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榮口述 李玲莉整理
1980年5月,復員后26歲的我經(jīng)部隊統(tǒng)一安排分配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來到了一師十一團工程隊(現(xiàn)十一團六連)。那時的團場荒涼簡陋,沒有修好的道路,人們住的是地窩子和土塊房,睡的是兩塊木板搭建的簡易床,氣候很惡劣,兩三天刮一次沙塵暴,吹得人睜不開眼。
我的工作主要是修房、修路和建橋,每天天蒙蒙亮就和同事到工地開始干活,那時干活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力,蓋房子、修橋工作量不僅大而且重,挑籬笆、拌水泥、扔磚塊等等這些重體力活全是人力完成,汗水把衣服打濕了又干,手上的舊水泡被磨破了,新的水泡又長出來了,但是大家干勁十足,你追我趕的,誰都不想落后,干到太陽下山才回家。日復一日,在大家的努力中一條條平坦干凈的道路修好了,一棟棟磚塊房建好了,團里的主干大橋也修好了。
那時,我們都年輕、單純、爭強好勝,干什么都往前沖,任何事情都不甘落后,農(nóng)忙時節(jié),連里的各個崗位都要抽調(diào)人員充實生產(chǎn)一線,或是鏟地,或是收割,我們都搶著去。記得一次夏天,我被抽調(diào)到連隊生產(chǎn)一線除草,一大早,全連人員集合,連長給大家做了動員講話,之后,各班組就分頭奔向自己所分的地塊。當時,連長看見了用紗布包著手腕的我,問我:“這樣子能在地里干活兒?你還是回去吧!”我搖了搖頭,當時我想既然來了,就要堅持下去,他看我的態(tài)度堅決,也就沒說什么。那時在收割季節(jié),莊稼剛剛長起來的時候,都是人工除草。來到了地里之后,每人一壟,這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地,大家手拿鋤頭,拉開了架勢,對著長在莊稼地里的雜草鋤著、走著、奔向了那望不到邊的地頭。當年,還滿是孩子氣的我們,在地里干活兒累了,吃一點隨身帶的饃饃,互相對著哈哈大笑,一身的疲勞一掃而光。
快到中午的時候,只要看到遠處一輛老牛車晃晃悠悠地朝我們走來,那準是連隊食堂的炊事員送飯來了。通常在地里干活時,午飯一準兒是包子,連菜帶飯全有了,再來點兒菜湯或者是粥,大家吃得還是挺滋潤。吃過飯,大家在地頭就地一躺,就算休息了。
在團場的一幕幕往事,時時出現(xiàn)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里就是我的家,使我充滿了依戀?!?/p>