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星
(710000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案例一:譚某某盜竊案。被告人譚某某作為公職人員,在辦案時,利用涉案人員手機中的支付寶軟件,更改密碼,轉移支付寶賬戶內資金用于賭博。法院認定為盜竊罪。
案例二:徐某犯詐騙案。被告人徐某發(fā)現手機可以登錄原同事馬某的支付寶,用這個支付寶賬戶將錢款轉移到徐某控制下。案發(fā)后一審判處徐某詐騙罪,后檢察院抗訴,認為適用法律錯誤,應定盜竊罪,二審認為原判定罪正確,定為詐騙罪。
本文將進一步對案件進行分析。
詐騙罪有兩個最為重要的行為特征:一是行為人必須采取了一些手段,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二是被害人是出于錯誤的認識,處分了財產。筆者認為,行為人在未經賬戶所有者允許的情況下,使用了賬戶和密碼的行為,屬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符合詐騙罪的第一個特征。但是對于是否符合第二種特征,筆者持懷疑態(tài)度,以下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支付寶是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是非金融機構,用戶通過實名注冊,獲得賬戶,設置密碼。用戶根據特定的密碼,向支付寶發(fā)出指令,使用余額或銀行卡內資金。賬戶內資金完全是受用戶本人支配的,用戶使用密碼即可使用資金,支付寶是受委托,按照指令,代為處理資金。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中的規(guī)定,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備付金,是用戶本人的,而非支付機構所有。所以賬戶資金是用戶本人的。
“機器可否成為詐騙對象”是理論界爭議頗多的問題。支付寶作為法律規(guī)定的非金融機構,只是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主要有代管、理財、轉賬等。作為技術平臺,通過技術手段識別賬號和密碼,作為審查的方式,是不可能鑒別操作人是否為賬戶所有者本人,這種和人類頭腦思考不同的特性,決定其沒有被騙的可能。所以當行為人使用他人支付寶賬戶時,由于有正確的賬號密碼,支付平臺會根據指令完成任務。在目前的《刑法》規(guī)定,ATM機可以被騙,但這是出于對銀行系統(tǒng)的特別保護,并不能類推其他非金融機構的智能平臺也可以被騙。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鑒于支付寶平臺的特性,無法認識到操作者身份,所以也沒有正確認識還是產生錯誤認識的問題。行為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與支付寶平臺的錯誤認識之間并無關聯,所以此類案件不存在支付寶作為“被騙者”的問題。
“三角詐騙”是指在被害人和被騙人不同一的情形之下,被騙人和財產的處分人必須是同一人。所以詐騙罪和盜竊罪之間的區(qū)別主要是財產的處分權限問題,即被騙者是否有權進行處分。如果被騙者對被害人財產擁有處分的權限和地位,認定為詐騙罪是妥當的,反之則是不妥當的,應該認為其符合盜竊罪的構成。在案例中,假如不具備被騙人的資格,則無法成立三角詐騙。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實踐當中,支付寶平臺是嚴格按照行為人發(fā)出的正確指令進行運行的,支付寶平臺顯然沒有人的意識,陷入到錯誤的認識當中是不可能的,當然也就沒有處分的權限和地位。在當前法律沒有擬制性規(guī)定的前提下,從“三角詐騙”的前提上看,此類案件就沒法成立詐騙罪。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一,支付寶平臺不能成為被騙的對象,不具備人的意志屬性;其次支付寶僅僅是對賬號和密碼進行識別,不可能認識到操作人是否為本人。其二,不符合“三角詐騙”,支付寶平臺并不具有處分財產的權限或地位,不能做出處分行為,所以三角詐騙的行為構造無法達成,因而從“三角詐騙”角度也難以得出行為人構成詐騙罪的結論。綜上,行為人秘密轉出的資金本屬于盜用他人支付寶賬戶的行為,不能定性為詐騙罪。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行為人轉出他人支付寶賬戶資金的行為,不應定性為詐騙罪,那么下面將分析此類行為是否符合盜竊罪。
盜竊罪的成立一般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完全違反被害人真實意志的情行下,針對他人的財物進行竊取、轉移占有并重新建立新的占有的行為。
從案例一和案例二中,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必然存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主觀的支配下,采取了不同手段,以秘密竊取的方式,在被害人不知已有人知道了自己的賬戶密碼,控制了支付寶賬戶的情形下,通過輸入支付密碼,將賬戶中資金進行轉移,使被害人喪失了對轉移出的資金的占有支配。如前述,支付寶賬戶中的資金,無論從事實層面還是規(guī)范層面,都還是受賬戶實際所有人占有的,是賬戶實際所有人的個人財產,而行為人通過竊取賬戶和密碼,秘密轉移資金的行為,完成了對他人財產的占有、支配與管理。
行為人單方面破壞了被害人對支付寶內余額的占有、支配,并且重新建立了自己對他人財物的占有;或者如案例二中,利用第三人,完成對被害人財產的占有。通過案例一和案例二,行為人利用支付寶轉移資金,行為人或第三人控制支配了被害人的財產,被害人對該部分財產喪失支配,因為新的支配關系已經建立。
綜上筆者認為,兩個案例中,行為人控制了被害人的支付寶賬戶和密碼,轉移資金之前,賬戶中資金仍由被害人占有。之后發(fā)生了轉移,行為人將被害人金額轉出時,被害人喪失占有,行為人直接或間接占有了這筆資金。從犯罪構成上看,是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竊取他人財產,數額較大的行為。案例二中徐某應該定為盜竊罪更加合理。
[1]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第五版,第1006頁。
[2]趙運峰.轉移他人支付寶錢款行為定性分析——兼論盜竊罪與詐騙罪的競合關系[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3]吳波.秘密轉移第三方支付平臺資金行為的定性——以支付寶為例[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