、美國和歐洲,在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最大。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經濟增長去年達到2.2%,排名歐盟第一,但與中國相比仍像一只“跛腳鴨”。
展望2018年
展望2018年,不少媒體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將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除了國內因素外,美國引領的全球經濟復蘇通過提高中國出口額助推了中國經濟。2017年,中國增長的約9%來自凈出口,而此前兩年,對外貿易拖了中國經濟的后腿?!暗袊洕媾R的潛在風險正在醞釀之中”,美國ABC新聞網稱,最主要的風險就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決心改變兩大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平衡。
英國廣播公司(BBC)18日稱,隨著北京加大力度降低風險債務和提高空氣質量,這可能影響2018年的增長。德國電視一臺展望中國2018年經濟時說,中國仍會注重穩(wěn)定增長,但最大的問題是債務。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約翰·王表示,即便沒有近期的去杠桿化努力,中國債務的規(guī)模和結構也意味著它不會輕易崩潰,因為其中大部分屬于國家相關債務。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雷蒙德·楊表示,目前的增長勢頭很可能會延續(xù)至2018年。今年的增長預測值為6.5%,中國政府會繼續(xù)將減少債務作為首要任務。
與以往一樣,這次的經濟數據也受到部分外媒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看起來強。也許太強了”,美國《紐約時報》這樣說。18日,當外媒記者問及中國部分地方政府GDP是否存在注水時,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寧吉喆回應稱,中國的統(tǒng)計數據和制度不會因為少數地方少數企業(yè)少數單位的真實性問題而受到影響。
姚景源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6.9%的意義不僅在這個數字本身,它代表了我國經濟過去一年在多個方面的走好,這使我們對2018年的經濟充滿信心。比如,去年國有企業(yè)利潤增長15.2%,創(chuàng)5年來最大增幅;去年我們的PPI(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在之前連續(xù)5年負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由負轉正,意味著產能過剩(特別是鋼鐵、煤炭等領域)的勢頭得到了根本性遏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初步的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